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田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兴趣性,是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是“大体育、全过程、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充分体现,符合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是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必然趋势。高职院校“以生为本、以文化体和以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思路亟待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为学校培养“身心一统、追求卓越”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推行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制订符合职业院校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创设教学院部、学生处、校团委一体化管理体制,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教学智慧系统的缺乏、思想意识的转变 、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师资力量薄弱、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场馆配套设施不足等对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都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学院开设的体育选项课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网球、太极拳、跆拳道等12个项目。以此12项目为主成立12个体育俱乐部,如表1所列。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弘扬体育精神、学会健身方法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作为俱乐部制教学的根本任务,关注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与观念,在传承与创新中应注重发挥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性,促进体育强国、个人价值和学科价值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表1 我校俱乐部设置情况
俱乐部制教学有助于兴趣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形式的开展,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等,便于锻炼学生体魄,锤炼学生意志和健康品格的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学生兴趣爱好,以学生的需求设置俱乐部项目,但是,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场馆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时间和空间的冲突,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俱乐部制教学的改革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学校体育相对薄弱,对学校体育提升文化软实力、形象影响力认识不足。从高校体育改革发展实施情况看,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软实力提升以及影响力贡献度不高。大学体育内在价值难以体现,大学体育改革呈弱化趋势,实施状况达不到预期效果。目前,国家制定“健康中国2030”和 “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学校应该以强民健体、立德树人为历史使命,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新格局,把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彰显高校体育价值。
教师队伍建设要凝聚不同类别和不同专长的体育教师,通过进修培训,改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和与时俱进的意识。体育教师不仅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且是研究者,必须重视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但在目前教学状态下,重教学轻科研普遍存在,教科研能力不强,教学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体育教师教科研能力。教师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失衡,高级职称较少,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术理想信念存在偏差,教师的动力不足,投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创造型和积极性不高。学校的选聘机制不健全,专兼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配置难以满足俱乐部制教学团队的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把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和数字媒体学习纳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给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校园体育俱乐部智慧平台建设,以期实现资源共享、支撑联动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系统。以“互联网+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为支撑,融合互联网技术、移动无线网络技术,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建立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运行机制,实现体育教学的最大效能。但是,教师队伍运用信息化技术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导致体育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匮乏,俱乐部信息化管理手段效率低下,阻碍了俱乐部制教学的转型和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品格的重要举措,加强学校体育必须牢固“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开展,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切实提升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其生活品质,培养“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俱乐部制教学设计理念更应该把“终身体育”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中心,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因此,俱乐部制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高低、运动技能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按照初级会员、中级会员和高级会员3个层次设置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培养学生集体归属感,增强学生团队凝聚力。以生为本,进行“课程化改造”,解决教学、训练、竞赛、课外活动脱节现象,创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课程体系,对俱乐部不同会员采用“自助式”、“定单式”和 “套餐式”等教学形式,初级会员以“套餐式”和“自助式”为主,进行基本运动常识、基本技能与活动参与度培养,中高级会员重视运动技能和竞赛能力的培养,做到“以训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代考”,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深入和递进,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分级管理,会员分层表如表2所列。
表2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分会员分层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核心素养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技术技能、探索精神、品德品格、责任使命、创新应用与体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深挖提炼专业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为此,将体育核心素养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以核心素养为基准,以俱乐部制教学框架为展现形式,把核心素养付诸实践,以发展视角优化俱乐部实施路径,深入构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核心素养框架,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发展至关重要,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着力构建一支政治坚定、目标明晰、专长多样、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来推动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完善、优化和创新。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改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紧紧围绕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完善教学团队的培育机制,探索建立以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健全团队建设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俱乐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才能,实现俱乐部制教学资源配置的最大效能,进而推动俱乐部制教学创新发展和优化。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互联网+俱乐部制”课内外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体育选项课教学、俱乐部运行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对接和互动,充分拓展体育课程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促进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中心的转移,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借此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效果。以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依托,利用QQ、微信、运动APP、网络教学平台等学习路径,拓宽优质教学资源获取渠道,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完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自助化管理、和科学化锻炼。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运行机制,可以整合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实现各部门的支撑联动和资源共享,促进俱乐部制教学的转型与创新。
俱乐部制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要紧紧围绕教学改革因素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职称体系、场馆设施建设加以深入研究,针对俱乐部建设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首先,通过师资进修培训提升教学、管理和研究能力,以此来实现个体优化,以资源增量和存量优化来逐步实现学校教学资源配置效能最大化。其次,学校应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室外场地设施的亮化工程与教学配套,在场馆利用上争取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避免场馆设施的闲置和利用冲突。再次,要加快俱乐部制教学体系的教材配套建设,通过专家咨询、调研和集体讨论,确立建设思路,完善教学设计,组织编写适合俱乐部制教学体系的课程教材。
在“体育强国”和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应该本着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己任的时代担当,把“终身体育”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突出教学设计、目标递进分级、核心素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优化等措施,有效推进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优化,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意识、提高运动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以及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使体育回归到本真价值,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与生命质量提升,进而创造更大价值,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