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红色足迹前进(九)
——申达大楼:《文萃》社、上海市委联络机关福州路旧址

2021-10-15 02:05居平
上海房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丛刊文萃大楼

文/居平

一、《文萃》社旧址

申达大楼建于1927年,现为上海市电气集团公司办公楼,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出自上海高级公寓的建造者——赵茂勋之手。大楼由前楼、后楼和连接体三部分组成,前楼、后楼分别于1934年、1929年建成完工,前楼为六层,后楼为五层,前后楼通过连接体相连,西端由一连廊相通,房屋平面呈L型,大楼中间还有两个天井。整栋建筑为砖木结构,局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申达大楼整个建筑立面简洁,沿街道拐角处为弧形墙面,屋檐细部精致。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部分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通往顶部的楼梯为铁楼梯,配铁扶手。

1945年10月9日,《文萃》周刊创刊,由著名记者孟秋江主办,1946年起由黎澍等同志接办,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领导,以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动员人民推翻反动统治为宗旨,在国统区影响较大。《文萃》社社牌现收藏于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文萃》社曾经在后楼2楼的219、223房间办公。

《文萃》在创刊之初,制定了“反对内战,反对独裁,要求和平,要求民主”的办刊方针,以中间偏左的面目出现,所刊稿件主要是从重庆、成都、昆明、西安等地的进步报刊上精选而来,每期仅刊一两篇特约的“专论”或“来稿”。1946年二、三月间,陆续增加特约稿的数量,到同年下半年,已成为在全国有30多个特约经销处的时政性刊物。很快成为国统区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的必读刊物,并被称为“唤起民众、组织民众的一面旗帜,激励人民投身革命的号角”。

《文萃》主要撰稿人既有党的理论工作者和领导人胡绳、姚溱、梅益、沙文汉、夏衍、乔冠华等,也有著名民主人士与文化界进步人士郭沫若、茅盾、马叙伦、吴晗、马寅初、宦乡、许广平等。刊物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时政性特征突出,文风尖锐泼辣,在国统区人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6年1月创刊之初,《文萃》社没有固定的社址,联系地址先后几次更换。《文萃》社的负责人后来租下福州路89号申达大楼2楼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地点。其中,219室是经理部,对外挂牌,223室是编辑部,对外不公开。这两间办公室一直到刊物转入地下以后才转让出去。1947年3月,国共谈判破裂,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办事机构和人员被撤走,国民党白色恐怖愈演愈烈,查禁与反查禁的斗争日趋白热化。

1947年3月6日《文萃》第72期出版以后,《文萃》由周刊改为不定期丛刊,开本改为32开,定名为《文萃丛刊》,出版发行均转入地下,通过发行经理吴承德自办的“人人书报”社秘密出版发行。

土墙温室大部分仅在前棚屋脊前80-100cm处设置了通风口,而在前坎处很少设置通风口,无法形成空气对流,造成午间散热降温困难,其次,大部分的土墙温室没有配套电动卷膜器,全部依靠人工手工拔缝通风,劳动强度大。人工放风降温等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使温室蔬菜生产受到不同程度高温为害。其次,相当数量的土墙温室灌溉采用大水漫灌,无滴灌设施,漫灌后5-7日内无法进行作业,还造成温室内湿度加大,直接加大温室骨架锈蚀和病虫害孳生繁衍[3]。

1947年4月初,黎澍应胡绳的要求去往香港,《文萃丛刊》由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的领导姚溱负责联系。《文萃》社也从申达大楼搬走,编辑部人员无固定办公地点,分散开展工作。

同年7月,《文萃丛刊》遭国民党破坏而停刊,此前共出版十期。

1947年7月19日,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发出对《文萃丛刊》“查明取缔”的命令,军、警、宪、特一起动手,查封了承印该刊的友谊印刷厂,7月19日至22日,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韩月娟等人及数名参与发行《文萃丛刊》的书报贩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三人被捕后,在监牢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先后慷慨就义,被称为《文萃》三烈士。

陈子涛原是成都《华西晚报》记者,1946年6月来到上海参与《文萃》的编辑工作,《文萃》转为地下后,临危受命担任主编,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2月27日午夜在南京雨花台被害。

