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土,这些玉器大部分出土于积石冢中心大墓,是红山先民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主流观点进行总结,目的是实证论史,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点。相信红山文化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提升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9-0001-07
从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祭坛、女神庙(图一)、积石冢群址。考古学界推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积石冢群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墓葬中多随葬玉器,极少见石器和陶器,这种“唯玉为葬”的思想观念,向世人展示了古老民族传统的尚玉习俗。王国维解释甲骨文的“礼”字为盛有两串玉于豆器之上,为事神之事,也就是说二玉示神之器,这种“唯玉为葬”的习俗,与王国维先生阐释“礼”字的初意为“以玉事神”极为吻合,同时也表明了“玉”与“礼”的特殊密切关系。本文试着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现状简略总结,因为这些玉器上不但包含了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等信息,重要的是与中华文明起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玉礼器的出现,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后,红山文化可谓异军突起,有诸多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问世,见于报道的玉器数量达几百件,本文中笔者仅对出土位置、地层关系明确,并经过调查发掘的玉器进行总结。
(一)赤峰地区
1971年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社员在村北岗造林时挖出1件大型碧玉雕龙,这件玉龙高26厘米,玉呈墨绿色,龙身呈C字型,细卷身素面磨光,头较小,长嘴吻部前伸,略向上翘,上下唇以一条阴刻线隔开,前面有两个圆洞为鼻孔,双眼突出于额顶,头顶至颈背有一条长21厘米的长鬣,玉龙背部有对穿的单孔,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另外,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玉器出土量大,达80件之多,包括玉珠68件、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纺瓜各2件、碧玺鱼1件。巴彦塔拉苏木出土人面形器1件、勾云形器1件、玉斧1件。巴彦汉苏木查日斯台出土兽形器1件。巴彦查干苏木出土箍形器1件。查干诺尔苏木出土勾云形器1件。查干沐沦苏木出土箍形器1件。幸福之路苏木出土玉蚕1件。大板镇西哈日毛都出土玉斧1件。羊场出土玉猪龙1件。1997年6月,赤峰市巴林右旗刑警大队移交给旗博物馆玉人面饰1件,出土地点不详。{1}
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出土玉璧1件、玉镯2件。下洼镇河西村、萨力巴乡干饭营子、牛古吐镇大五家村各出土玉猪龙1件,共3件。长胜镇北泡子沿、牛古吐乡千斤营子各出土玉斧1件,共2件。敖音勿苏乡烧锅地出土箍形器1件,玉管1件。丰收乡骆驼营子小东山出土箍形器内芯1件。大甸子乡出土箍形器坯料1件。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出土玉蝉1件。双井乡董家营子出土蚌形饰1件。
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尖山子村出土玉猪龙1件,葛家营子村出土箍形器2件,友好村出土玉锛1件、玉管1件、巴林石环1件、巴林石圆形饰5件。
林西县老虎石沟东队后山出土玉管1件。大营子乡土庙子村出土玉凿1件。五四公社水泉大队出土玉锤形器1件。
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天宝同出土箍形器1件。好鲁库出土玉棒1件、玉斧1件。南台子遗址发掘出土玉玦2件。
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塔拉苏木巴彦诺尔出土玉斧1件。
喀喇沁旗四十家子乡台子村出土玉斧1件。
松山区大庙镇出土箍形器1件。{2}
(二)辽西地区
辽宁阜新胡头沟3座红山文化玉器墓,M1共出土玉器15件:中心透雕勾云形玉器1件,穿孔玉龟2件,玉鹄2件,展翅玉鸟1件,乳白色近方形玉璧1件,蛋白色起棱玉环1件,白色束腰玉珠3枚,棒形玉4件。M3出土三联璧1件,表层为绿松石质鱼形坠2件。中心墓南侧M7墓葬的扰土中发现玉环1件。{3}{4}
遼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遗址出土淡绿色的双龙首璜形玉饰1件,较为精美。{5}
辽宁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的三座墓葬共出土玉器11件。M2中出土勾云形玉佩1件、玉环3件、马蹄形玉箍1件、玉钺2件、竹节状玉饰1件、玉鸟1件、小玉环1件、猪头玉饰1件。{6}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的一号积石冢M4、M7、M14、M15中均有玉器出土(图一)。M4内葬一人,头骨下方随葬玉箍形器1件,2件筑龙形玉饰并排倒置于胸骨上;M7号墓葬出土白色玉环、玉璧各2件;M11号墓葬出土白色玉环1件,方形玉饰1件,玉棒形器1件;M14随葬玉器3件,1件勾云形玉器置于胸前,2件玉环佩戴于左、右腕部。{7}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一号积石冢中心大墓,出土玉器7件。其中包括璧2件,置于头骨两侧;鼓形箍1件,勾云形玉器1件,同置于胸部;镯1件,佩戴在墓主右手腕上;龟2件,分别置于墓主人的左、右手部位。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出土正圆形碧绿玉镯1件。{8}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随葬品均为玉器,共计20件,置于死者周身,位置未经扰动,包括玉璧10件,分布于头部,左右臂内侧、下端及腿骨下方。