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职教体系“3+4”分段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了较好的上升机制和活力,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升学机遇,但中职、本科七年一贯制的整体设计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培养模式的相加。该制度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缺陷,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问题。现以“3+4”现代职教体系为例,详细探讨 一体化模式中课程衔接等相关问题,以期建立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中职;本科;教学形式多样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与策略
中高职3+4分段培养是江苏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模式下,选择部分优质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进行相近或相同的专业直接对接、对学生进行分段培养。第一阶段,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学制3 年,其文化和相关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后,可以中专毕业、就业,也可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接续专业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 学制4年,学生获得规定学分,最后可获得本科文凭。中高职3+3 分段培养,其目的是中职、高校有效衔接,系统培育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开发和完善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主要任务。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3+3 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进行探索。
一、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基础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使得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不同。中职阶段,学生对于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较多,对于事情的认识只停留在问题表面,对于理论性知识深究较浅,这也就使得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本科阶段的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 使得学生很难听懂大学的课程,这就造成了“3+4”项目中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很难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学习习惯差异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受益终身。以机电专业为例,经过这一年的观察以及和普通本科相同专业的学生对比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为突出。“3+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且感性较多。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对于阶段性知识不善于总结,对于知识只是接受型,却很少能够自主学习转化;学生学习也缺乏自主性,自主求知欲不够强烈,被动式学习普遍。这主要是在中职阶段学校管理不够严格,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教育不够,学校对于学习知识的考核不甚严格,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性较差,升入到本科阶段进入到管理较为宽松的环境,学生失去了约束,更容易放纵自己,除上课以外,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做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为基础, 采用模块化设置,将中高职课程体系设计为文化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职业基础平台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养成课程、职业拓展课程6 个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如表1 所示。文化课程模块主要是为提升基本素质而开设,中职阶段主要为满足中职学历教育和为升学需要开设的基础课程,高职阶段主要是面向职业发展开设的基础课程。业素养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包括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安保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是学生职业生涯中必备的素质,具有可迁移性,中、高职阶段职业素养课程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职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包括工程图示能力、机构分析运用能力、电工操作基础技能等。要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衔接与递进关系,如机械制图与CAD 技术基础,中职阶段主要侧重学生识读零件工程图样、绘制一般复杂零件的AUTOCAD 图;高职阶段主要是侧重学生零部件装配图的识读、绘制和三维设计。职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包括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侧重机电设备机、电单一基础技能;高职阶段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其运用,主要是培养学生机电设备的机、电、液或气等整体的综合和运用。
四、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监督
在傳统的“3+4”分段培养模式中,合作的中职、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师资、生源等问题存在“两地分隔”“各自操作”的状况,这使分段培养模式的衔接问题变成了中职毕业后的人才选拔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中仅局限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中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在质量的监督上和管理上因地域、师资、管理方式等问题存在着“两套人马”“两地分隔”“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很难做到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也更难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目标。针对以上课程衔接现状,中职院校要加强与本科院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活动,鼓励本科院校“3+4”班级相关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也积极欢迎中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此外,对于社会科技前沿专业应该鼓励教师深入到建筑企业,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推动教师积极参加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参与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丰富实践经验, 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水平。
作者简介
袁明(1989.02-),男,汉,江苏省盐城市,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德育渗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