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王娟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遭受到学校内外部多种复杂环境的影响,校园欺凌成为了中小学校久治难愈的一大“痼疾”。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数据显示,30%的学生认为欺凌对他们是一个困扰。《中国新闻周刊》访问了近十位相关专业人士,其均表示,中国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
2017年我国人民检察院、司法厅(局)、人民法院、综治办、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表明,防治校园欺凌行为要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做到早筛查,早预防,早辅导的心理干预机制,从而增强对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从幼稚逐渐步入成熟的关键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心智发育还尚未成熟,还面临着许多同伴交往上的问题。小学高段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时期,对于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还不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学生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同伴群体的作用,同伴关系相处的好坏对学生未来人际网络的构建和心理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研究目标
我校确立“同伴关系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的实践研究,以小学三到六年级欺凌行为现状调查、同伴关系与小学欺凌行为关系、同伴关系的授课内容整理与教学设计、干预研究融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班级建设、家校共育以及课外活动等为研究内容,探索、研究和实施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学科与学校各方面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期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改善校园欺凌发挥出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我们的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3 核心概念
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从事某种活动且彼此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儿童之间在彼此来往过程中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认知、情绪、意志的发展。
因此,在校园欺凌干预时,不仅要针对卷入欺凌行为的双方采取相应的措施,还要发动同伴时期成为欺凌干预的积极力量。 同伴关系团体辅导应以对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质量和服务质量为条件,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落脚点。
4 研究程序
4.1 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重点内容是有个同伴关系内容与有效干预方法的教学精准设计与有效落实。从2019年开始,研究按照顶层设计——制定计划——行动实踐——总结辐射等四个阶段推进研究与实践,这一过程与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路径相适应。
(1)进行同伴关系与小学欺凌行为关系的研究。
通过对欺凌行为的干预和同伴关系对欺凌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学习、借鉴,形成对于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行为的作用,价值的认识。
(2)进行小学三到六年级欺凌行为现状的研究。
本项研究内容,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当前小学欺凌行为和同伴关系的现状,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3)进行同伴关系的授课内容研究与教学实践。
本项研究内容,主要通过同伴关系内容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借鉴同行关于此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出符合本校学生的授课内容,运用于本校学生的心理课、安全教育、道德与法治以及相关学科的思政内容等方面。
(4)将具体干预研究辐射到学校的文化建设、班级建设、家校共育以及课外活动中,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2 研究对象
(1)本项研究以我校中高段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同伴相处情况为切入点,调查三到六年级学生欺凌现状。
(2)研究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改善三到六年级学生同伴关系来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
第一阶段:设计与准备
(一)顶层设计,成立课题组,制度保障,明确分工。
采取在校领导领导下和党办部门主要负责人及部分相关成员的方式,成立了课题组。确定了7名课題组成员。学校校长、安全办、教务处、科研办重视对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研究前期,分析文献,调查现状,研制草案。
1.课题组围绕问题解决,开展了两项研究:一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准确定义问题;二是聘请校外专家、校长和教师座谈会,对研究定位进行充分讨论。
2.研制问卷,调查现状
(1)查找《儿童同伴关系量表》、《儿童欺负量表》。
(2)用量表筛选被试,通过“欺负问卷”筛选研究对象,本研究有两类被试,一类是欺凌者,另一类是受欺凌者。
(3)与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沟通,整理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期望调查,了解班里现有欺凌现象。
(4)了解学生对同伴关系认知情况。
3.讨论修改,研制草案
(1)讨论和修改授课的内容框架和实施方案。
(2)制定《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干预草案》。
第二阶段:研究与实施
课题从分析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干预的构成要素出发,结合我校学生调查实际,依据研究目标构建了进行同伴关系的授课内容。
本校学生的心理课、安全教育、道德与法治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根据平时的观察、问卷和与同学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将学生进行分组,每5人一组,其中还每组必须有弱势学生和强势学生的组成。
(1)在每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 每个班有2名观察员对指导者和成员的行为进行观察,活动结束后和指导者交换意见与建议, 有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个别咨询 ( 成员自愿来访 ), 每次个别咨询时间为40分钟。
