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运用与建构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建立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的能力。结合2021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从文体意识、有效梳理、多维探究等角度探讨语文学习从语感培养到语理形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考语文;语感;语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的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观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特点:首先,注重情境设置。结合地方特色、学生家庭、学校生活巧设情境,有效进行语言实践运用。其次,注重语言建构。命题者以版块的形式设题,不是单一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多角度地进行语言知识的考查。第三,注重语言运用。无论是作文版块还是阅读版块,试题强调将语文学科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课标强调:“注重在字词解析中领悟文学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实际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需从传统的记背式逐步转为语言的有效实践运用。语感是学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理是语言文字使用及语义引申的规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一定的语感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语理,真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注重文体意识,奠定语感到语理的基石
不同的文体应该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中考语文命题者所选的语料包括不同文体,这就需要学生在考场上能够关注文体特点,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语感走向语理。
首先,把握不同文体的言语形式,形成语言感知能力。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中考语文试题中会出现不同言语形式的语料,学生需要紧扣语料的语言表达方式、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比如,2021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选取小说《白鹿原》中的部分语段,学生可以抓住小说的文体特点,从标题“题字”入手,设置以下问题:1.小说中谁题字?题了什么字?2.题字的目的是什么?3.文本中哪些语段描写了题字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梳理出文本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特点。同时,学生还可以抓住小说“全知视角”,鉴赏小说叙事的特点,体悟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由此,学生得出本文围绕“题字”,写出了朱先生的情绪从“轻淡调侃”到“自责赧颜”,再到“激动题字”,最终“咬指盖印”“怆然吟诗”。同时,学生也可以抓住小说语言的描写,鉴赏人物形象,体悟主人公“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紧扣文本语言,落实语言训练。笔者在执教《 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紧扣一个“拱”字,让学生查阅字典建构“拱”字的字义导图。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按照“看图——说图——画图”的顺序,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图画。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整体的言语形式,明确了赵州桥的特点、大小、顺序、位置等。
其次,抓住不同文体的艺术架构,形成语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艺术架构,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往往会将表格、图表、曲线图等融入到文本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文本结构的特点,全面地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以2021年连云港中考试题为例,学生可以先抓住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然后找出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进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推断。
二、注重有效梳理,寻求语感到语理的突破口
对于专项语文知识、专题内容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梳理,进而探究语言的运用规律。梳理可以让学生对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注重分类梳理,形成整体框架。梳理是通过分类、归纳、推理等方法对专项的知识进行理性分析。中考题中有大量的概括题,它要求学生对语段的内容进行有效梳理、归纳。比如,2021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题小说阅读部分要求学生分析三处提到“中条山”的作用。考生需要清晰地梳理出文本中涉及到“中条山”的环境描写,具体梳理出相关的段落,从而准确概括各自的作用。分别为:
1.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2.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
3.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考生通过对相关语段的梳理,结合语段的语境具体分析“中条山”对社会背景、情境推动、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自主梳理材料,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文眼”或者敏感的场景进而品味语言的魅力。比如,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学生可从看客们的角度体悟孔乙己人生的没落。由此,学生在语言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理”训练。
其次,运用形象化的绘图梳理,化抽象为形象。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像,从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比如,连云港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部分,学生可以抓住文本中的意象进行构图,体悟诗歌的整体意境,进而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有效梳理。比如,《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全书120回,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专题,聚焦全书的大小纲目进行梳理。在梳理中,学生明晓了整本书的文化现象、阅读重点以及作品内涵。比如,围绕“孙悟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梳理出其前世、今生、下凡原因、收服地点等,進而掌握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特征。学生还可以围绕关于孙悟空的称呼,梳理出相关章节,体悟孙悟空从猿猴到“斗战胜佛”的变化过程。具体如下:石猴——千岁大王——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三、注重读写探究,实现语感到语理的桥梁
所谓的语理是文字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受阅读经验的局限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维探究,从简单的语感上升为语理。
注重由读到写,实现语言运用。语文学习需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写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考场中,考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陌生的语料,这就需要考生学会对比分析,进行读写结合,化繁为简。比如,连云港市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本为《孔子世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语言形式,要求学生梳理出与“孔子”有关的事件和后人对孔子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高山仰止》为题,以孔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有效地将语言积累与运用相结合,实现“言文合一”,真正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需要真正地注重以语言为抓手,搭建课堂内外互联的桥梁,让学生的认识由表象上升到内在,真正地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剑清.生发于文本,成长为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17(5).
[2]李仁甫.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上)[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3).
作者简介:吴娜(1983—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