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之
音乐剧《在远方》改编自同名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快递小哥”成长为一个“快递老板”的故事,时间跨度10年,以人物个体的奋斗切入,反映的却是中国民营快递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变迁的社会大背景。创作者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进行了无缝嫁接,让这些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以音乐戏剧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尽管舞台上是艺术化的“快递小哥”和“他”的生活,但依旧引发观众的深刻共鸣。
事实上,《在远方》表现的就是多年前被称为“城市蚁族”的人们。“姚远”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作为本剧的核心主人公,在长达150分钟的演出中,“姚远”几乎都在场上。我看的是阿云嘎这组。“姚远”是一个大正面的人物,他真诚、坚定、正义、担当,这些品质也造就了他最后的成功。这个人物在上半场尤其鲜活,在他还是个“黑快递”的时候,“姚远”为了生存,什么都肯送——送水、送干洗的衣服、送学生落在家里的课本等等,累的时候,他坐在三轮车上,拿出一个盒饭,用手快速扒拉到嘴里,举起塑料水瓶,把瓶底里仅有的一点水倒进嘴里;“路晓鸥”来看他,为他带来了饭,此时屋外瓢泼大雨,他正在用脸盆接破屋顶漏下的雨水,“路晓鸥”让他洗手,他顺手就在雨水里洗……等等,这些非常具有现实真实感的戏剧表演,阿云嘎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来。阿云嘎很帅,又是如今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但是他在舞台上不耍酷,不刻意表现自己,而是完全根据戏剧的需要进行表演,非常难能可贵。
在这部“准男人剧”当中,青春靓丽的“路晓鸥”和“霍梅”无疑是很容易“抢关注”的角色。剧中“路晓鸥”的人设比较常见,一个为了理想和爱情不顾世俗偏见和误解的女孩,她的人生命运在她出现的时候观众就可以预料了。“霍梅”的形象是有复杂性的戏剧伏笔在其中的,开场时她和“路晓鸥”是同学闺蜜,之后机缘巧合去了美国。她并非通常意义的“心机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霍梅”就是因为单纯,才会去美国的。从戏剧的预设上,这部剧应该是双女主的戏。我看的这组由安悦溪饰演“路晓鸥”,明家歆饰演“霍梅”。剧中“路晓鸥”的戏始终是从属于“姚远”,也就是说“姚远”的命运即是“路晓鸥”的命运,因为戏剧上的从属,形象上观众对这个人物也会有一个标准设定,安悦溪在戏剧表演和演唱方面可以说都把这个理想女友塑造得不错。
“霍梅”是“路晓鸥”的闺蜜,刚出场看不出两个女孩的区别。但是在“霍梅”决定去美国那一刻起就开始引发起观众的好奇心,尤其是当“刘云天”告诉“霍梅”,她属于“定向学习”,而且没有毕业证……这一刻觀众就更加对“霍梅”的命运产生极大的好奇,但是非常可惜,这个“人设”伏笔在此后并没有深入展开。即便如此,明家歆还是在有限的戏剧段落中让观众看到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这一点非常难得。戏剧本身并没有给演员足够的背景支撑,这种变化基本需要演员自己对于人物做延伸理解和表现。“霍梅”去美国之前的活泼单纯,从美国回来之后的成熟和忧郁,明家歆都表现得很到位,虽然戏剧没有让观众看到很多,但是通过明家歆的表演,观众的想象力就被激发,更会对“霍梅”十年的美国生活产生各种戏剧联想。比如下半场,“刘云天”和“霍梅”一同回国,“霍梅”看上去是“刘云天”最得力和贴身的助手,但是当“刘云天”让“霍梅”去西南,“霍梅”立刻紧张起来。此时明家歆用略带焦虑的语气,向接替“霍梅”工作的新任秘书交代着注意事项,那种语气中的焦虑和之前几分钟的自信、傲娇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都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明家歆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清丽脱俗、优雅灵动的形象,她的表演非常自然细腻,音乐素养很高,她的演唱音色甜润,乐感准确。下半场“霍梅”与“路晓鸥”重逢,一段旋律动人的二重唱,表达的是二人各自的心境,当明家歆带着一丝哭音唱出“我不知道,我真觉得好累”,冲过去紧紧抱住“路晓鸥”时,观众很难不被这样唱演俱佳的表现所打动,进而对人物产生由衷的怜惜。
剧中的二叔也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其实他在剧中的戏份同样很少,而他在剧中的最主要唱段就是《叔是过来人》。饰演“二叔”的演员名叫孙博,他的形象声音都和人物非常吻合,表演也很到位,演唱同样感人。那首《叔是过来人》在他中低音声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充满了沧桑感,尽管唱词中那些似曾相识的“家长语言”总会让观众哑然失笑,但是从音乐创作上来说,这首唱段是全剧最具个性和感染力的,也是能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在“二叔”去世后,“姚远”演唱的那首怀念“二叔”的《叔你去哪儿了》正是在《叔是过来人》的音乐主题上生发的,此刻观众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与“姚远”对“二叔”的共同怀念中。另外饰演“高畅”的孙葛川野是剧中喜剧色彩比较浓厚的角色,而这位演员的表现也是足以胜任这个角色的。
本剧音乐是流行当代偏摇滚的风格,同时兼具一定的抒情性,唱段不算多,参加演出的演员能力都比较强,属于唱、舞、演一体的专业化音乐剧表演。本剧的舞美属于现代写意的工业化风格,主体硬景以横平竖直、棱角分明的钢架结构构成,当中旋转的立方体结构,由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的楼梯组成,在旋转过程中与灯光有机结合形成不同的戏剧空间。
