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正义还是耻辱

2021-10-17 07:07河北省南宫市南宫中学王双辉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8期
关键词:躺平年轻人人生

河北省南宫市南宫中学 王双辉

事件回放

近日,一篇《躺平即正义》的文章火了。作者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有一搭没一搭的打零工,维持一种“自由”的状态。不少网友读罢如获至宝,引得“躺平学”风行一时。

透视一:

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虽然来自外部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与其嗟叹抱怨,不如奋起直追,一代人有一代人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向困难投降,时不时为“丧文化”鼓与呼,显然不是青年应有的特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怎能改变人生呢?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奋斗始终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年轻人应该对此保持清醒认识,一哂之后仍然砥砺前行,勇敢逐梦。

透视二:

互联网上热传的所谓“躺平”,就像“佛系青年”“神马都是浮云”等一样,不过是少数人的一种自我调侃。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躺平”文化的盛行,既应引起重视,也不要谈虎色变。青年伴随时代的节拍,迈开充满朝气的步伐,追逐梦想,才是主流,比如疫情期间,大批80后、90后甚至00后,勇敢逆行抗击疫情;比如青年们投身军旅献身国防等。

透视三:

年轻人的躺平,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与其一味否定,大力批判,不如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向上。

深度思考

“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王庆峰

近日,一篇《躺平即正义》的文章火了。作者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有一搭没一搭的打零工,维持一种“自由”的状态。不少网友读罢如获至宝,引得“躺平学”风行一时。

不知几时起,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变成了“小确丧”,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这样的新话语。一些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佛系青年”,动不动发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的奇谈怪论,满脑子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由得让人纳闷:这些人到底怎么了?

从人挤人的地铁里,从虚高的房价里,从“鸡娃”式的教育里,我们不难读懂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和困惑——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城市中的年轻人面临着父辈完全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境,的确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渺小感、无力感、无奈感。当他们用各种解构式的语言互相调侃和宣泄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行为所承载的实际功能和价值。

但我们仍要善意地提醒,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如果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就不免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其实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君不见,在少数人轻言放弃的同时,有更多年轻人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选择挥洒汗水、逐梦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丰满的人生。

无论如何,年轻人应该对未来抱有信心。尽管有人认为,年轻一代正在“低欲化”,并且影响整个社会慢慢进入低欲望状态。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学界认为,低欲望的本质原因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也就是说,在这片土地上,只要足够勤奋依然能自我实现、自我成就。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虽然来自外部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与其嗟叹抱怨,不如奋起直追,有志青年大都会正视压力,用奋斗闯出自己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被小困难打败,时不时受“丧文化”所左右,显然不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气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奋斗始终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这样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价值。相信大多数年轻人还是能对此保持清醒认识,一哂之后仍然砥砺前行、勇于逐梦。

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汪星余

“躺平族”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应该引起社会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奋斗的机会最终来源于经济发展本身。个人奋斗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国家采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政策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相应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成功机会。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个人奋斗的良性循环,需要在制度上更加重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壁垒,释放行业发展空间,推动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平等地进入创新领域、把握创新机遇、收获创新成果。

奋斗的动力离不开积极理性价值观引导。以积极的价值观增强青年奋斗的动力,社会和媒体应更多关注平凡中的伟大,宣传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身边人,推崇在普通岗位上做出可贵成绩的工匠们,赞美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价值的劳动者;企业应充分重视各类型工作岗位的价值,在合理安排薪酬和晋升机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青年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动机,让不同岗位员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让奋斗者收获满意的成果。而作为思想引领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强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本身的价值,促进在青年当中达成劳动光荣的共识,引导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光明日报》 2021年5月20日)

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光明网评论员

最近有个词在互联网上兴起——躺平。顾名思义,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从个案采访看出,能描摹出“躺平”的轮廓画像:有人受够了大企业的996,抱起了大专专职教师的铁饭碗;有人逃离了职场“假模假式”的人际关系,跑去麦当劳打零工;有人创业失败,躺平在家等待继承家产;有人看清了真实的自己,三次离职后,回到四线城市当咖啡店店员;也有人拒绝升职加薪,找了个养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有多少?这很难统计。但躺平迅速引发共鸣,成为让众多年轻人豁然开朗的“精神归宿”,这本身足以说明他们的精神状态。“躺平”其实也未必是多新鲜的概念,从“丧”到“佛系”,瘫软的姿态也在不断翻新。当“内卷”一词席卷舆论,“躺平”于是也被高调祭出,二者抗衡周旋。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即便996的加班模式、勾心斗角的职场文化、露骨直白的成功崇拜在舆论层面广受批判,但得承认,年轻人一旦选择进入某种职业体系,便很难抗拒大趋势,那些在价值层面被否定的生活模式,又会自然地变成一种选择。

因此,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无法改变环境便改变心态”,这种鸡汤式的自我解脱,不用专门教育,年轻人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自然也就学会了。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到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的躺平,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互联网上不乏讨好年轻人的营销话术,但具体到现实场景,很多“门墙”对年轻人可没有那般笑容满面,这才更是一种社会的真实。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当然期待年轻人始终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保持社会竞争性,这也是达成很多宏大议题的必要条件。但也要看到,具体到微观场景,个体往往会将主观感受置于价值排序之上,从“狭隘”的视角进行人生规划,很多年轻人面对重压,自动滑向边缘化的解决方案。

年轻人的姿态,事实上也有助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清晰化:如果说人本身就是发展的意义所在,那么让人舒适本身就是目的。我们的政策导向,其实也不妨回过头来,更多侧重于年轻人的舒适感受,让他们主观上感到愉悦与放松。

当生活本身充满乐趣,年轻人心头没有那么多和舆论裹挟相对抗的张力,那么,很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社会远景,或许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了解法。

(选自“光明网”)

猜你喜欢
躺平年轻人人生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