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梓畅 朱慧斌
◆摘 要:本案例中的主人公小海是一名来自广西农村的大一男生。小海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一直在外市打工并建立了新的家庭,对小海关心较少。小海从小由外婆带大,生活贫困,直到照顾他的外婆去世后,小海就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所以,小海的青少年时期是缺爱的、不完整的。除了原生家庭的不幸之外,小海的求学过程也比较坎坷,初中、高中时曾遭受过同学的欺负,也遭受过学校老师的辱骂式教育,这样的经历让他性格自卑、敏感,对周围人缺少信任感。青少年时期的种种不幸遭遇,让小海逐渐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并且也为之付出了几次行动,所幸都未遂。由于性格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小海一直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经常独来独往。后来,内心孤独无比但又不善于表达的小海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到了安慰,结识了一个聋哑姑娘,两人很快奔现交往。然而,聋哑姑娘在小海上大学之后不能忍受长期异地的关系,就跟他提出分手,当这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倒塌,小海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原本计划于2021年的寒假期间在家中轻生,寒假结束的那天他在家中企图跳楼,所幸被母亲救下,第二天一早他便收拾行李启程返校。
◆关键词: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心理干预
一、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笔者依据认知模式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基本原理,从小海的家庭、求学经历、社会及个体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所在,结合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对小海进行个案介入,帮助其稳定情绪,走出困境。
(一)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
本案例的分析与解决主要建立在认知模式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危机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内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决定因素,即危机者的心理状况,主要包括认知模式与水平、思维模式、自尊水平、价值观与人生观、归因模式等。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理论主要有三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社会转变模式。
1.运用平衡模式稳定小海的情绪
平衡模式认为,处于危机中的个体一般处于心理、情绪等各方面失衡等状态,原有的防御机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解决当前困境的需要。因此,在上述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稳定小海的情绪,让其情绪处于平衡状态。得知小海在家中企图自杀未遂后启程返校的情况后,辅导员及时了解小海的具体到校时间,让他的导生、舍友在校门口主动为其拎行李,让其体会到关心、关爱和温暖,等其收拾安顿好之后,辅导员约谈他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倾听他的烦恼,安抚他的情绪。
2.运用认知模式纠正错误的认知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对危机事件或者对围绕危机事件境遇的错误认知与不合理思维,与事件本身或者事件有关的事实关系不大。因此,本案例的重点是在后面工作中帮助小海分析他非理性的思考模式和错误的思维模式,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自信心。
3.运用社会转变模式为小海创造良好人际环境
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当事人的危机状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除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外,当事人的家庭、朋友、职业、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同样影响当事人的危机状态。所以,我们在后期的干预工作中科学联合了小海的家人、辅导员、学业导师、同学等各方面资源,给予小海充分的关爱与支持。
(二)案例的解决方法
当得知小海曾在家中轻生未遂这个情况时,书院几位辅导员和学院的教务员老师们都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在老师的眼中,他一直是一个有点内向、乖巧听话的男孩。所以,笔者首先进行了事件剖析,通过与学生本人及家长的交流,全面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才发现他的乖巧外表下掩藏着多么强烈的自卑心。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扭曲使他痛苦不堪、无法自拔,最终产生了极端心理。
1.分析小海的家庭
单亲又贫困的家庭环境让小海从小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母亲怀着小海的时候就与小海父亲离婚,这使小海从未感受过父爱的温暖。当时年轻貌美的母亲很快又成立新的家庭,将年幼的小海交给农村老家的外婆抚养。高中时,小海了遭受外婆去世的打击后,独居的他每每看到母亲在外游玩的朋友圈照片时,心里会非常怨恨这位生下她的女人,甚至说过“我就不应该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话。
2.分析小海的性格特点
小海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尊让他自强,所以他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也很自卑,自卑让他堕落,他初中时候就尝试过自残,并萌生了轻生的念头,研究过很多轻生的方法。当一个聋哑姑娘主动追求他时,小海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决然接受了聋哑姑娘的表白,善良的小海决定把自己心里仅存不多的温暖分给这个姑娘。
3.分析小海遭遇的现实打击
小海的感情因为异地而无法继续,聋哑姑娘背叛了小海的爱,最终提出分手。这样的打击让小海陷入无限的痛苦,使他失去唯一的精神支柱。本来就缺少关怀和爱的他一时无法接受,让他觉得社会是如此黑暗,美好生活对他来说是如此遥不可及。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负面情绪既没有发泄的渠道,也没有可宣泄的对象,使其在女朋友提出分手这个导火索下,心理、情绪等各方面失衡,就产生了极端厌世的心态,造成了心理障碍,产生了轻生自杀的想法。對此,笔者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问题。
(1)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当得知小海在家中轻生未遂时,书院辅导员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心理危机事件应对机制,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家人,充分了解事件经过,做好详实记录。
