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教学法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2021-10-16 18:45:11张蕙婷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5期
关键词:思达仁爱季节

张蕙婷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451

读思达”教学法是余文森教授提出来的一种翻转教学的、素养本位的教学法。余教授指出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学生经过这三个流程相对完整的学习,可以把学科知识迁移、 转化、 提高、 内化为学科素养。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我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从“有效的阅读”“深度的思考”和“精准的表达”三方面切入探讨如何构建初中英语课堂读思达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认真有效地“读”

只有高质量的“读”才能为后面的思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英语的每种阅读方法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实现阅读,老师在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方向,特别在七年级起始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会读”。比如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正文前首先关注文章标题、引语和插图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快速抓住文本大意和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对文本内容作出预测。比如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7 Topic3 Section C,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感知、熟悉和掌握怎样描述生日活动以及朋友们在生日活动中做了什么。Section C是一节阅读课,我们可以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读”。首先是读图预测环节,老师可以抛出问题:1.What can you see? 2.How did they feel?引导学生对课本两张插图片进行观察,从而对本课的文本内容作出预测。第二个层次的“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跳读。在七年级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的渗透是非常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跳读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各段的首句、尾句等内容,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文本段落开头语对段落的统领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文本内容,抓住文本大意。第三个层次的“读”可以是一个细读。老师可以分段落处理,通过一些问题链引导,细致解读文本,抓取文本关键信息,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对文本中一些核心句子进行拓展延伸。

在读思达教学实践中,“读”是广义的读,是各种方式的“读”,有用眼睛读、耳朵读和嘴巴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可视、可观、可感、可知的资源(比如一段音乐,一个录像,一首歌等 )来预测、感知、确认和浸润文本。比如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1 Section A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描述不同季节天气以及描述不同季节适合的活动。老师可以提供各种方式的读来让学生感知、体验、操练、巩固本课要学习的目标语言。在导入时可以播放《一年四季》歌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初步感知目标语言,接下来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影片《Frozen》,通过在讨论影片中Olaf对季节以及对相应季节活动的喜好进行相关新单词的情境教学等等。这样的导读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巧妙地为语言的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情境。

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

“思”就是在前面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活跃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的思考,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 7 Topic 3 Section C 这一课为例,这一课1a部分的文本是一篇关于康康生日的记叙文。我们首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文本叙述脉络的“思”。老师在分段落阅读时,让学生加工、分析文本信息,最后通过一个思维导图建立直观清晰的内容图示,把记叙文的五大要素where、 when、 who 、what、 how一个个拎出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逻辑关系。第二个“思”老师可以在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上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比如针对文本中We made the cards by hand,and Kangkang liked them.这一句话,老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What present would you like? Why? 乍一看这是个很小的问题,其实这是个让学生思考礼物的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一个问题How do they feel at the party?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对生日party的情感态度的思考等。对于一些内涵更丰富的文章,我们还可以追求更深层次的挖掘以及更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比如挖掘文本内涵,语言的言外之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赏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

三、引导学生精准地“达”

“达”这一步骤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张献臣曾对表达的设计,提出了三个应遵循的原则:基于文本,使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相结合;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关联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利用在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基于这三个原则,以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7 Topic3 Section C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三个递进的表达任务。首先在pose- reading 环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retell环节。让学生在“读”的环节时呈现过的思维导图及记叙文的五要素,基础上retell Kangkang’s birthday,这便是一个说依托文本、让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紧接着老师可以设置一个与文本内容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关联的第二个“达”的任务,让学生讨论:How do you celebrate your birthday?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your birthday?第三个“达”的设计我们可以递进到书面语言形式的“达”,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分享自己的生日庆祝会。这三个“达”的任务帮助学生将语言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实现语言的迁移和应用。同样的,我们以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1 Section A为例,这一课的课型是听说课,我们也可以设置多样化的的递进式的“达”的任务。比如在教学1a的对话文本后,我们可以设计:1)替换性对话练习。一个基于文本的替换性对话,要求学生在1a文本原对话的框架替换关键词,比起让学生单调机械地让学生读1a,这样的操作能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 2)空行对话。 只给一个角色的对话,把对话的另外一个角色覆盖,要求学生做出应答。这样提供一个角色,对话的结构和发展受到控制,另外一个角色就不随心所欲,有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模仿自編对话。教完1a后让学生自编对话,讨论不同的季节及不同季节开展的活动。这一步骤就更递进一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4)自由对话 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进行最少控制,最真实的相互交流。比如让学生分小组互相采访自己喜欢的季节并说出原因,以及喜欢的相应季节的活动。这种小组活动无形中要求学生用本课的目标语言做最少控制,最真实的相互交流。

总之,“读、思、达”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能够让学科核心素养成功落地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很好的体验,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读思达”教学方法把英语学习过程内化为英语素养,最终使“读、思、达”的英语核心素养在课堂内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思达仁爱季节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20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06
季节的变换
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 05:44:36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9:35:02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
上海商业(2016年22期)2016-06-01 12:10:15
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