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的对策

2021-10-15 06:23:34何仕祥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子女学校

何仕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城郊地带的农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入到城市中来。近年来,随着荔波县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景区提质扩容工作序幕,新街村坝子扩容为大小七孔景区,景区内的居民整体搬迁至新居民点,近300户群众今后将变成没有实际土地的新农民。在整体搬迁过程中,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对于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学校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实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失地农民子女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内心渴望学业成功的愿望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这些学生更需要学校教育者给予关心和爱护。

首先‚营造友爱和谐的气氛。失地农民子女在学校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这种弱势状态表现在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和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但在客观上却很难做到‚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孤立等。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应该努力营造出一种宽容、尊重、平等、关爱、互助的和谐气氛‚例如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大力在学生中开展宽容教育、友爱教育等。

其次‚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學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依据失地农民子女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如果学校能够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则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加快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失地农民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可以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开展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学校可以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应适当地增加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应全面关心。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失地农民子女‚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关心、鼓励失地农民子女‚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热爱学生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失地农民子女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每时每刻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而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

最后‚教师应注重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失地农民子女也不例外。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避免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要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去教育他们‚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用宽容的胸怀接纳失地农民子女‚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价值。[7](P24-245)

三、培养失地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

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失地农民子女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培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能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对自己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只有充分发挥了失地农民子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对失地农民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纽带、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样才更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以及城市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在失地农民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和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学校完全可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可采取讲座等形式‚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传授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引导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而且也要重视彼此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监护能力‚为失地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地创造各种条件。

再者‚社区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影响是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小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5]田华.论转型期社会新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39-43.

[6]殷士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6‚(2):14-16.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子女学校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中国火炬(2011年4期)2011-08-15 06:54:08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