(2)与其交友,敞开心扉。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笔者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谈心谈话,耐心倾听他的家庭遭遇、求学经历和情感打击,了解其心路历程和真实感受。除了邀请他到办公室谈心谈话之外,笔者还多次走访小海宿舍,与小海和他的舍友们拉家常,谈人世、聊梦想,邀请小海的三位大四舍友分享精彩的大学生活和求职经历,点燃小海对未来的希望。
(3)联系心理中心,为其做心理评估和咨询。当得知小海在家长自杀未遂并一直有轻生念头的情况时,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笔者为他预约了心理中心的老师为其咨询治疗。心理中心给予的评估结果表明,小海存在高危的自杀风险,但暂时没有实施自杀计划的打算,心理中心建议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让小海到精神卫生中心做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4)沟通家长,合力缓和亲子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地心理危机,笔者跟小海的母亲和继父都通过电话,耐心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告知父母心理中心评估的结果是小海目前仍存在高危自杀风险,想邀请两位家长从广西到学校面谈商议是否要将小海送至精神卫生中心就医的事宜。两位家长来到学校后,笔者安排小海与他们见面。双方一开始见面的时候,小海情绪还十分激动,对两位家人的到来,特别是母亲,表现出抗拒。后来,经过笔者对小海的一对一谈话,小海终于愿意与父母坐下来谈一谈。在座谈的过程中,笔者先是向家长分析了孩子心理症结的原因在于母亲给予孩子在成长过程的关爱不够,沟通时缺乏换位思考,经常采用命令式、责骂式的教育方式等,希望母亲在未来的相处过程中转换教育模式,对孩子采用“多关心、少责骂、多鼓励”的方式。对于小海,笔者希望他能同情母亲一直以来的艰辛,理解母亲向往幸福生活的单纯愿望,学会体谅母亲请求儿子谅解的迫切和无助。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双方的情绪基本缓和,笔者建议家长和孩子利用接下来的周末两天,来一场亲子旅游,地点是学校所在的城市。经过两天的相处,小海母亲告诉笔者,在旅途中她和孩子聊了很多,解开了多年以来的心结,孩子对她的敌对情绪也基本消失,回校的那天孩子还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所以,根据两天来小海的情绪表现,笔者决定暂不将其送医,让其继续学业,但会持续关注他,定期与其谈心谈话。
(5)调动朋辈力量,给予更多关怀。笔者开班委会时,要求班委们多关注小海的学业和情绪状况,引导小海多参与到班级活动中。笔者也在走访宿舍的时候,要求小海的舍友和隔壁宿舍几位同学都多私下关注小海的睡眠状况、情绪变化、行踪动向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笔者报告,平时也可多组织宿舍内部的娱乐活动。
(6)双管齐下,心理、生活同步关怀。经过这次心理危机后,笔者要求小海每周一次到心理中心接受咨询辅导。生活上,笔者鼓励小海多参加书院第二课堂活动,提升自信心,扩大社交圈。
(三)案例处理的效果
1.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学校辅导员、家长、学生工作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关键时刻消灭了小海的轻生念头,帮助他走出绝境,挽回了他的生命。
2.缓解了与家长人的紧张关系。辅导员对家长做的思想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长期以来对小海缺乏关爱,沟通上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辅导员协调了家长与小海的紧张关系,让小海与家长能够进行良性沟通,也让小海重新体会到家人的关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学会感恩他人,重拾生活信心。经过这次风波后,小海真正认识到家人、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大家对他不离不弃,不断鼓励他重拾信心,让他看到前途光明、未来可期,也让他学会了感恩。现在的他正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建设书院的工作中来。
4.树立了正确的三观,确立奋斗的目标。经过辅导员对他的思想引导之后,小海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吃过的苦终会变成照亮人生之路的光束,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时常思考怎样去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纠结于儿女情长而无法自拔。
二、案例启示与反思
1.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作为辅导员,不可能每天跟每一个学生保持着联系,但可以通过学生工作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动态。所以,辅导员要努力培养学生工作者的危机意识、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的意识。
2.辅导员要走进学生心灵,做好良师益友
除了集体活动、集中教育外,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的特点,个别谈心,找准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取得学生信任,方可更好地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3.家庭与学校共同给予学生关怀和教育
家庭的氛围和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辅导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通过电话家访的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商教育方法。对于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要定期跟进跟进学生的情绪、学业、人际关系情况,将每次谈心谈话记录妥善留档下来,将关键信息反馈给家长。
4.预防为主,功在平时
辅导员在平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干预工作中,应树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应注重传遞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辅导员应认识到,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新媒体、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见微知著,随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变化规律,不断思考分析,做好谈心谈话记录。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工作预案,做好心理危机学生跟踪和回访,注重做好特殊时期、季节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水平。
5.用心引领,立德树人
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稍有不慎即有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性,辅导员必须从学生的安全、健康、利益出发努力解决问题,用爱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性,提高教育服务的温度、立德树人的效度,为推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