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笑光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42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强调:“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有人说:德育让人明理,智育启迪智慧,体育强身健体,美育赏心悦目,而劳动教育可以给予以上的一切”,再次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统一路小学围绕劳动教育,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构建“身心合一”的劳动体验课程群,培养学生知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的好品质。
一、课程目标
1.通过构建“身心合一”的劳动体验课程群,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内容,促进学生夯实劳动根基、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素养、获得劳动情趣。
2.通过“家园生活课程、校园百岗课程、农耕体验课程、职场启蒙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等劳动教育子课程,培育学生的小帮手技能、小主人责任、小农夫情怀、小工匠精神、小技师素养。
3.引导学生时时处处都处于沉浸式、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和创造中,将劳动教育与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引导学生会生存、善成长、乐生活。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围绕课程目标,学校以“书香”特色为引领,全面开启“身心合一”劳动体验课程群,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撑,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1.家园生活课程
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学校分年级设置家园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的“小帮手技能”。课程分为“学具整理”“生活技能”“家务清理”“家政收纳”“厨技烹饪”等子课程,学生通过制定“家务劳动清单”,采取自我清单式管理,掌握生活技能,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2.校园百岗课程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校园百岗课程”充分利用在校的多个时间,培养学生的小主人责任感。课程分为“班级卫生责任人”“爱绿护绿责任田”“悦读打卡责任区”“餐厅服务责任岗”等子课程,通过主题融合、班队融合、实践课融合等方式,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开展责任人、责任田、责任区、责任岗的劳动教育。
3.农耕体验课程
农耕体验课程是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农事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培养小农夫情怀。课程分为“田园农耕”“校园种植”等子课程,其中“田园农耕”是引导学生参与农事活动的春种、秋收,学会翻地、选种、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采收等过程。“校园种植”是引导学生在“百草园”种植区开启创造性劳动,除了种植蔬菜种子外,还负责维护、浇水、观察、记录、收获、展示,在劳动中体会美好与创造。
4.职场启蒙课程
职场启蒙课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小工匠精神。课程分为“学三十六技”“访三百六十行”等子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衣工坊、食工坊、住工坊、行工坊,从家政、厨技、农艺、非遗等维度进行劳动体验。
5.传统节日课程
传统节日课程以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体验中,课程分为“春节-元宝饺子”“元宵节-乐包汤圆”“清明节-面塑体验”“端午节-端粽飘香”“中秋节-月饼圆圆”等子课程,学生通过体验了解传统,增加底蕴,学习技能。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
1.构建“点动成线”劳动模式
为了让劳动育人真正落地,构建“点动成线”的勞动育人模式。所谓“点动成线”,是指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一个个劳动的“着力点”和“支撑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构建多个劳动场景,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劳动。
2.推动“1+N”劳动策略
学校与家庭合作,设置周末“1+N”劳动策略。“1”指“以劳动育人为中心”,“N”是为推进劳动育人,设置的N个劳动子课程主题:“学具整理”“生活技能”“家务清理”“家政收纳”“厨技烹饪”等,期望达到周末劳动有的放矢、有序推进。
3.开辟“百草园”劳动空间
在校园内开辟“百草园”劳动空间,由班级和学生为主导,进行农作物种植,首先,学生要通过种植记录卡写出植物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怎样养护,过程中还要记录除草、除虫、育苗、护苗的经历,进一步了解了蔬菜养护、收获的秘密。到了蔬菜成熟的季节,学生还将组成“收割团队”进行收割,再送到学校厨房加工,品尝,共享收获的喜悦。
4.探究“项目式”劳动过程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探究,将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团队合作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整合在一起。围绕“桃子的一生”,各个学科教师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首先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调查等方式,了解桃子的生长过程,综合实践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影响桃树结果的因素,设计了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和方案。学生还将通过研学体验,深入了解威海当地的桃子品种、花期防霜冻、人工授粉、梳花梳果等农事活动。在认识常用的农具的基础上,体验铁锹、锄头、铁耙、镢头的使用方法,进行拔草、锄草、翻地、挖菜,后续还将追踪桃树的结果、采摘、销售、制作等环节,探索桃子的一生。
四、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层面,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从单项走向多元 ,在制定各项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学分制来量化评价。学分制分三个板块:基于平时的“普及性”劳动课程(家园生活课程、校园百岗课程)获得基础学分,基于“旗舰型”劳动课程(农耕体验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的绩点学分,基于“定制型”劳动课程(职场启蒙课程)的加权学分。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通过“每日争章,过程激励”“积章换卡,每月一评”“积卡争星,期末盘点”三项措施实施,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学分制评价档案,培养学生“知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的劳动品质。(评价等级:“劳动小达人”:小状元、小榜眼、小探花、小举人、小秀才,结果纳入九年一贯制档案。)
二是班级层面,根据各班学生参与劳动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以参与率和参与状况进行基础性评价,属于达标项。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各班学生劳动成果展示的成效进行评价,由学校劳动教育导师团定出等级,分别颁发“特优”“名优”“创优”三个级别的劳动星级班。
三是教师层面,采取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结合的方式。个体评价从达标和名优两个层级进行培养和评价,记录教师在劳动课程实施中的发展轨迹;团体评价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纳入教研组和级部综合评价中,激励教师定向发展,并纳入教师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