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仕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城郊地带的农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入到城市中来。近年来,随着荔波县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景区提质扩容工作序幕,新街村坝子扩容为大小七孔景区,景区内的居民整体搬迁至新居民点,近300户群众今后将变成没有实际土地的新农民。在整体搬迁过程中,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对于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学校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实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失地农民子女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内心渴望学业成功的愿望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这些学生更需要学校教育者给予关心和爱护。
首先营造友爱和谐的气氛。失地农民子女在学校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这种弱势状态表现在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和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但在客观上却很难做到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孤立等。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应该努力营造出一种宽容、尊重、平等、关爱、互助的和谐气氛例如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大力在学生中开展宽容教育、友爱教育等。
其次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學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依据失地农民子女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如果学校能够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则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加快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失地农民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可以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开展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学校可以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应适当地增加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应全面关心。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失地农民子女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关心、鼓励失地农民子女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热爱学生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失地农民子女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每时每刻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而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
最后教师应注重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失地农民子女也不例外。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避免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要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去教育他们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用宽容的胸怀接纳失地农民子女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价值。[7](P24-245)
三、培养失地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
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失地农民子女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培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能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对自己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只有充分发挥了失地农民子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对失地农民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纽带、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样才更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以及城市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在失地农民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和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学校完全可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可采取讲座等形式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传授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引导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而且也要重视彼此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监护能力为失地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地创造各种条件。
再者社区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影响是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小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5]田华.论转型期社会新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39-43.
[6]殷士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6(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