周 成
(应城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湖北 应城 432400)
肝脏占位性病变指的是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发现肝实质内有因良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引起的肝实质内密度或回声异常改变的情况[1]。而临床上将直径在3cm 及以下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称为小占位病变。可以引起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疾病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内血管瘤、肝脏增生性结节等[2]。本文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肝脏小占位病变的患者66 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增强CT 和超声造影技术的诊断情况,分析其在诊断中各自的优缺点,探讨最佳临床诊断方法。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肝脏小占位病变的患者66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直径在3 cm 及以下的可疑肝脏小占位病变,且经甲胎蛋白检验,发现患者存在异常升高的情况。患者同意接受完善的增强CT 及超声造影检查,并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实施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最终确认。
患者中男性36 例,女性30 例,其年龄在29 ~68 岁,平均年龄为(55.1±5.7)岁。患者的平均病灶直径为(2.1±0.8)cm。
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分别接受增强CT 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仪器分别为GE 生产的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 扫描仪及其配套的对比剂优维显370,飞利浦生产的IU-ELITE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其配套的超声对比剂Sonovue。
增强CT 扫描:患者取平卧位,先对全肝做常规扫描,设置扫描的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扫描层厚为1.25 mm,扫描速度为1 层/s,射线剂量为29.3 mGy。然后通过高压注射器向患者的肘中静脉以5 mL/s 的速度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70,注射量为1.2 mL/kg,在对比剂注射完成后的5 s 开始进行增强扫描,扫描间隔时间和每次扫描的时长分别为0.5 s 和1 s。分贝记录动脉期(25 ~30 s)、门脉期(60 ~70s)以及延迟期(120~180 s)的不同时期扫描结果,疑似动脉瘤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先对其实施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扫描,将涂抹耦合剂的超声探头(C1-5 探头)置于患者的肝脏处,对肝脏病变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扫描,确定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缘、形态、数量以及回声状态等,然后通过频谱多普勒对可疑病灶的血供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探明病灶内部和周围组织结构的血流信号变化情况,并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启动超声造影模式,将病灶显示清晰且周围有正常肝组织对比的区域作为造影观察区。固定超声探头,将使用0.9%氯化钠溶液溶解后的sonovue 对比剂振荡混匀,向肘前浅静脉,以弹丸式注射混悬液2.4 ~2.5 mL,在整个造影的过程中对病灶内部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增强动态影像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其增强水平、病灶的形态变化、同时对动脉期(0 ~30 s)、门脉期(30 ~90 s)、延迟期(90 s以后)的不同时期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程度进行分析判断。部分病灶一次造影显示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可以给予二次推注。
由影像科两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分别对增强CT 和超声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1)通过穿刺或者手术病理方式最终确诊患者的病变情况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增强CT、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其对良恶性病灶鉴别的准确性。(2)对不同方法诊断肝脏小占位病变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比较。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诊断,确定66 例可疑肝脏小占位病变的患者中,共有原发性肝癌患者45 例(68.18%)、转移性肝癌患者12例(18.18%),血管瘤患者3例(4.55%),肝硬化增生结节的患者4 例(6.06%),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2 例(3.03%),其中良性病变患者9 例(13.64%);恶性病变患者57 例(86.36%)。
以穿刺、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经增强CT 和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小占位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6.36%(57/66)、87.88%(58/66),其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均为66.67%(6/9),其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9.47%(51/57)、91.23%(52/57),二者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0.068、0.000、0.101,P=0.795、1.000、0.751 >0.05)。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中,则可见超声造影在血管瘤上的误诊率显著高于增强CT,在局灶性结节增生上的误诊率则低于增强CT,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诊断肝脏小占位病变的结果比较 单位:例
增强CT 诊断过程中,共有4 例患者在检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超声造影诊断中无一例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P=0.042 <0.05)。
对不同类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对病变良恶性的判断对于患者的治疗、预后的恢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5]。特别是对于肝脏小占位病变,病灶相对较小,诊断的难度相对更高。选择一种准确性高、安全性好的诊断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的两种方法中,增强CT 是通过对比剂的应用,使正常肝实质和病变区域之间的密度差提高,进而发现肝脏小占位病变的位置,并结合快速增强效应期的肿瘤增强部位、延迟增强效应期的瘤体弥散情况对其进行定性[6],其优点在于增强的时间长、可以对病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优势,但该方法费用高且存在射线损伤,部分患者接受程度较低。
超声造影技术则是利用造影剂在血液中产生大量微气泡产生散射体回声效应而确定病灶内与周围组织的血流信号差异和不同时相期的组织结构特征[7],其优势在于可以在造影剂注射后对病变区域进行连续扫描观察,并通过多次注射造影剂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8],加上其没有辐射损伤,经济性好,检查更加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比较理想的诊断方法。当然其也有缺点,主要为增强时间短,无法对不同切面进行详细分析。
总的来说,增强CT 和超声造影技术都可以为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二者的诊断准确率区别不大,但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二者各有优缺点,相对而言,超声造影诊断更加便捷、经济、安全,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