菱形饰1件,玉箍1件,放置在头部上方;勾云形玉器1件,置于左肩;双联璧2件,叠置于右肩,上盖玉璧1件;管箍状器1件,置于右肩部;玉龟1件,置于左胸部;竹节状器1件,置于上腹部;兽面牌饰1件,置于腹部正中;镯1件,佩戴于右手腕上。{9}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02NXVIM4,出土随葬品8件,6件为玉器。其中包括玉鹄1件;玉箍1件;整身形象玉人1件;淡绿色玉镯1件;玉环2件。{10}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6座石棺墓共出土玉器21件,这些墓葬发掘的时间和编号分别为:87NIZ1M17、89NII1M20、89NII1M22、91NIZ1M24、91NIIZ1M25和91NIIZ1M26。M17墓葬右侧颞骨下随葬双人首三孔玉饰1件;M20出土随葬品4件,3件为玉器,墓主人胸部置玉钺1件,腹部置雕琢精湛的鸟兽纹玉佩1件,右腕部佩石镯1件;M22墓葬出土玉器3件,玉箍形器1件,兽面玉佩1件,玉镯1件。M24的墓主人为女性,腹部置勾云形玉器1件,右腕部佩玉镯1件;M25墓主人也为女性,共随葬玉器7件:墓主人左耳和右颈部各出土玉珠1件,后颈部和腹部左侧各随葬玉箍形器1件,左、右手腕各佩戴玉镯1件,左侧胸部随葬斜口管状玉器1件。M26内随葬一人,仰身直肢,随葬双鹄玉佩、斜口管状玉饰、玉镯和玉饰共4件。{11}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一)“玉”与“石”的分化
从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造型及加工技法来看,这些玉器造型生动、做工精细,其规格、形制、组合都已经相当规范,可见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玉器的加工技术并获得了丰富的制玉经验,玉器制作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孕育、提炼、概括到模式定型的过程。其实,赤峰地区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就出土了磨制的装饰玉器玉玦,这也充分说明了红山文化先民的玉器制作工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从制石工艺中获取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生产经济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玉、石逐步分化,出现了专门的制玉集团。从磨制石器的步骤和工艺来看,切割、研磨、钻孔的工艺技术也成功地被玉器制作沿袭下来。{12}
(二)玉器制作的主要步骤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红山文化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说明先民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这时的玉器加工主要有五个步骤:第一,切割成材。切割成材的目的是将大的玉料进行切割后,使其变得规则整齐,方便加工。切割的工具大多使用线锯,切割方法是先从玉石的一面切割,切割至一定深度时再从另一面进行切割,如果两个切口不能完全重合,就会形成层梯状的切割痕迹,可见当时先民们制作一件精美玉器之功力。第二,打磨加工。打磨加工是将切割后的玉料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使其边缘棱角变得圆润光滑,把平面加工出弧度。我们看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给人以强烈的厚重感,形体浮于“底”之上,浑然一体,有征服自然,升腾于宇宙空间的力量,就是“磨”这种工艺带来的魅力。第三,钻孔。目前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有一部分有钻孔,证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已熟练掌握了钻孔技术,钻孔后再对孔边缘进行打磨处理,使孔变得既规整又侧润光滑。这时的钻孔技术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管钻和实心钻。管钻是用于玉器的定型和玉器钻孔的定位,而实心钻则是用于穿孔、打洞,在部分出土的器物中,在钻孔的部位可以清晰地看到螺旋纹。第四,施加纹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对玉器施加纹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刻线和研磨。刻线一般用来表现动物的头部和鸟的羽翼,研磨则是在片状玉器表面磨出一种很浅的瓦沟状文饰,这种纹饰在光线照射和器物摆动时会增加玉器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主要用于薄片狀的玉器,如勾云形玉器、玉璧的装饰。第五,抛光。据考证,红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最原始的砣机,砣机就是磨玉机。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勾云形玉器的孔、刃状边、扉棱都是以砣成形的,勾云形玉器弯曲的勾角也是用砣具对磨镂空而成,砣机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制玉的工作效率,还使玉器更加生动精美,并将制玉工艺推向一个琢磨玉器的新阶段。{12}{13}
(三)雕琢技法
红山文化的制玉工匠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制玉经验,对玉材也有了较深层次的认知,所以能较好地把握器物的造型特点,用简练得体的手法将器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工匠们也掌握了更加高超的玉器雕琢技法,包括圆雕、镂空、线锯搜空等。圆雕将平面变的立体,工匠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让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去欣赏。它使作品造型生动,讲究因材施艺。例如玉龙就是用一整块岫岩玉圆雕而成。镂雕是去除部分玉料以实现玉器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花纹的一种玉器加工工艺方法。汉书《淮南子·说山训》中有“梧桐断角,马牦截玉”的记载。马牦即马尾,当时工匠们使用的切割工具有可能是马尾编成的丝绳、也有可能是竹木纤维或皮绳。用绳来回拉动,加以水和解玉砂,解玉砂作为玉器切割的媒介,一般由比玉石硬度高的石头磨成粉末制成,由于砂浆在丝绳上的游离状态,所以切割后会留下磨砂痕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中间的镂空就是运用此种技法制作而成。线锯搜空的技法是以钻杆在器物边缘钻一小孔,穿入绳线,加入适当的水和研磨料往复穿梭进行研磨的方法。马蹄形玉箍就是用此方法将一块完整的玉料掏膛取芯制作而成。
