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吐温的故乡

2021-10-15 07:12胡宗锋
小品文选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哈克吐温集市

□胡宗锋

普通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作家也许就是马克·吐温了,即便是在那个“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的年代里,马克·吐温的文章也还是被选进了当时的中学课本。他的那篇《竞选州长》让无数的中国人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看到了美国社会更“黑暗”的一面。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篇文章里的一段描写,说是有九个不同肤色的孩子跪在那位要竞选州长的家伙面前喊他“爸爸”。马克·吐温的名字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心目中,是与白求恩、埃德加·斯诺等几位难得让人们知道并能记住的外国人名字连在一起的。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与深入,许许多多外国人的名字,像日用品一样涌入了中国,其中有的人名也就是昙花一现,而马克·吐温的名字却依旧响亮。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曾说:“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一本书,那就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马克·吐温在美国那不怎么长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异于我国历史上的李白、杜甫等人了。作为一名教授英美文学的人,到了美国不去拜访马克·吐温的故乡,那实在是一大遗憾。

我有幸和一批国内高等学府的学者一同去参观了马克·吐温的故乡——汉尼堡,汉尼堡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据史书上记载(美国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年轻了,故稍微有些年代的东西就成了古董),马克·吐温四岁以前是住在汉尼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这个小村子有一个很大气的名字叫佛罗里达。四岁时他随家人一起搬到了汉尼堡。当时他的父亲在汉尼堡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但那时的律师没有美国现在的律师那么吃香,故马克·吐温的童年也就不像现在的美国人那么享福,或可以说是那么悲惨了。马克·吐温是在十七岁那年离开汉尼堡的。他的两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就记叙的是他在汉尼堡时的生活。

缺少历史反而加深了美国人注重历史并善于开发和利用历史的潜能。一进入密苏里州的境内,闪现在我们眼前的路标和广告牌就一直不停地在向人们展示:这里是马克·吐温的故乡。我们先到的地方是一个集市,集市上出售东西的人们的打扮都是马克·吐温那个时代的服饰,这仿佛让人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我之所以说这个地方是个集市,是因为除了我们这十几位来这儿参观的中国人,整个地方也就几十个人,可以说是卖东西和表演的人比游客还多。再加上美国的小镇地广人稀,给人的感觉也不像个集市,最多也就像中国乡下小镇不逢集的日子。集市上最抢眼的是一个简陋的小舞台,舞台上有一位身着一身白西服,叼着一根大雪茄的中年男子在模仿马克·吐温的讲话,他那幽默的言辞以及颇具马克·吐温的腔调和打扮不时引起台下稀稀拉拉的人群中发出爽朗的笑声。我们这帮黄皮肤、黑头发的人反而在这儿变得很引人注目。所有我们遇到的人都很友好地和我们打招呼。也许是因为美国人没有中国人那么心灵手巧,集市上出售的手工艺品看上去都很粗糙,这也许是因为这儿的人故意漫不经心,好让来此一游的人身临其境地体验马克·吐温时代那种单调的生活和低廉的生活质量。我心里说:“怪不得马克·吐温书中的哈克不愿意那样活着,整天想整出一些有趣的事来。”

人类历史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充斥着这样的证据:真相不难抹杀,而圆得好的谎言则会长盛不衰。

在集市上休息时,我碰到了模仿马克·吐温的那位先生,我提出和他合影留念,他显得特别热情。我告诉他我来自中国,并给中国的学生讲马克·吐温。他对中国人充满了好奇,并很慷慨地送了我一个印有马克·吐温头像的口杯、一张他模仿马克·吐温讲话的光碟和一件有马克·吐温头像的T恤衫给我。为了表达中国人的友谊和让其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我跑到远处的停车场,为他取来了一套《兵马俑》的明信片。

走在汉尼堡城的街道上,美国这个地方,只要是有些人的小镇就称为是个City(城市),到处都是以马克·吐温为标记的餐馆、旅馆和商店。附近的山沟、小池塘和山洞也都是以马克·吐温作品中出现的人名和地名来命名的。

我们穿过哈克探险的山洞,看了汤姆划船的小溪,在哈克刷篱笆的地方照了相。我们在“马克·吐温家乡餐馆”吃饭,坐马克·吐温时代的小火车来到了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的“马克·吐温游轮”上。密西西比河的水依旧那样静静地流淌着,只不过是没有马克·吐温时代那么清澈罢了。

在汉尼堡,这里的一切都会告诉你,这儿是马克·吐温的故乡。美国人珍惜自己那么一点点历史的举措实在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亨利·詹姆斯曾说:“浩瀚无边的历史创造出点滴少许的文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生一百个政治家,不如生一个文学家。”美国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猜你喜欢
哈克吐温集市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热闹的集市
布哈克历险记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热闹的集市
热闹的集市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