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瑶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江苏南京 211100)
识谱教学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之一,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依然难得其法,大都存在照本宣科与机械式的重复教学,这种“教一句唱一句,教一句识一句”的教法不仅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让教学乏味,学生畏难。甚至有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识度乐谱要靠一个“悟”字。
以苏教版音乐教材为例,关于识谱知识的教学内容从三年级才开始介入。因此在教材的指引下,一二年级的音乐教师会降低了识谱知识教学的要求,甚至有不教读谱知识,或想教多少教教多少的错误认识。这也就造成了识谱教学的困境: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
其实,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小学阶段识读乐谱的教学要求有如下的表述:“小学1-2年级: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简单乐谱。小学3-6年级:用已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那么如果能在低年级教学时,将初步认识乐谱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做合理的设置和呈现,从一年级开始渗透学生对五线谱的形状,乐谱中出现的记号以及符号名称的认知教学,那么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识谱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色彩纷呈的音乐活动以及创造性活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了低年段音乐课堂识谱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低年段学生因为其生理的特殊性,不过于理论的教学方式,再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如何进行有效识谱教学就成了研究的重点。
再难的一首乐曲都不过是7个音符组成的,就这么普通的七个音符,想让孩子们能熟练掌握都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些音符是空虚的,摸不到的。“科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是因为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以此在空间中表现所唱音的高低关系。手势是简单易学的,低年段的孩子也喜欢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们的专注性还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比如,在《春天的小河》中,旋律简单,节奏规整,速度平缓,音调朗朗上口,特别适用于科尔文手势的教学,教师可以先用图片进行科尔文手势的单独教学,让孩子们熟练这7个手势以及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接着放慢速度教学歌谱,熟练之后,跟音乐边唱边做手势。
除此之外,在低年级的识谱教学中,我会编唱一些小动物的口诀帮助孩子们记忆五线谱。比如说小猫小猫咪咪咪,他在第三线上。一个小沙发,他在第一间里。Sol和la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在第二线上和第二间里……孩子们特别喜欢念这些识谱口诀,这让他们对识谱不在排斥,也不会觉得那么难了。
现在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口头传唱,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孩子可以沉浸式,多感官的学习。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整个课堂事半功倍。
比如说,在二上《拍皮球》中歌曲学唱部分。
课堂重现:
师:看着大家拍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试试看,那请大家仔细听,仔细看,老师拍球有什么特点呢?(跟着《拍皮球》的音乐拍球)
生:老师是跟着节奏拍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老师想把球交给你,你也来试一试跟和音乐拍球,其他的同学坐在座位上跟着音乐做出拍球的动作。(全班跟着音乐做出拍球的动作)
师:这位同学拍得非常好,那小皮球拍打在地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教师用琴唱出“嘭嗵嘭嗵”)小皮球
(教师出示歌谱)
师:这一个一个的小皮球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你认识吗?(出示“小皮球”音符)
生:认识音符。
师:(歌谱上再标上字母谱,方便不认识五线谱的同学演唱)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用圆圆的皮球形象代替了音符,这更加吸引孩子们了,很多孩子跃跃欲试,平时的识谱过程很艰辛,然而这次大家都乐此不疲,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主导转化成学生主导,多媒体技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境式教学是近几年音乐课堂的主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教师主导转化为学生主导。
比如说在二下中《在钟表店里》中的情景氛围,让孩子们全方位参与,让孩子们也一起来思考。
先跟随《在钟表店里》音乐律动进教室,教师提前在地面上标记一个钟表盘,让孩子自己观察地面上的数字,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数字。教师语言引导学生:等会请你在音乐声中轻轻地走到喜欢的数字后面,依次前后排列站好,如果你选的数字人多,就请你到人少的数字上,一个数字上最多可以站4个小朋友。我们比比看,谁走的安静又有序。准备好了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被分为了12组并且围成了一个圆,好像一个钟表盘,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语言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发现的。
这首二年级的欣赏课《在钟表店里》是由德国作曲家奥尔特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乐曲生动的描绘了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钟声的滴答声。全班同学被12个数字有序的分成了12组,并且围成了一个圆圈,就好像一个钟面一样,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是钟面的一部分,情境生动有趣,内容饱满。教师再加上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让孩子们去感受音乐的变化,不仅仅增强了他们的听觉能力,还教育了他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在二下《小小音乐会》这节课中,教师创设音乐会的情境,下面是课堂重现:
师:没错,想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可不容易,要获得一张门票才能进入。老师这里有一些门票,不过门票被挂在了很高的地方,需要跟老师正确接对暗号才能拿到门票。
你们读红色的部分,剩下蓝色的部分老师来。看好节奏哦!
(学生按照节奏念歌词,老师唱出蓝色的部分,多邀请几位同学)
师:现在我们交换试试看,老师把红色的部分加上旋律唱,你们唱蓝色的部分。(再和一些学生接龙唱)
师:相信现在一定有小朋友学会了暗号,谁能来试试?(如若有学生唱对,即可从黑板高处撕下一张门票递给他。此处从黑板高处撕下门票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八度的大跳,八度音程的跨越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师在课堂的导入处运用了音乐会邀请情境。音乐会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点陌生的,有的孩子因为学习了乐器参加过音乐会,而有些孩子可能没有这样的经历,用一个邀请小伙伴的情境来导入这节课则是顺理成章,轻松愉快的。老师再加上一个邀请的动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首歌的一个难点——衬词和八分休止符。在邀请的过程当中,通过多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熟悉衬词的位置以及个数,并且能找到那个特殊的衬词,也就是最后一句。当教师说,最后一句就是拿到门票的暗号的时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唱的欲望,增强的内在驱动力,让教师主导转化为学生主导,教师再通过接龙唱的方式让孩子们会唱这一句。画龙点睛之处就是门票被贴在了黑板的高处,需要伸手把它拿下来,这个动作刚好符合了从高音do到低音do的距离,生动形象的解释了八度大跳这个音程关系。这样一来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音高的变化,再跟着教师的琴声唱两遍,重难点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通过实践表明,在游戏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关注到音乐符号的变化,并通过游戏让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再由通感这一体验的应用加强认识和体会,同时配合适当的奖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如何能让小学音乐的课堂上的识谱教学更加有效,让这一枯燥又难掌握的知识更加趣味化,让识谱教学受学生的喜爱,是值得研究的。要巧用游戏,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中的重点与难点,识谱问题得以解决,歌儿唱的好了也就自然有了成就感,以此往复循环,慢慢地就爱上了音乐这门课。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开展识谱教学还要把握好“度”,以趣味为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游戏。
教师要不断开发出适合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如形象记忆、律动体验、画图表现等。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更容易吸引低年级的学生,让孩子们从做中学,并且这样的方式方法也不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聊,还能够加强学生的专注力,有助于他们提高课堂效率。律动体验就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手法,特别适合低年级,它能真正地让孩子们动起来,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个体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每一项活动设计要尽量满足大部分学生。当然,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能生搬硬套,还要学会灵活,多样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游戏状态下,学生身心都比较放松,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要求甚至超出要求,形成自己的节奏类型。此时应该先说明肯定学生的变体类型创意,然后再纠正,避免对学生主动发散思维的约束。有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对部分任务有新的看法,也应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部分不是关键点的错误,也应该适度容错,保证学生兴趣产生,感情投入和课程的流畅度,这更有利于音乐创意和潜能的萌发。
总之,识谱教学是极具艺术色彩的科学,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趣味性领先原则,本着系统、循序渐进的规律,多样、灵活地去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理念应该自始至终被坚持和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