三、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共分十大类,其中最为典型的四类,动物形玉器、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和玉璧。动物形玉以玉龙为代表,可分为脊饰卷体龙和玦形龙两类,还有玉鹄、玉龟、玉蚕和蝉等。其次,还有工具玉、珠形玉、特形玉、棒锥形玉,玉人等。斧、钺、锛、凿等属于工具类玉器,玉环、玉镯属于装饰类玉器。虽然这些玉器形态不一,出土地点不同,但从造型和加工技法上看大体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等级性和非实用性。这些玉器造型独特、题材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是文明的载体和先民们审美意识的表达,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
(一)动物类玉器
提到红山文化的玉器,最初映入脑海的一定是1971年于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图二),碧玉龙的艺术形象塑造可谓是鬼斧神工、形神兼备,其形体极赋奔腾的动感和力度,C字型卷曲的龙身犹如弯弓意欲待发,升腾于宇宙空间,高昂的长鼻和呲目向前突出,飘逸的刚鬣更增加了流动感,使人能感受到一种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是人类征服自然,憧憬美好生活的理想化身,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久的历史内涵。除玉龙外,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还有玉龟、玉鸟、玉鹄(图三)、玉鱼、玉蚕和蝉等,它们都是红山人万物有灵思想观念的反映,在红山人的思维之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神秘的属性,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解释不了的现象往往归结为神灵的旨意。于是想借助自然界中这些动物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战胜野兽侵袭和自然灾害,让氏族得以生息繁衍,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动物崇拜。有的学者认为动物崇拜分为三种形式,对动物的直接崇拜、将其奉为神的间接崇拜、作为图腾或各个部落的祖先的化身来崇拜。红山先民的动物崇拜属于第三种形式:图腾崇拜,玉龙就是这一崇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在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崇拜上有强烈的表现形式。早在距今8000年,兴隆洼文化中就有人猪合葬居室墓这种猪崇拜的表现,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的陶器上也刻有猪首蛇身的抽象画,证明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猪崇拜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所以这种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应该是红山先民思想观念达到一定高度的物化形态,或许也是部落集团达到一定阶段的新标识。
与龙形玉器相对的当属鸟形玉,红山文化的鸟形玉器从形态来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鸟形,数量最多;二是鸟首玦形器;三是以侧面为主题的“玉凤”。红山人对鸟的崇拜很可能是源于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因为这些自然现象直接关系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它们看见鸟能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故而认为它具有沟通天地的本领,希望它可以把人类的愿望带给神灵。还有的学者认为勾云形玉器是鸟目和鸟翼的抽象化,是鸟的神力与“天”的概念的巧妙结合。{14}{15}
(二)勾云形玉器
勾云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有其特殊的地位,无论是从来源还是形制看,都极具典型。目前已知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发掘、采集、征集、出土的约有20余件,有勾云形(图四)和带齿兽面形(图五)两类。由于这类玉器造型抽象,引发了学者们不同的探讨。郭大顺先生形容这类玉器为“玉雕玫瑰”;路思贤先生则认为勾云形玉器是多种动物仿生学的结果,中部的镂空模仿的是句龙、卷龙形象,四周向外卷起的角模仿的是蛙、龟类的蹼足,勾角的弯勾状,是对鸟类等飞翔动物的模仿;李晋云先生则认为勾云形玉器器身中部左右两端的勾云状盘卷镂空与一对圆形钻孔,构成了动物的眼睛和眉毛,主体部分下侧外伸的小凸代表动物的獠牙,兽面型的勾云形玉器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抽象化的饕餮纹。客观地说,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有四个特点:一是中心部位镂空而形成勾云卷角;二是器身左右两侧或周边外伸出勾角;三是器体上、下侧边缘外伸的小凸;四是器体背面或靠近上侧边缘中部钻孔。由于勾云形玉器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不同,有的在墓主人肩部、有的置于胸前,有的则在墓主人头部,因此专家对它的功能,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专家认为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源于龟,具有沟通天地和山川的灵气,带齿兽面形则是龙凤形象的抽象反映,龙可以潜渊升天,呼风唤雨,可能是巫师祈雨时的重要礼仪用具。从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看,应该是一件佩玉,但这类玉器大多出土于中心大墓,且与玉龟、玉箍等玉器成组随葬,很有可能是神权和王权的一种体现,是等级地位的象征,是王者(巫者)沟通天地的媒介。{16}
