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池义,李 琳,周 爽,童成成,郑兰荣
(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消化内科,芜湖 安徽 241001;2.皖南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芜湖 安徽 241002)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教学部分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关键。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是利用语言交流、撰写病例、查房下医嘱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缺乏系统性、广度和深度,实习生不能感同身受,对提升实习生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和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爱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短板。情境式教学法能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实习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本研究在传统临床实践教学基础上开展临床经典案例的情境式教学法,让实习生先有见习过程,再自我感受体验,以期在提升专业学习的同时增强实习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消化内科学疾病发病率高,涉及学科领域广,包括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内窥镜学、内科学等[1]。为此,本研究以消化内科的临床实践教学为例,对临床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展情境式教学法,现将相关成果总结供借鉴推广。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实习生共96名,按照学号顺序依次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名。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实习生一般情况比较
1.2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选取消化内科典型案例3个,分别为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带教老师首先依据教学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随后对实习生进行理论授课,围绕疾病的病因、发病诱因、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的检查检验结果以及内镜下表现进行讲解,实习生在理论授课中以听课和做课堂笔记为主。理论授课完成后,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查房演示,面对面进行病史询问以及查体,实习生在此过程中以观摩为主。观察组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展情境式教学,第一阶段:带教老师首先根据案例教学内容,选取一名相关疾病的典型住院患者,带领实习小组进行查房,实习生面对面进行病史询问以及查体,查房结束后,要求实习生将该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入院后的实验室及影像学的检查检验结果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实习小组围绕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讨论并进行诊断,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整合讲解;第二阶段:讲解完毕后带领实习生前往内镜室观察该疾病的内镜下表现,如在内镜下辨认具体食管解剖部位,观察正常区域和病变区域的食管黏膜颜色,通过与课本理论知识及临床病例特点相结合得出心得体会;第三阶段:实习小组成员演示患者从入院到检查到确诊等过程,感受患者的心理活动,得出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1.3 教学效果评估 ①临床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法对此次教学实践内容进行测评,包括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人文关爱等,满分为100分。②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由高年资教师对两组实习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消化内科常规体格检查、诊断与治疗意见等,满分为100分。③教学满意度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本次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满意度情况,满分为100分,满意为80分以上,一般满意为60~8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
2.1 临床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如表2所示,观察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82.00±3.38)分]优于对照组实习生[(78.79±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 如表2所示,观察组实习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87.15±1.86)分]高于对照组实习生[(82.83±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教学满意度评分 如表2所示,观察组实习生对于情景式教学法的满意度[(83.73±2.75)分]高于对照组实习生[(70.19±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实习生考核情况及教学满意度比较 分
为顺应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需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契合未来的临床岗位深层次能力要求,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人文素养及岗位胜任力等的提升及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有重要意义[2]。消化内科学专业性较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并重的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践教学中不仅包含了常规的内科诊疗,还新增了内镜操作领域的知识[3]。传统的消化内科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实习生被动接受课本知识的模式。这种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太注重学生的感受,无法调动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相对忽视了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实习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因而实习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普遍对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抽象。对于快速发展的消化内科而言,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开展以实习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实习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实习生独立思考、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实现高水平的临床人才培养[4]。
本研究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参考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实习生组合、经典案例、技能实践、小组讨论、情境感受等教学设计,让实习生在实践教学中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习活力,增强专业胜任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成才育人效果。不同教学方法间实习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实习生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有明显提升。教学满意度调查也显示,实习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满意。情境式教学法,第一阶段以典型病例为先导,教师通过组织实习生自主分组进行病例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房,融会贯通,从而学习疾病的相关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特点以及诊疗原则等知识;第二阶段在实践技能教学环节,通过带教老师操控内镜,实习生们观摩内镜操作全过程,将消化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清晰地显示在显示屏上,使消化道解剖结构更加直观及立体化,而传统的教学使实习生仅仅能接触到书本上抽象的二维解剖学图片。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表现是此类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让实习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镜下表现并将其运用到疾病的诊治环节中是消化内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与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其他亚专科教学的明显差异。第三阶段,通过演示患者入院到诊治的过程,感受患者情境,既充分发挥了实习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又让实习生在讨论中有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病人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补足传统模式抽象化和枯燥单调的短板,帮助实习生直观地理解疾病的镜下表现,大大激发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满意度[4]。
上述教学方法还可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救医学培训、研究生教学等实践教学中应用,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推广[5-8]。但该教学方法对老师的时间精力要求较高,事先要充分准备案例、预约患者,学生要集中研讨、分工合作,要求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消化内镜医师参与工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种模式在不同医疗水平教学医院的推广,其次需要足够数量的经典疾病表现患者的参与,而不同入院时期住院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在这一点上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