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

2021-10-15 12:39邵锋星王红燕
中小学管理 2021年9期

邵锋星 王红燕

摘要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景苑小学基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布置一堆习题”“仅提供标准答案”的现状,启动“向美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落实“微项目学习”“设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三项行动,变革学与教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教学方式变革;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微项目学习;设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9-0035-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基础扎实,但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不足,甚至存在“短板”。[1][2]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教育场所,理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主战场。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景苑小学基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一讲到底”“布置一堆习题”“仅提供标准答案”等突出问题,启动了具有生“动”性、生长性与创生性特征的“向美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微项目学习”“设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等具体行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育成效。

一、微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在“玩”项目中主动学习、建构新知

我校的微项目学习是以一门基础学科为载体,聚焦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然后基于一堂课的时长设计一个研究项目,并将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要素融入其中,即一个项目“玩”一节课。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先学习再运用,微项目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新知。在具体实施时,微项目学习主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 基于真实情境提出微项目核心问题

由于微项目学习并不适用于每一门学科的每个单元,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为了开展项目而设计活动,而要基于真实情境与学科核心知识之间的关联,将学科本质问题放入一定的现实情境、历史情境、艺术情境等当中。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为例,我校杨老师基于学校要与澳大利亚友好学校开展线上交流活动的现实情境,在微项目学习中设计了“如何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汉字”这一核心问题,试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为校方代表,我们该如何向友好校的学生介绍中国汉字,如何让他们喜欢汉字?由于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连接,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 以成果为导向设计微项目具体任务

在提出核心问题的同时,微项目学习还需要依据学习目标,以成果为导向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形成富有创意的可见的成果。在上述案例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要求与单元学习目标,杨老师围绕核心问题,在微项目学习中分别设计了“形声字家族成员有多少”“汉字在古代长什么样”等任务。然后学生分组选择任务,并基于前期查找、搜集到的资料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对应产生“形声字识字卡”“汉字故事卡”等成果。

3. 针对微项目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

开展微项目学习不能为了完成活动而活动,因此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借此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项目中蕴含的学科核心知识,体会和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构用于衡量微项目产品达成度的评价量表,如可以从产品结构、功能、成本、工艺、创新等方面确定不同等级和对应标准,并引导学生在量表支持下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利用考查学生实践参与度的评价量表,从方案设计、产品制作、修正完善、展示交流、分工合作等维度衡量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卷入状况及其在团队中的具体表现。

二、设计型学习:引导学生在产品创作中拓展知识应用渠道

设计型学习是基于工程思维创造人工实体并通过多次设计与探索完成面向真实生活的设计任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当前主要在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运用开展。设计型学习基于学科和学生生活,以设计为核心环节,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设计与探索中打破思维定式,丰富应用学科核心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渠道,发展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型学习在具体实施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 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明确核心问题和产品设计标准

在开展设计型学习前,需要先分析问题情境,并对驱动整个设计项目的核心问题有明确定义,即在项目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怎样的标准、有哪些限制条件等,它决定着整个设计项目的方向与深度。低年级学生在分析情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单一浅显,因此可以允许他们仅提出单一视角下简单的产品设计标准;中高年级学生随着知识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具备分析较复杂真实情境的能力,应要求他们在综合分析成本、材料、工具等现实制约因素后,提出产品的设计甚至是验收标准。以“探测器着陆”设计项目为例,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是“探测器着陆时,需要经历由于大气摩擦导致的高温、失联、高速、降落位置不确定等‘死亡七分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情境,思考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怎样解决,需要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明晰了项目的核心问题和产品设计标准,为后期的方案设计明确了方向,如“用一次性纸杯模拟飞船,用弹力球模拟探测器,将装有‘探测器的‘飞船从1.2米高处释放,落地时‘飞船不倾倒,‘探测器也不掉落至‘飞船外部”。

2. 鼓励学生以开放性思维形成产品设计方案

在设计型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核心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多种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仅提出一种设计方案,聚焦产品的某一性能;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加入对成本、美观度等因素的考量,给他们提供更多材料和研究工具,引导學生充分探讨产品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综合论证自己或他人的设计方案。随着考量因素的增多,设计方案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同时也为学生打开思维、迸发创造灵感提供了广阔空间。以制作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瓶”设计项目为例,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模拟现实情况,从生态瓶的材料、寿命、成本、美观度、比例关系等多维度进行考虑制作而成。

3. 指导学生在不断改进中将创意变为现实

设计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的人工实体,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物化成果。但在产品制作过程中,由于设计方案考虑不足、制作过程中技术缺乏等,都会导致产品性能无法一开始就达到预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设计方案。针对低年级学生,考虑到技术能力不足等现实,可以允许学生仅提出理论上的优化方案,而不必把更多时间花在成果物化上;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在其具备知识储备或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产品迭代,将创意更好地变为现实。仍以制作生态瓶为例,学生在后续观察中发现多数生态瓶寿命不长,于是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分析原因,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如“瓶子要比较大,最好不经常换水,动植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要适量……”经过多次改进,学生最终制作完成了高级的生态瓶—鱼菜共生系统。

三、分享式学习:引导学生將学习从单向输入转为多样输出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四大天性是“好奇心、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3]分享式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将学习从单向输入转变为多样输出,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主动性,提升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分享式学习在具体实施中一般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 基于儿童立场设计驱动性问题

提出问题是开展分享式学习的基础,同时问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课堂探究的程度深浅,更决定了学生分享时的质量高低。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少而精的能够引领课堂教学、指向学科本质,具有主题性、递进性、开放性等特征的驱动性问题,问题既可以来源于教学重难点,也可以直接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疑点。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驱动性问题,以此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推动思考走向深刻。其内容如下:(1)一天有24小时,可我们常见的钟面上却只有12个数字,两者不是矛盾吗?你能把一天24小时都在钟面上表示出来吗?(2)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都能准确记录一天中的每一时刻,那么针对同一个时刻的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关联?你能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吗?(3)在南极、北极、潜艇里工作的人们佩戴24时制手表盘的居多,我们日常看到的手表盘都是12时制的,这是为什么呢?

2. 指导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诚如杜威所言:“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分享式学习强调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真实经历知识形成与能力发展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扶、放的关系。具体而言,要引领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双向关联的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知识,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3. 引领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拓展思维

在分享式学习中,学生的分享并不是简单的展示成果,而是要分享思考过程和探究路径。分享式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单单停留在以做题、解题、考试为主的问题简单求解上,而是让每一种想法都得到充分表达。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分享式学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或鼓励其他学生发问,使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交流想法、碰撞智慧,由此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臧英.创造力是中国学生的“短板”—时报专访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J].基础教育论坛,2012(8):37-38.

[2] 朱小虎.基于PISA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6-7.

[3] 任景业.分享孩子的智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编辑 王淑清)

注释:① 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向美课堂:学科育人视域下课堂重构的校本探索”(课题编号:20ZM1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