(2)利用隔周一次的安全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的成因、特点和防治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对同伴关系的改善以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思政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摄入,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提高和谐同伴关系的认知能力,从而确定《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干预的试行案》。
(3)每周在班级设立3名秘密监督员(前期由老师观察),负责记录班级的欺凌行为及助人行为,并填写1530本上的欺凌行为、助人行为观察表。通过这些工作就可以逐渐看到团体成员欺负行为的具体的变化以及转变的效果。
(4)每周班会,班级总结上周的欺负行为和助人行为。
第三阶段:提炼与总结
(1)通过以团体心理课程为主,结合其他课程教育的心理干预后, 用《儿童同伴关系》量表测量并与干预前的同伴关系进行比较。
(2)进行追踪评估, 研究者对学生及其班主任进行随访。
(3)用SPSS将两次量表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出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显著性相关理论,并结合追踪评估结果整理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修改完善,最终整理出《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干预的终稿》。
5 研究发现或结论
依据研究目标,课题在6个层面分别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1)《同伴关系对小学高段校园欺凌行为干预》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展示中例举了我校心理室实施“对学生良性同伴关系建设的”团队活动课程,课程实践成效表明,在我校开展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干预过程中,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司法部门对于校园欺凌的惩戒管理,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改善校园欺凌有积极预防作用。
(2)“积极五人团队”建设,以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园学习、活动的学生团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作用,以合作学习为主开展各项活动,团队中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团队意识,良性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发展的社会化发展。学成学校、部门、班级、小团体的阶梯教育团队,摆脱传统的以教师管理,学生学习为主的模式,建立全新的团队监督、分工合作,共同进步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减轻学校教育管理压力,提高教育教学功效。
(3)学校心理工作室配合学校工作中开展的良性同伴关系培养,构建了《小学同伴关系发展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对学校各部门有效开展此项工作给予指导意见,进行监督评价。不同于心理专业同伴关系测评体系的隐私性要求,学生评价体系从不同年龄段,制定了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评价细则。细则均已日常學习生活中常见的榜样目标为评价,激励学生以此为参照物,自评、互评、师评、校评,以评促效。建构以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奖励机制及反馈机制为一体的途径,实现小学生校园守礼,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师生涵养正气,常怀和气,做到言有规、行有范,在全校逐步形成崇尚君子品格,打造和美尚雅校园,构建常态“知书达礼”的校园文化氛围。
6 研究分析和讨论
(1)运用同伴关系互助合作手段进行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实现高效课堂。
(2)在学校安全工作中,利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为学校提供更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3)良好的同伴关系应用于班级管理、家校共建、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终生发展。
(4)同伴关系教育教学经验的推广,给周边结对学校管理提供教育管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段威.校园欺凌的成因与防治——法学与社会学间的对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22-27.
[2] 洪子惠,周上航,屈彦辰.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其特点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292-293.
[3] 张玉晴.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283),55-61.
[4] 张又红.基于校园欺凌的班级管理工作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8:114-115.
[5] 刘思硕.校园欺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探究[J].中国德育,2017:21-24.
[6] 李成佳.校园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干预[J].社会心理科学,2013(12):51-53.
[7] 霍国强.针对班级欺凌问题的班级管理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42.
[8] 教育部等九部门,2016,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9] 张云喜,王瑞临.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3(04):74-76.
[10] 韩仁生,王倩.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1):23-28.
[11] 武萌,陈洪岩,郑希付.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 4):32-38.
[12] 赵荣军,邓波平,刘学义.关于中小学校欺负现象研究的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2010(3):12-16.
[13] 张国良.小学校园欺负事件及其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34-36.
[14] 李爱.青少年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3):66-68.
[15] 马焕灵,杨婕.《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6(11).
[16] 周晓晓.美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与干预措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