(三)筒形玉
筒形玉也是红山文化当中非常典型的一类玉器,也称“玉箍”。玉箍在东北地区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同期的文化中均未发现,目前是红山文化的独有器型。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的玉箍形器,出土时枕于男性墓主人的头下,据此有的学者推测玉箍很可能有束发的功能,但对于出土于胸部和腰部的同类器的功能,还有待探讨,所以并未定论。从出土情况来看,这类玉器多出土于中心大墓,很显然墓主人的地位非常高,很可能是神职人员。在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周围,有一圈无底筒形陶器,与筒形玉的形状相同,有学者认为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同作为祭祀器物,含有沟通天地之间关系的意义。玉箍无底无盖,上可直接与天神相接,下可直接与地神沟通,天神俯视一贯而地,地神仰视则一贯至天,进而达到天地的贯通。红山先民认为自然界是有灵的,他们在礼天祭地的过程中,将神化的东西通过一种物化载体表现出来,用来向天地、神明表明心迹。玉箍则是这种观念的物化反映,很可能是红山先民们礼天祀地的重要祭器,反映出了红山先民的精神寄托以及对天地宇宙观的意识。{17}
(四)玉璧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璧大致可分成单孔玉璧、双联璧和三联璧。单孔玉璧大部分都有小孔,双联璧或者三联璧虽然没有小孔,但璧的上部均有系沟,对穿的小孔和系沟很可能是穿绳固定玉璧之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很可能这类玉器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从这些玉器出土的墓葬分布和墓中其它的随葬品规格可知,有这类玉器随葬的墓葬墓主人身份地位大都非常高,因此玉璧是墓主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是部落联盟首领和神职人员才可拥有之物。例如牛河梁第五地点1号积石冢中心大墓,共出土玉器7件,除玉璧还有鼓形箍、勾云玉佩、玉镯、玉龟等。但是从玉璧的形制来看,红山文化的玉璧内圆外方,这和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极为吻合。这种宇宙观在红山文化牛河梁东山嘴遗址中也有体现,东山嘴遗址中心部分为一座大型方形基址,在方形基址上面又有圆形基址。《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红山文化內圆外方的玉璧可能具有“璧”和“琮”两种礼器的功能,应该是天地共祀的一种反映。无论如何,玉璧作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精神物化载体,富含了丰富的氏族社会和原始宗教信息,为我们探索红山先民的社会状况和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资料。{18}
(五)工具类玉器
红山文化的工具类玉器主要有斧、钺、锛、凿、棒形器、钩形器。玉斧的形制与普通的石斧相似,都是梯形弧刃,做工精细。值得关注的是玉钺,这种器型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有出土。红山文化的玉钺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内外侧边缘均磨薄,中部有圆孔,许慎《说文解字》:“钺,大斧也。”玉钺也是良渚文化中发现数量最少、等级最高的玉器。造型精美,有的在钺面上饰有神人兽面纹,是氏族首领的指挥权杖,用来彰显其身份地位。红山文化的研究者们根据考古学、民俗学调查,认为红山文化的玉钺是红山先民在祭祀祖先、天地、神灵,行血祭大礼时的礼器,先民们认为神的地位在人之上,所以在为神献祭分食的时候需要用玉斧、玉钺等工具分割以后敬献。{19}{20}
(六)玉人
从目前来看,红山文化玉器中玉人的数量非常稀少,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仅有2件,一件在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M4出土,另一件在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还有一件是巴林右旗公安局移交,出土地点不详。其中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是一件整身玉人,此玉人双臂曲肘,双手立于胸前,立足而立,呈站立祈祷状(图六)。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形态应该与萨满教有关,此玉人雕琢的是萨满行神事时进入痴迷状态后,灵魂升入天穹与神交往的神态,拥有此雕像的人即是萨满,是氏族内的神职人员。其实,赤峰地区的先民们对人的崇拜从来没有间断过,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中就发现有孕妇石雕像,到红山文化早、中期这种孕妇石雕像依然有发现,但到了红山文化晚期,在赤峰市敖汉旗发现的陶塑人像,为一名男性,头戴平顶冠,口张开,像是巫者在发号施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人像无论是石雕、陶塑还是玉制,当中或许存在着某种存续上的联系,因为他们都与原始崇拜、获取超自然的力量、氏族的生息繁衍有着一定的联系。{21}
四、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起源的关系
(一)国人“尚玉”的起源和存续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从化学角度来说,玉是一种矿物质,在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中因地壳受到挤压而形成。从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查海、新乐遗址出土的小件玉器的情况来看,当时的玉器还没有从石器中分离出来,先民们处于虽未完全识“玉”,但是却用“玉”的阶段。