音乐剧属于“都市化”的艺术样式,所谓“都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题材内容以都市人文作为主要选择;二是艺术表现方式以能够展现都市审美风格进行演绎。《在远方》显然属于后者。众所周知,如今在城市中的“快递小哥”,绝大多数来自乡村,从人文气质上,与都市是有距离的。但是他们又基本上活跃在都市,因为快递的需求还是以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为主,真正的深山乡村(不包括城市的近郊)生活节奏显然是慢的,对于快递的需求必然也不是很大。所以,“快递小哥”的生活属于一个“城乡接合部”,他们穿梭于光怪陆离的城市空间,但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还保有乡村生活的质朴。这种动态和变化,显然适合以音乐剧这种青春艺术来表现。
但是,选择以“快递小哥”这个群体作为本剧的主人公,青春励志又兼有社会经济生活飞速发展的大背景,怎样确立人物形象,怎样讲述戏剧故事,难度还是很高的。作为现实题材,这个故事是有一个严肃的内核隐含其中的,从小行业的角度是在讲“快递小哥”的人生奋斗,从大行业的范畴说,这个故事反映的其实是每一位在城市底层奋斗挣扎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在音乐剧当中,有一般的正剧,也有悲剧、喜剧或轻喜剧。像《在远方》这样的题材,要么做成靠悲惨经历来赚取观众眼泪和同情的苦情戏,要么完全按照“正剧”的路子走,但很有可能就会是一个刻板说教、空喊口号的新闻稿般昙花一现的作品。
《在远方》从首演至今短短几个月,已经演出数十场,足迹遍布北上广等大都市。这种号召力恐怕并不仅仅是因为有阿云嘎这样的明星加盟。首先,从题材上来说,在音乐戏剧的舞台上,《在远方》是开先河的,这个题材有其必然的难度,但是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在远方》聚焦的是普通劳动者,聚焦的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它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第三,从舞台的艺术表现来看,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作品,既非正剧,也非悲剧,而是走了亦庄亦谐的轻喜剧之路,将喜剧风格融入创作和表演中。这种表现定位拓展了创作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极大地调动起演出当中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正是因为剧中随时会出现的喜剧幽默元素,所以在戏剧发展的同时,观众总是会被适时地“get”到。舞台戏剧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和观众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当然这种优势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那么也会很容易变成一种劣势。《在远方》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种优势,剧中的喜剧元素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上半场,几乎几句台词或者几段表演当中就会有一个笑点,这些笑点有些是艺术的夸张,而更多的是底层小人物的幽默被创作者捕捉并运用到了创作中。
比如为了躲避稽查,“大根”和“二根”装扮成夫妻,“大根”把气球塞到衣服里伪装成孕妇,被稽查队“路中祥”发现后,二人准备跑,却不料假肚子气球被“二根”笨手笨脚地弄破了,“路中祥”要追,“大根”边逃还边回过头冲着“路中祥”喊着:“还我孩子”;再如“姚远”拉着车遇到“路中祥”,谎称自己是大学生,是研究畜牧业牛羊肉的口感,结果打开箱子里面却是“路晓鸥”和“霍梅”,场面既戏剧又喜感;还有“姚远”的老板想让“姚远”通过“路晓鸥”来疏通“路中祥”的关系,还说要让“姚远”去做上门女婿,“高畅”在旁边搭腔“我愿意做上门女婿,不然做远哥的嫁妆也行”;再比如“姚远”向“路晓鸥”求婚,拿出胶带扯下一截绾成戒指状,跪在“路晓鸥”面前说“我今天要给你一个‘交代(胶带的谐音)”等等,太多的表演和台词在引发观众忍俊不禁的笑声时,也自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當然,《在远方》毕竟有着关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严肃大背景,所以这些笑点在作为丰富戏剧表现手段的同时,对于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推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当这些笑点和“干着最着急的活儿,住在最黑的角落,但我们知足不管不顾,站起,就跑,累了就躺,站起,就跑,累了就躺,随性,疯狂”这样的唱词不断交融的时候,观众在笑的同时,更会投入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情感的共鸣。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音乐剧,《在远方》有着非常成功的探索,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检验。同时也依然有不少提升的空间,比如可以进一步丰富“霍梅”和“刘云天”的戏,让“姚远”和“刘云天”之间、“路晓鸥”与“霍梅”之间以及“刘云天”与“霍梅”之间,能够有更多有效的戏剧性交集、戏剧矛盾冲突,那么这部剧从内容上将会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