骆何民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失去组织关系,多次被国民党抓捕又越狱逃跑。1946年初冬,骆何民主动找到当时的《文萃》主编黎澍,要求参与《文萃》的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骆何民为了积极靠拢党,争取党的信任,恢复组织关系,不仅坚持参加《文萃》的工作,创办秘密友益印刷厂承印《文萃》,而且还把自己住所用于庇护《文萃》的工作人员。1948年12月27日午夜,他在南京雨花台被害。

吴承德是《文萃》社兼管发行的经理,当时上海有二百多个书报摊出售《文萃》,由八个书报摊负责分发,组织严密而又灵活。1947年4月,《文萃》的工作转入地下后,吴承德创办《人人书报》社,利用其他书报掩护《文萃丛刊》的发行。1949年5月9日,吴承德在宁波被害。

二、上海市委联络机关福州路旧址

上海市委联络机关位于申达大楼前楼4楼东南角一间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房间,比较隐密。

1938年,中共绸布业支部建立,由其领导,在1941年建立了公开的合法社团“上海绸缎业职工联谊会”。在大昌祥绸布局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周良佐、周金畲分别担任常务理事、理事。

1942年,周良佐、周金畲等人租借申达大楼4楼东南角的一个房间,开办“兴生绸庄”。他们以此为掩护,开展上海绸缎业职工联谊活动,并在党组织安排下,秘密地开展革命工作。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先后为刘长胜、张承宗。

为适应国民党统治区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新形势,1947年1月,中共中央宣布成立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同年5月改建为中共中央上海局,上海市委即在其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申达大楼这间秘密的房间成为中共上海市委秘密联络点。市委书记张承宗、工运委员会书记张祺、职运委员会书记陆志仁等经常在此开会,秘密商量革命工作。

三、申达大楼的保护与修缮

申达大楼是上海外滩地区较典型的一幢商业办公用历史建筑。1949年前,前楼为银行、办公楼,后楼为仓库。1949年后经过多次改建和维修。建筑外立面较为简洁,在檐口、窗台、腰檐、勒脚处都有简洁的古典主义装饰元素。建筑为砖木结构体系,局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5年10月31日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该建筑在修缮前由十几家单位共同使用,现由上海电气集团通过置换取得了一至四层楼房的使用权,作为集团办公总部使用,共计建筑面积约7600平方米。大楼改造提出了在功能上要满足集团的现代化办公要求,建筑外观得到修缮和整治,建筑内装修要恢复历史风貌,并能与建筑外观相协调,同时,要满足集团的大量停车要求。

设计人员通过对建筑进行详尽的踏勘和分析,作出了如下选择:

1.从基地平面来看,该历史建筑虽有内院,但内院最宽处只有6.7米,车辆转身很困难,因此只能作为通道使用,需通过机械车库解决停车设施匮乏难题。

2.从房屋使用状况来看,由于集团未能获得整幢楼的使用权,五、六层还有其他单位使用,在平面改造中要保证人流互相不干扰。

3.根据房屋检测专家评估,该大楼被定性为“严重损坏房、局部危险房”,此外大楼建造时未作抗震设防,结构体系整体性较差,因此,在改造工程中采用了新型的钢框架砖墙混合、轻质楼板混合结构置换形式,替代原有的砖木结构。

4.现有的建筑立面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风貌,而且沿街外立面在迎世博工程中已经粉饰过,故按现状不动。内院立面需要维修和整治。现建筑前楼为粉刷外墙,窗洞周边较多裂缝,粉刷饰面污染、老化,后楼为红色清水砖墙,墙面被涂料覆盖、窗角开裂、装饰线脚缺损、表面风化等问题均已修复。

5.室内装饰部分,两个入口进厅保留的原始风貌元素较多,包括地面马赛克拼花、入口铸铁花饰铁门、入口玻璃木门和天花线脚等都还有迹可寻,但损坏严重,在项目中按原样修复。

6.拆除搭建,优化整体环境,按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布局。办公室和会议室采用石膏装饰线脚顶和木装修饰面,营造浓郁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气氛。

猜你喜欢
丛刊文萃大楼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未来已来8
巴金主编的刊物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
家教文萃
大楼
家教文萃
家教文萃
家教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