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网友
最近我看到一段话,说道歉的真正意义是“我承认自己错了,并且愿意接受你负面情绪的反扑”,而不是“我都说过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我怎样”。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对道歉的最深刻的理解。道歉,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它是重启我和对方关系的起点。真诚的道歉就是在告诉对方,我承认自己错了,你即使对我有不依不饶的负面情绪,这也是我该受的。我愿意在这个基础上和你发展以后的关系。所以你看,可不只是道歉,同一个行为,用来终结过去,远远不如用来开启未来。
笺语|豆瓣网友
在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府院之争。就是总统府里的总统黎元洪和国务院里的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话说有一次两个人都心知肚明,是要来谈判的,但是大家落座之后,谁也不先开口,就这么干坐了两个小时,结果一言不发起身走人。这就是政治人物的行为逻辑。矛盾双方谁先开口,就意味着谁有求于对方,或者是谁急于要解决问题。可能屋子里头的人并不这么计较,但是一旦传出去,在隔了几层的旁观者看来,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信号。所以,在无关紧要的地方也要计较。用这个逻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外交上也是这样,谁先邀请的谁,在什么地方谈,这些形式上的细节比实质上谈了什么还要重要。
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同样是做内容,请问娱乐和教育有什么区别?我的理解是:只要是投喂用户原有认知的,都算是娱乐。修正用户原有认知的,都算是教育。比如,一部电影,如果看完了,我很感动,爱情真美好,这是我原来就知道的,它只不过让我感受得更深了,这就是娱乐。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我看完了,我修正了自己原有的认知,原来世界还有这么个角落,原来世界还有这么一种运行的可能性,原来人性深处还藏着这么幽深的所在,那這就是教育。至于它用的是什么形式,不重要,前者可以是正剧,后者完全也可以是喜剧。
晏非|网友
最近我看到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悲催命运,就是始终在“得不到”和“不得不”之间反复徘徊。得不到,这封住了一个人行动的上限,不得不,又封住了一个人自由的底线,剩下来的空间就实在是太狭窄,太憋闷了。那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人如果想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第一,经常审视那些自己还没有的东西。问自己能力和欲望之间的距离,以免陷入得不到的境地;第二,经常审视那些自己已经有的东西,问自己,我失去它又能如何?以免陷入不得不的境地。这样人的生存空间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