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稻-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和种植,如东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之一,也是水稻种植历史最为悠久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稻谷收购粮价下跌,水稻生产效益提升空间进一步缩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量增加,因此,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深入推进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稻米供给侧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十分重要。
1.1水稻规模种植渐成趋势
如东县县域面积2 009 km2,耕地面积10.8万hm2,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7万hm2左右。据调查统计,2020年水稻种植3.3 hm2以上农户有1 175户,规模种植面积达2.03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5.9%。在规模化种植中,如东县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到2020年底,全县共有整地施肥播种机1 324台,水稻插秧机3 903台,测深施肥机165台,机动植保机械约2.8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 527台,粮食烘干机917台等,通过加快发展育秧播种流水线、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提高机插育秧和栽插作业质量,加强农机农艺配套,2020年机插秧面积达4.3万hm2,水稻机插率79%,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得到巩固提升。
1.2优良食味水稻推广辐射面积广
如东县优质稻米示范基地优质品种覆盖率100%,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主要有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3908、宁粳8号、南粳9036等,面积为0.6万hm2,占示范基地面积的87.7%。在马塘镇亚苏村和岔河镇金河村、掘港街道晓河村分别建设宁香粳9号、金香玉、武科粳7375、宁香粳11号展示核心区,在新店镇海青家庭农场进行南粳3908等新品种集中基地展示。在项目辐射带动下,全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约3.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4.7%。在优质食味水稻推广过程中,积极开展“味稻小镇”建设,建设富有魅力与竞争力的“味稻小镇”,培育优质食味稻米产业的示范,目前如东县双甸镇、新店镇、袁庄镇、曹埠镇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味稻小镇”,强化“味稻小镇”优良食味稻米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展示,助推如东优质大米品牌振兴。
1.3绿色高产创建成效显著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020年在全县所有水稻种植镇(区、街道)建立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0.7万hm2,建设333.3 hm2以上示范片7个,7个66.7~333.3 hm2示范片,示范片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秧。以项目为抓手,突出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的推广,一是普及机插旱育集中育秧技术,2020年全县建立0.07 hm2以上育秧点824个,总面积2 516.4 hm2,移栽大田2.5万hm2,全面推广应用蛇皮布“旱育旱管”育秧技术,暗化育秧,蛇皮布覆盖,旱育旱管,揭布后微喷灌补水,具有易于培育壮秧优点。二是加速推广机插测深施肥集成配套技术,邀请专家在线上线下对种植大户开展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培训,对测深施肥大户进行肥料运筹建档,对施用效果进行跟踪,重点围绕减量增效,在平产不减产前提下的肥料精确定量指标,同时研究筛选适合机插侧深施肥一体化的缓混肥料品种,提高粮食规模种植大户的经济效益,具有减量控污环保的绿色生态效应。
1.4“一品一链”助推“如东大米”品牌建设
以“如东大米”区域品牌为龙头引领带动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的发展,2016年“如東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大米十大区域品牌,“老愚家”、“晓塘”等大米品牌等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好大米十大品牌、“南通好大米”金奖等荣誉称号。以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突出“如东大米”品牌创建工作,坚实打出“如东大米”品牌宣传“组合拳”,一是政府出台“如东大米”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品牌建设,成立“如东大米品牌建设领导组”,编制《如东大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如东大米质量标准》《“如东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质量标准,加强对使用“如东大米”品牌的商品全方位跟踪管理[1]。二是组织南通富禾生态米业有限公司、南通绿之蓝米业有限公司、如东县春晖家庭农场等27家单位加入南通稻米产业联盟,实现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经营发展。三是鼓励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使用“如东大米”地理标志的稻米加工企业与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对接,与优良食味水稻示范片签订烘干、收购、加工等产后环节服务协议,并开展相关环节的服务,采取优良优购政策扶持,给与价格补差,促进收购优质稻米,提升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在“一品一链”的发展推动下,自品牌创建以来,带动如东县农业增收7亿多元。
2.1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
“如东大米”已经远销多个省市,政府部门加强对稻米加工企业的质量监管,结合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南京财经大学等专家教授共同制定了如东大米的团体质量标准,但全程质量监管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还未建立健全优质大米的可追溯体系,目前也仅有3家企业正在建立监控体系,对其生产过程开展监督管理,还未真正达到对优质大米从生长、加工、仓储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要求。另一方面是种子源头监管不到位,优质稻米的本源是优质品种的种源,但目前优质种源标准鉴定难,种植户一般从种子公司购买种子或自留种,而目前政府部门很难对市面所售的种子质量优良性进行监管,种子质量管理职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2.2技术集成融合不强
如东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形成了固定的生产模式,在水稻生产阶段技术指导服务过程中,栽培管理、水肥管理、植保病虫防治、农机化服务等还是以业务站为主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业务协作不紧密,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强,“一条龙”技术服务指导、集成技术推广融合衔接上还有待加强。
2.3稻米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目前县内稻米加工企业主要还是以生产初级大米为主,稻米精加工、深加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加工、销售不同档次、规格的大米,出现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现象。在县4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中,拥有“如东大米”品牌地理商标的仅有7家,无论是县内还是省外销售,主要还是以粮食批发形式进行,“如东大米”产品品牌在消费者中影响力不高,品牌市场占有率低,还未被消费者普遍认可,没有真正发挥“如东大米”公共区域品牌效应。
3.1加强技术集成融合推广,优化稻米全产业链开发
加强技术集成推广,筛选适合如东县的优质稻米品种,研究各品种生态适应性,整合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技术,在品种布局、秸秆还田、精细耕整地、播种育秧、肥水管理、绿色防控、机械收获、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严格执行优质稻米生产标准,对种粮大户、家庭农产、合作社、稻米企业等加强优质稻米生产技术指导服务[2]。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创新优质粮油生产和流通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实现优粮优价带动农民增收,从生产节能化、产品优质化、储存规范化方面,调优、调精稻米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优质稻米优势产业集群。
3.2建立追溯体系,深化优质稻米品质监管
建立“如东大米”追溯体系,建设质量追溯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和完善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种植、收获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以追溯码为载体,建立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追溯体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构建信息化监测管理体系,确保稻米品质,实现“好粮油”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3.3深挖稻米文化,强化“如东大米”地方品牌宣传力度
如东县江海交匯,水稻生长季节与温、光、水、土同步,土壤富含有硅、钙、钾、硒、铜、锌等营养元素,从元、明朝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在清朝末期曾被列为“贡米”,深挖如东大米深厚文化底蕴,在文化、旅游产品中融入如东大米元素,提高“如东大米”知名度和美誉度[3]。在品牌宣传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均要发挥各方优势,鼓励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粮食交易平台定期开展的中国好粮油专场销售活动,全力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政策性扶持开设“如东大米”专卖店、直营店,多举措打响“如东大米”公共区域品牌知名度[4]。
参考文献
[1]冯仕根,夏龙珠.高质量推进如东大米产业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20(9):62-64.
[2]吴军,周丽瑶.“三融合”助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9(3):37-38.
[3]李世峰,任海建,陆建,等.南通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稻米,2021,27(1):114-117.
[4]陈潘.农业品牌化路径探寻[J].中国名牌,2021(2):37-41.
(江苏省如东县农林科技信息站瞿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