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特色丝绸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资源建设*

2021-10-16 11:48黄小萃张晓芳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绣丝绸技艺

黄小萃,张晓芳

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04

1 研究背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

苏州市结合自身城市特色,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3]。地方特色文化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接触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最直接的生活场景,也给高校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便于融入的社会场景,因此,抓住高校所在城市的特色文化特征,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苏州丝绸距今有四千至六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历史悠久,织造技艺更是精湛,苏绣、宋锦、缂丝等特色丝绸品种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着浓郁的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兼具技艺与文化于一体。通过挖掘特色丝绸文化元素,与高校的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可以增强在苏高校学生对于生活城市的认知度,增进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给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可执行的策略[4]。

2 苏州特色丝绸文化的挖掘

2.1 蚕桑民俗文化

苏州历来以“水乡”著称,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种桑养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蚕作为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而存在,因此在种桑养蚕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祭蚕神、念蚕经、戴蚕花等,《桑蚕丝绸习俗》已纳入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5]。这些习俗流传至今依然有迹可循,比如在吴江盛泽镇的先蚕祠,古时主要用来祭拜蚕神,时至今日,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近些年对丝绸文化的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旧时的蚕桑习俗又得以延续。从2014年开始,吴江震泽镇开始举办“蚕花节”,至2020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每年的“蚕花节”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震泽,既是对古时蚕桑习俗的延续,也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2.2 丝绸传统织染技艺

苏州素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称号。从唐宋开始,苏州便成为中国丝绸的聚集地之一。到了元代,设立苏州织造局,专职采办皇室丝绸,这使苏州的织造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随着上流社会对于精美丝绸产品的需求增加,到了明清年间,苏州的丝绸产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精细的蚕丝原料配上精湛的织造技艺,大量的经典织绣产品广为流传,其中蕴含的丝绸文化与技艺演变成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县级等,对苏州入选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织染类技艺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数据源于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官网)。

表1 苏州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宋锦和缂丝的织造技艺打包加入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背后是一个个技艺高超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宋锦传承人钱小萍、缂丝传承人王金山、苏绣传承人顾文霞、李娥瑛和姚建萍等。

2.3 主要的丝绸文化传播场所

丝绸是苏州的特色产品,也是苏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丝绸将第一、二产业间链接,现在的丝绸则是将三大产业进行有机链接,朝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进行。传统技艺需要一代代传承,丝绸文化也在保护中得到传播。目前,苏州范围内开展的丝绸文化传播场所有展馆、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博览会等。

(1)展馆。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是国内首家丝绸专业档案馆,用于保存珍贵的丝绸样本、产品资料、音像资料等档案性材料,2017年,《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填补了苏州在世界文献遗产领域中的空白。即将建成的苏州丝绸档案馆将成为丝绸档案文化展览展示、国际交流和文化创意的国家级档案馆[6]。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苏州市专门用于丝绸文博事业的场馆,收藏了大量的精美丝绸文物制品,还有植桑养蚕、丝绸织造技艺等丝绸相关的展示场景。另外,苏州丝绸博物馆还有“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7]。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是专门展示苏绣工艺精品的展馆,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绣品200余件,有古代刺绣品室、明清刺绣品室及近代刺绣品室,系统地展示了苏绣技艺的发展过程与演变历史。用于苏州刺绣的展示与文化传播的还有苏州刺绣研究所、中国刺绣艺术馆等,苏州民俗博物馆中也有部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绣品陈列[8]。

(2)典型区域。震泽是国家住建部首批批复培养的中国特色小镇,以蚕桑为主要特色,从唐代开始便有种桑养蚕的习俗,时至今日,全镇丝绸家纺企业近200家,加工产品以蚕丝被为主,“蚕丝被制作技艺”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遗产名录,产业聚力打造“震泽蚕丝被”集群品牌[9],同时借助丝绸产品,本地丝绸产业链向文化旅游业延伸。震泽镇逐渐建立起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现代蚕桑科技园,以及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全力提升“丝绸小镇”的发展品质[10]。

盛泽丝绸产业以丝织为主,从明代起,盛泽的丝织业逐渐形成,到清朝时,当地的丝织产业已经非常发达,成为四大绸都之一。如今,每年一度的丝绸文化节既是对丝绸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地纺织丝绸织造产业的宣传。建在盛泽的华佳丝博园以丝绸工业为基础,融合蚕桑、丝绸生产、生态旅游等多种形态,展示着丝绸文化的魅力[11]。

自古以来,镇湖副业以刺绣、养蚕等为主,苏绣在镇湖有2200多年的历史。清代时,刺绣逐渐形成行业性发展。20世纪90年代,镇湖刺绣技艺逐渐提高,形成规模化,建成绣品街。后建成“中国刺绣艺术馆”以及“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镇湖以拥有8000名绣娘闻名,被称为“苏绣小镇”,同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保护基地,具有苏绣全产业链以及苏绣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12]。

(3)博览会。苏州丝绸国际博览会从2016年开始,每年一次,展示苏州丝绸特色、苏州丝绸高端技术及丝绸的延伸产品等。在苏州丝绸国际博览会上,不仅能看到苏州的丝绸非遗产品,还能领略到丝绸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步。

3 苏州特色丝绸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建立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库,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

高校所在城市是大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地方的文化要素和城市符号随处可见,且高校学生大多为外来人员,迥异的地方特色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生活的环境中切入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地域元素,会使得教学素材更加丰富、鲜活,更能感染学生,达到育人目的;还可以将桑蚕习俗、文物遗址、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科技创新等要素加工提炼,制作成教学素材,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形式供专业教学使用,必要时与其他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进行有效的链接。

3.2 开展地方文化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变出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学校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思想多元化,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受到一定挑战,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在增进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可以将苏州丝绸文化添加到通识教育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苏州丝绸的辉煌成绩,以及苏州丝绸对于苏州城市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在通识教育中加入非遗传承人的人物事迹,如钱小萍和丝绸博物馆的渊源等,讲好城市故事,增进文化自信。

3.3 开发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学生自身技能

职业类高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习惯应该在实践中磨砺。第一,与丝绸文化的展馆联合创设教育基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丝绸文化的迭代传承,见识到丝绸技艺的高超,感知苏州织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强化自己的职业习惯;第二,苏州丝绸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技艺,将学校内工艺美术等相近专业与苏州织绣技艺相融合,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相关丝绸技艺如苏绣、织锦等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技能锻炼;第三,与丝绸类文化产业园合作,创设实践基地。文化产业园并不是单一的丝绸文化的传播场所,大多数都具备完成的产业链,需要综合各行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因此可以将学生送进现实场景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其技术与技能。

4 结束语

苏州丝绸文化资源广泛、内容丰富,在开展地方职业教育时,其作为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实践性。文化资源的梳理是实现课程教学的重要步骤,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新风尚。

猜你喜欢
苏绣丝绸技艺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苏绣,“秀”出奇迹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遥望“丝绸路”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