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飞
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是什么?是研究事物的能力。“开眼看世界”是培养孩子研究力的关键,“看”得越早,越有利于孩子将所学的知识碎片变成知识系统,从而完成对世界的系统认知。
博物馆是研究世界这个系统的入口。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古代的知识如何变成现在的科学。这个过程是人类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集合。循着这条线索,孩子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潜移默化地掌握研究与思考的方法。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将这一天定为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作用。
幼稚科学家
“研究”是人类的本能。当人们的认知资源匮乏时,世界是个黑洞,黑魆魆,怎么看都看不透,只能依靠经验一点点向前拱,有时并无偏差,有时却错得离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将人类的这种懵懂状态称之为“幼稚科学家”。
大部分人会永远停留在“幼稚科学家”阶段,而真正具有研究力的人,则变成各个领域的拓荒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博物馆提升孩子的思考与研究能力,是20世纪以来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有效途径。因此,最大化地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家长应该尽早理解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去博物馆到底要去干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应用于孩子的深度学习中。
带领孩子去博物馆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儿童博物馆教育所依据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大脑填充知识。我们通过大量理论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对大脑学习实践极具解释和指导价值的“五阶抽象认知系统”,即由“图像认知—图形认知—结构认知—符号认知—概念认知”,明晰了抽象认知发生、发展的系统过程,即只有通过认知完善孩子的系统抽象认知水平,才能培养以理解为驱动的认知模式,剑指学习研究与思考的生发,完成最有价值的脑力提升部分。因为家长看不到也想象不到大脑中发生的变化,所以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即从图像认知展开的学习、赋能研究力的过程,会超出家长的认知范围:孩子没完没了地玩,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样态,可事实上,这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在专注于一个项目的时候,是有深度思考的。而很多时候,家长因为不能敏锐地观察到孩子正在发生的深度思考,反而扮演了破坏这种深度思考的角色,直接通过无意识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打破了孩子的思考状态,从而将“孩子—事物”两者的关系强行变为“孩子—家长—事物”三者的关系,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思考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儿童与博物馆互动过程中,我们一直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为得到结果非常容易,但这个结果所产生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思考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学到东西,孩子也才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思考才是学习,而记忆不是。孩子基于在博物馆看到的事物,因理解而展开的思考,才有价值。如果只是拍照留念,走马观花地“逛”博物馆、记住了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还会使孩子的思维变得肤浅、流于表面。孩子不能探究到事物的本质,也就看不见身边值得探究的事物,一味寻找新鲜事物的刺激。
真正的创新,需要基于对事物的深度思考和探究——如何与孩子一起探究博物馆所收藏的人类历史和文明宝藏,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思考与创造,是每一次博物馆之行的真正意义。
做足功课再出发
这一代家长中的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没有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家长自己其实也没搞明白去博物馆到底要干什么。之所以想着要带孩子去,只是认为博物馆是个能学到东西的地方。但因为自己没有经验,所以往往并不知道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对孩子最有益的。
带孩子去博物馆,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所以在去之前,父母要做足功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应对孩子的疑问,避免孩子问的时候父母一问三不知。如果时间充分,可以先去踩踩点,等到带孩子去的时候,就知道参展线路,引导孩子看展,也便于和孩子有更多的分享。如果一旦问到知识空白,可以将问题引导至知识获取的途径,比如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等,与孩子一起探寻学习的可能性。
家长不要强求孩子有兴趣看博物馆里面所有的展品。任何年龄段的孩子,任何文化基础的孩子,都可以爱上博物馆,关键是父母在选择博物馆以及观展内容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引领:比如带低龄的孩子,可以参观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展品;初中生、高中生,本身已经具备了历史知识,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涉及学校教材内容知识,“从书本转向世界”,到博物馆实地参观的形式更会增加孩子的兴趣。
拿杯子来举例,如果家长和孩子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古人用过的杯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研究不同时期杯子的材质、形状、颜色、功能,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采用某种特定的设计;联想孩子平常用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和古人的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这个杯子的主人有何历史思考,这个杯子背后有没有一些故事;如果让孩子设计一个杯子,会设计成什么样……从一个杯子开始,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非常多的话题。跟随孩子的兴趣去讨论这些话题,其实是在进行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文化意识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切忌把博物馆当成景点、商场、游乐场和主题公园,觉得都看一遍、都体验一遍、照一遍相,目的就达到了,就没什么意思了。在博物馆里,常听到家长的一种判断:“孩子都玩一遍了,也没什么可玩的了。”
参观博物馆,家长最忌讳的心态就是要让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到、所有的东西都玩到。在儿童博物馆里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孩子非常专注地玩某个展项,而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把所有的展项都玩一遍才不吃亏。“没什么可玩的”是成人的心态。因为,孩子是在不断重复的体验和经历中学习的,他们并不需要每天变换不同的东西来获得刺激;再者,即使是相同的展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来玩,锻炼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家长这种“一味求全”的方式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无法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度学习。
目前,博物馆界都在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希望能与家庭共享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但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良莠不齐。所以,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之前,非常有必要先行了解场馆的内容。
事实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博物馆,家中、小区、公园……只要捕捉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目光,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家长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不要用自己已有的认知限定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如果家长在博物馆中发现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可以延展开来,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寻找、去书籍中思考:比如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就带他去观察虫子,从一个“小”动物生发出“大”学科;孩子对汽车感兴趣,就带他去研究汽车,从一个“知识碎片”变成“系统知识”。家长引发的思考深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思考的深度,而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出的思考力与研究力,才是博物馆作用于孩子成长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