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和发展,语文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有许多语文课未摆脱一言堂,缺少读书声,或是缺少有目标、有指导的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课改形式下,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教,语文教师对教什么有决定权,而很多教师都浮于教材(文本)的表面,拓展成为语文教师的另一法宝,漫无目的的把课外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学生看似收获很多,但大多留于眼球,走马观花形式化,未走到学生心里和脑海里,失去了深入细品研读文本、品读语言的学习时机。学生在课堂上大量的阅读,未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阅读教学中没有精读不能称为真正的阅读,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在此,我校提出“立足文本,深入课堂”的阅读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就是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文本为主,在文本中寻求契机,利用文本的深入学习,训练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水平,让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首先,在教师的备课上,充分立足文本和教材。在每节课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们以教材、具体文本为依据。因为教材编写者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材的编写体例,根据编写体例选择文本组成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前编者都有“单元导读”,起引领作用,一般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提示这组文章表现的主题,二是提示这组文章应该着重训练哪些语言点。每篇课文前都有短小精悍“阅读提示”或是创设情境;或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或是对重点提示,明确学习的目标;或是补充文本,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或是提示文本的情感,为理解文本搭建桥梁。因此,对学生不仅有导学的功能,对教师也具有导教的功能。最后关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则是研讨和巩固教学内容,有时也是教学的切入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文本。本次活动中,我们在备课确立学习目标时,先读单元提示,了解编者对整个单元有怎样的要求及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结合每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来确立学习目标。《散步》一课,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提示中确定主题为亲情,每篇课文则是以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学习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和学习写法;学习方法:运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法;能力培养,提高朗读水平。之后确立本课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亲情。第二课《大自然的语言》本课要特别注意体裁和在教材的位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值得注意的是,本册书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都是说明文单元,但略有不同。第三单元是事物说明文,其主题是认识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学习本单元课文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和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第四单元是事理说明文,以科学为主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默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再次,根据“阅读导读”提示“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从而得出本文学习的重点在语言和顺序上,确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默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授课前,教师对教材细致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确立了符合学生阅读实际和切合《课标》的学习目标,上课时教师更易达成目标,在其过程中教师提升了读教材、用教材教的能力。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授课过程中,教师仍以文本为根本点,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深入文字文本,品读出作者文字背后的东西。教师在此只是引导的作用,引导主体学生进入文本深思、品读。只有学生读懂文字,读会意思,读出感情才会把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入到文本中去,才会形成生与作者、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也会形成生与师的对话。只有在读中交流,交流中收获,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交流,再进一步的深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和语文素养。“立足文本,深入课堂”在课堂上的表现方式是学生的读。叶圣陶曾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用看容易吸收。”张志公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因此,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给学生时间读,而且尽量做到每一次是有要求的读,有评价的读,有指导的读,有效果的读。学生的读不仅仅要读出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读出一种人文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凸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个体回答,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解读,使文本进入多元性的解读,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在多元自主的参与和个性经验的分享之中,学生便可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在思想的冲撞中闪出属于自己的智慧火花。《散步》一课中,学习环节一:让学生复述课文,则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教师适时以记叙文六要素来指导学生全面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习环节二:则是设计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这是的一家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得出自己的个人体验,形成多元化的解读,而且学生在读中品出文字背后的意味,品中再读,读出作者自己的感情,再品再读中投入自己的对文本的感情,从而得到升华。此时,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读得好与不好是评价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如:《散步》中教师预设品读第3段,指导重读关键词“太迟,太迟了”、“总算”、“又熬”等词,学生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关键词,做不同的处理,反复体悟,感受儿子对母亲那说不出,道不明的深深的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声音展现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习环节三:真情评述,问题设计“假如你有一束花,你会送给这家人中的哪一位成员?为什么?”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之中,理性的思考人物身上的闪光处,通过文本再塑人物形象,主题在无形中得以升华和顿悟。
语文课堂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读书,要使自己的课堂有语文的味道,则立足深入文本,在文本中寻求价值,追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