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死亡率分析

2021-10-15 20:06王军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心力衰竭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

王军

【摘 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44例进行分析。其中2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并发首次心力衰竭作为对照组,2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再灌注、及时给予患者药物服用进行治疗、药物种类、是否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否有血管病变出现为主要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通常较差,死亡率较高,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对应的治疗方式,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

【关键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导致该疾病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心肌出现持续性缺氧缺血所在的心肌功能坏死而造成的疾病[1]。中老年人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患者在患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血压、恶心及胸痛等,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进展,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2]。有研究发现,临床有部分患者在病情进展中,合并心力衰竭同时发生,该种疾病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为进一步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的预后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就收治的44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44例进行分析。其中2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并发首次心力衰竭作为对照组,2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女性10例,男性12例,年龄39岁~75岁,平均年龄(51.27±11.85)岁;对照组,女性9例,男性13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年龄(51.32±10.97)岁。纳入标准:①精神正常,临床可良好沟通;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存在过敏体质者;②重要脏器发生严重器质性病变;③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④存在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⑤存在意识障碍者;⑥存在恶性肿瘤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收治入院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为其开展治疗,整理患者的住院期间的资料,包括用药情况、血管病变情况、性别、年龄、烟酒史等。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服用药物种类进行记录,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术,对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并通过其他筛查手段对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破裂、是否出现心源性休克、是否有心律失常问题存在进行筛查。对两组患者在院时的死亡发生原因进行统计比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死亡因素对比

对患者的住院死亡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再灌注治疗、及时服用药物、血管病变、药物种类及冠状动脉造影为影响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见表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I)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将该种疾病作为“头号杀手”,可以看出该疾病的临床危害是十分大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在病情的不断进展下还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关研究发现,受如今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年龄低于45岁亦喜爱的人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不断增大[4]。目前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中,发现在中国的未来20年中,将新增急性冠脉事件2100W,会发生心源性死亡事件700万例。与西方很多国家进行对比,我国的再灌注治疗比例还较低,许多患者从发病到接受再灌注治疗间的时间更是有较大的差距[5]。AMI的发病不仅影响着个人、家庭的健康,给其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及负担,也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根据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专家组共同制定了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在心肌梗死中,包含了心源性死亡(Cardiac death)、自发型心肌梗死(Spontane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支架内血栓相关心肌梗死(Stent thrombosis rel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相关心肌梗死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相关心肌梗死。根据临床研究发现,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造成的心肌缺血坏死[6]。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诱发因素较多,包括诱发血管内斑块脱落、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血栓形成等,在日常生活中天气变化、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过度疲劳及剧烈運动等为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有严重心绞痛症状的发生,如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出现上腹疼痛、出汗、恶心或呕吐、呼吸困难、头晕、心跳加快或心跳不规则、烦躁、胸部疼痛不适等,且这种症状在患者口服硝酸甘油后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还有部分患者在未出现上述症状时,就已经出现了休克甚至是猝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进展中,常会合并其他疾病同时出现,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首次心力衰竭的发生后,会造成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机体会出现灌注不足、血液淤积等情况,导致其机体的心室充盈功能及泵血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出现降低。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首次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疾病的存在也从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公共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影响患者临床死亡率的因素主要与再灌注治疗、及时服用药物、血管病变、药物种类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关。研究发现,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明显比非并发心力衰竭组低,而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使血栓的形成以及机体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在这些药物的使用下,能使患者的心肌重构情况得到逆转或得到有效的延缓,还坑你促进患者内源性心肌功能的有效改善。而在冠状动脉造影下以及再灌注治疗的实施下,能使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得到有效的降低,且还能使患者出现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而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未使用这些药物,未及时接受相关治疗,因此造成了其病情的进一步进展,导致心力衰竭的出现,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还有相关研究发现,导致进行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就与患者并发各种并发症有关。临床可通过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ACEI等药物服用以避免血栓的形成,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阻碍,从而使患者的心肌重构得到有效延缓,以促进其心肌功能的改善及预后的改善。

综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的患者,其预后情况较差,死亡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监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制定对症的治疗方案,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苏斌杰,郭长峰,李海玲,等.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院内预后分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46(1):47-51.

[2] 王新宏,朱参战,万招飞,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7(8):715-718.

[3] YANG L,ZHANG Q Y,WANG X Z,et al.Long-Term Imaging Evolution and Clinical Prognosi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Penetrating Aortic Ulcer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20,9(18):14505.

[4] 尚少紅,张红,李湘.血清Cystatin C、MMP-2及hs-CRP/ PA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心衰的预测价值[J].河北医药,2019,41(3):24-27,32.

[5] FU R,LI S D ,SONG C X,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abetes on symptom and patient delay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analysis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MI)registry[J].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2019,16(5):395-400.

[6] 李晓渝,储岳峰,周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sST2,NT-proBNP浓度预测心力衰竭的价值[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2):18-23.

猜你喜欢
心力衰竭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