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国金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常州 213000)
近两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明显加速,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类型教育定位背景下,江苏艺术类职业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管理创新,全省一盘棋,整体提升江苏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有效构建新时代省域范围内艺术职业教育体系,主动对接和有效支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艺术人才多层次、多元化和高质量的需求。
长期以来,江苏的艺术类职业学校一直保持在10所左右,分布在省会南京及各个地级市,均为中等职业学校性质,除舞蹈和器乐专业外,各专业招生主体为初中毕业生,每年的招生总量稳定在2000人左右,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除苏州评弹学校外,其他所有学校开设的专业及专业方向都在5个及以上,涵盖艺术表演和艺术设计两大类专业,呈现出专业杂、规模小的特点,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新生的生源质量很难保证,学制学历为三年制中专和五年制高职,毕业生一般以就业为主,通过单招和专转本途径能够进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少、比例低,上升通道相对单一,社会吸引力不强。
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有其规律性,需要时间积累和一定的规模、师资、实训场地等作为支撑。许多艺术类职业学校原来都只有一两个专业,但为了扩大招生,吸引生源,往往是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盲目增加专业。每届学生一两百个人却要分布在五六个专业,七、八个班级,这样既稀释了原有优势专业的资源,又使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被削弱。
在专业的设置上,省域范围内应该加强统筹,充分发挥每一个地区和每一所学校的特点和优势,鼓励和支持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做优做精两、三个专业,甚至做特做强一个专业。比如苏州评弹学校就把评弹专业做到了全省唯一、全国知名。学校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要定期进行视导,对师资、规模、实训空间等达不到基本要求的要坚决整改或停办。对学校提出的新增专业,一方面要对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同时,还要看省域范围内的其他学校有无相同的专业,以及该专业的就业和升学情况,有效避免因为内耗和无谓竞争而造成的低效办学。
江苏的艺术类职业学校现在采取的是提前单独招生为主、中考后招生为辅的模式,专业加试由各校负责、文化考试由省文旅厅统一组织,宣传、报名、考试、录取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各校固守着自己的生源基地和报考的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操作,根本不可能进行深度的合作,造成了部分生源和资源的浪费。
全省艺术类提前招生应该有分有合、统分结合。虽然专业加试由各校自己组织,但合格证书拿到后可以全省所有学校之间实行互认,特别是报考高职专业通过的同学,其他相同专业的中职学校应该认可。专业合格的考生在遵循专业加试组织学校优先的前提下,可以同时填报一到两所具有高职专业的学校和两到三所中职专业的学校。最后的录取工作在上级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根据成绩和志愿进行依次录取。
艺术类职业学校原来全部属于行业办学,隶属于省市文旅厅(局)主管,艺术教育事业就是整个文旅系统的一部分,有的地区的校团(剧团、歌舞团等)甚至是一套班子在管理,学生一边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边带着剧目(项目)到院团开展专业实践,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内容和岗位要求一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一部分学校归并为当地教育局管理,学校脱离行业,其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疏远,学校不得不去教育外部市场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和相关资源。另外,由于隶属关系不同,经费来源、项目投入、招生支持、过程管理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区别,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艺术类职业学校无论隶属关系怎么变化,但它的生源来源无法改变,肯定是由基础教育来提供,当地的中小学是主要生源基地;它的就业方向和主渠道也不应该改变,那就是文旅产业,地方文旅企业事业单位是主要的就业创业基地。学校和其上级管理部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用好教育和文旅两个系统资源的重要性,将学校始终纳入地方大教育和大文旅两个维度去思考和谋划。
教育厅(局)是主管当地教育事业的政府工作部门,掌握着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切资源,其职责之一是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管理指导。所以隶属于文旅系统的学校要有效对接并融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接受教育厅(局)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积极争取艺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各类资源。对于划归教育部门的艺术职业学校,也要根据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根据区域内文旅发展需求,重视校企(校团)合作,加强资源信息共享,用好文旅企业(院团)等办学资源。学校要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以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让文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相关专业,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与当地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江苏现有的10所艺术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从十几亩到一百几十亩;专业数量多少不均,从一个到近十个;在校生人数相差悬殊,从百来人到近两千人……艺术类职业学校一个苏州市就有3所,但还有几个地级市一所没有。
全面规范全省艺术类职业学校办学,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需要从生均的角度和每个专业的建设标准来均衡提升各艺术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效促进艺术职业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建设质量标准的制订,应该打破地域、规模、专业、隶属关系等方面的限制,遵从艺术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重点从办学理念、基础能力、过程管理、办学绩效、社会贡献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指标要求,尤其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不搞一刀切。制定出的“艺术类职业学校质量建设标准”必须结合江苏的实际,必须符合培养具有新时代文旅职业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人才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升格的梦想和追求,认为只要升格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我们应该采取多样化、立体化的发展思路,有计划地引导部分办学质量好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深耕艺术职业基础教育,同时,逐步完善全省范围内艺术职业教育的学制层次和结构。艺术职业教育必须做到中专、专科和本科等教育层次协调有序发展,将来甚至再开设专业硕士教育层次。只有在学制层次上完整了,艺术职业教育才能自成体系,良性循环。
目前,江苏省艺术类职业学校中只有一所五年制高职校,两个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它们的招生计划都归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管理,都不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所以它们都无法吸收本校或者其他几所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毕业,这些学生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只能报考本科层次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
周边省份浙江、安徽,都有独立的艺术高职院,艺术职业本科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之中,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应该抓住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会,加快推进艺术类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的建设。成立艺术类职业本科校,要打破地域、行业、隶属关系等的限制,整合好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等资源;升格艺术类高职院校,也要改变“大而全”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标准,从现有的高职校和五年制高职办学点中寻求进一步整合、突破和提升。
“十四五”期间,江苏艺术职业教育要改变“多校一面”的现状,努力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艺术职业中专、职业大专和职业本科三个层级,做到各级职业教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贯通,学生可以在任何层级毕业后选择在内部升学或者直接就业创业,省域范围内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得到真正的构建。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家庭、社会和企业对职校学生学历层次和综合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迫切需要,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功能定位必须改变,作为艺术职业基础教育的地位必须强化。努力为职业大专和职业本科学校输送优秀新生,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调整和课程改革也必须紧紧跟上。贯通中高职衔接,既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职业教育尊重人的发展、适应新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大幅度面向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增加专科和本科教育资源,积极构建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艺术职教高考和录取制度,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艺术职业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的职业教育已经提出,但仍然缺乏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艺术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是非常需要长学制的模式来实现的,把艺术职业教育打造成学生家长和行业企业都喜欢的类型教育,必然离不开国家层面政策的制订,同样也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学校、老师等对艺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守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