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到那莲看“赛巧”

2021-10-15 13:52滕忠
三月三 2021年4期
关键词:花台糍粑戏台

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名副其实的中国情人节。而在壮乡首府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古圩,“七夕”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唤作“赛巧节”,历经数百年演化,成为寓意姐妹情浓、糅合了视听与味蕾的民俗盛宴。

相传,位于那莲八尺江畔的白石潭是个莲花宝地,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夜,天上的七仙女都要下凡至此沐浴并挑选灵巧的姑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那莲北帝庙竣工,特意举办了一场赛巧选巧女的比赛,别开生面的活动赢得街坊邻里一致好评,随即将其定为“赛巧节”。按照“赛巧节”约定俗成的程式,先是在八尺江边古码头祭拜“七姐”并“挑七仙水”,仪式过后,那莲姑娘各自组合“结拜”成十姊妹或八姊妹,继而当街摆设“花台”,展示自制的精巧手工艺品祀奉七仙女。赛巧时由德高望重者根据展品优劣评出7名“巧女”,各剪一绺头发连同各家各户的祈福小红绳,一并拴于大风筝或气球放飞空中,谓之送“巧女”上天接受仙女“核准”。约一炷香后收回大风筝或气球,众人由此获得了已附上“仙灵之气”的吉祥物。浪漫的活动带有强烈的仪式感,更寄托了那莲人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赛巧“花台”所展示的既是灵巧手艺,也是那莲姐妹的奇思妙想。节日到来前,她们为做好“花台”各显神通,通过绣花、剪纸、瓜果雕、走马灯、柚皮装饰、台底穿针、砌叠瓜子等进行手工“拼盘”和精心组合,做成一件件纯朴的民俗风情立体画。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田园风情、小桥流水、童话小屋,也有精美的锦绣和织品。作品源自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风格迥异,神采飞扬,共同点就是很接地气,仿佛里边浓缩了千百年的人间烟火。展示于大庭广众,既是对七仙女最虔诚的祀奉,又大方接受街坊、游客的觀摩、品评和赞叹。这其中,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点米成画”工艺自然是最亮眼的一景。它以日常食用的大米、黄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为画作原料,制作者用牙签沾上浆糊,将米一粒粒粘到提前勾勒好的底图上。完成一幅繁复的点米画或需花上十数日到一个月时间,精工细作,劳心费神,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意志,而在色彩搭配和画面设计上则更需匠心和慧眼。画作选材可谓包罗万象,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也有反映百姓生活和时代风貌的内容,方寸之间所凝聚的是对家庭和睦、收获爱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及讴歌新时代的美好愿景。2014年11月和2016年10月,“那莲赛巧节”与“点米成画”先后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世居那莲的曹文碧女士是那莲“点米成画”和“那莲赛巧节”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从6岁开始就跟着奶奶、妈妈和老艺人学习刺绣、丝带绣、点米成画、手工香包和网花等,练就精湛技艺后始终默默为弘扬邕宁的民族文化和“非遗”传承做奉献。近年来,政府资助在孟连村建起了点米成画传承基地,她作为负责人经常走进校园传授各种手工技法,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工艺,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赛巧节”来临,那莲街除了摆满精美的“花台”,门楣上还悬挂了纸做的花灯,朴拙玲珑,随风摇曳,将青砖黑瓦的老房子点缀得十分喜庆。

因过于惊艳而驻足于某家“花台”良久,引得一精神矍铄的老太迎了上来,微笑着向我这个“识货”之人作了一番隆重推介,从自家“花台”制作过程到那莲曾经舟楫相望繁盛一时的盐商古道,再到关于那莲与七夕的浪漫故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令人既惊讶于她的不老内存,又感受到了本土文化之魅力所在。临走时,老太匆忙折回房里拿出几个仍透着炉温的蕉叶糍粑让我品尝“那莲味道”。

灰水糍粑、艾叶糍粑、白头翁糍粑、尖米汤圆、三角粽……作为那莲特色的风味小吃,每年大小节庆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必备存货。七夕“赛巧节”,村民们在小吃制作上自然也花费了许多心思。譬如为了能在这个季节吃上白头翁糍粑,早在春节后到清明前这段时间,人们便从田野采摘回鲜嫩的白头翁,晒干后细致地保存起来。这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功效的药用植物,经过那莲人智慧的双手炮制出了软糯可口的特色美食,让人在色香味之外感受到了绿色与原生态。而在硬菜方面,以鱼作为主要食材的鱼扣、鱼丸、鱼砖等,在那莲餐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品质、口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得不说,这均得益于那莲人自古逐水而居的地缘优势。千百年来,那莲人的先祖不仅创造了“千圩万圩不如那莲圩、千好万好不如那莲货好”的商业传奇,到今天也传承了美食文化的精髓。除了鱼制食品,那莲的烧肠、扣肉、蒸粉、捞鸭等佳肴也远近闻名,它们特色鲜明,制作流程上似乎各自都有与众不同的配方与技巧。俨然聚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烹饪技法,让食客在味蕾大开大合之间,品味出一方水土一方美食的淳厚与劲道,进而感受到高手在民间的快意。

一年一度的那莲“赛巧节”最后还安排有文艺表演和唱戏,完成这个压轴节目后整个节庆才告落幕。那莲中心街道上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古戏台,据说当年建筑的大石料都是从广东专程水运而来,厚实的根基配以精良的工艺,让戏台穿越多年风雨而毫发无损。每年,无论是“赛巧节”还是开圩纪念日巡游等,那莲一系列重大活动总以戏台为中心逐次展开,从外边请来的戏班或表演团队与那莲人同台献艺,踏歌起舞,节庆欢乐氛围往往在这里被推上了高潮。抗战时期和革命斗争年代,那莲戏台也留下过红色印记。多少梨园传奇与沧桑流年在小小的古戏台聚合穿梭,今天,它作为广西八大古戏台之一,既是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又是那莲最重要的地标,为美丽的过往和现实凝聚起满满的能量。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自然而然构成了浓淳的乡愁。那莲自然也不例外。那莲人珍视自己的文化,他们不断挖掘历史遗存,早年就自行编辑出版了村志,建起了村史陈列馆。南宁市邕宁区政府将农历四月二十那莲北帝庙会、七月初七“赛巧节”等民间民俗节庆作为打造以“福满邕宁”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品牌,尤其在那莲及周边红色资源上加强宣传整合,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那莲很小,小得几乎装载不了自身的历史积淀,但这并不妨碍勤劳的那莲人立足当下,承前启后,借力发力。我想天上的七仙女或许会看到这些吧,就像关注一年一度的“赛巧”那样,默默关注那莲的一切,关注未来。

作者简介:滕忠,广西南宁市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南宁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南宁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入选国家级、省(区)级和地市级影展、影赛并获奖,在《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红豆》《人民摄影》《三月三》《南宁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

猜你喜欢
花台糍粑戏台
宋代绘画中园林花台样式解析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做糍粑
二十八,打糍粑
打糍粑
山西古戏台掠影
腊月糍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