但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都可以生产出大型玉制品,而且出土量大,制作规范,被雕琢成礼器和抽象的动物形象,形成了南、北两大玉器中心。证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已经把玉器从石器中分离出来用来服务于他们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积石冢中成组玉礼器的出现,证明玉器开始成为先民们顶礼膜拜,寄托情愫和信念的对象,自然成为了人类原始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艺术的产物,或许这就是国人“尚玉”习俗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22}
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了西周中期的“裘卫四器”。在“三年卫盉”器盖内有铭文12行132字。记述了裘卫与贵族矩伯进行土地交换的全过程:恭王三年三月,王将在丰厦邑举行典礼,矩伯为参加礼庆,但缺少必需的礼器和饰物,向裘卫商要了一件“瑾璋”(玉器),价值80朋,议定由矩以“十田”抵给。另外,矩伯还要了两件赤玉的琥、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的蔽膝(围裙),价值20朋,议定矩以“三田”抵给。可见,中国是一个“尚玉”的国度,起码在先秦时期仍然是以明显的尚玉文化为主体。
(二)红山文化玉器与文明起源
孔子有云:“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文明”与“野蛮”是一个相对概念,文献中最早见于“文明”一词是在《易经·文言》中。我们现在讨论的“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文明”一词,是夏鼐先生的观点:“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阶段。”西方文明起源的标准为“文字的出现、金属的发明、城市的出现”。依据此论断,中国的文明起源只能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代开始。1930年以后,随着不断的考古发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在仰韶文化之外的地区,出土了一系列高等级的玉器墓以及复杂的祭祀遗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辽西建平县牛河梁和喀左县东山嘴坛、庙、冢和玉器群及女神像这些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从“礼制”视角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被纳入讨论范畴。就此,苏秉琦先生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三部曲”和文化发展的“三模式”,先生明确把红山文化作为古国阶段的典型印证和原生国家的代表,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成批成套的玉制礼器为标志,出现了早到五千年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级组织形式。“就是在这样一个广阔而又在发生剧烈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时期”。{23}{24}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每一品類从造型和艺术风格来看,都出现了惊人的一致,说明这些玉器很可能出自同一个玉器加工作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从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中心大墓随葬玉器较多且成组出现,周围小墓随葬玉器少或者没有玉器随葬,说明红山文化玉器具有一定的等级性。这些玉器大部分都在墓葬中出土,“唯玉为葬”的现象说明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非实用性。王国维先生解释甲骨文中的“礼”字,为盛有两串玉于豆器之上,表明了“玉”与“礼”的特殊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巫以玉事神”的记载。这些都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氏族中王者和巫者是合一的,巫成为社会的主宰,玉器成为巫通天礼神的媒介和载体,杨伯达先生曾说:“红山文化是巫玉时代。”
红山文化玉器是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是红山文化先民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复杂化程度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反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释:
{1}乌力吉.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的玉人面纹饰件[J].北方文物,2000(01):05.
{2}崔岩勤.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3}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06).
{4}方殿春,刘晓鸿.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再一次调查与发掘[J].北方文物,2005(02).
{5}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6}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06).
{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08).
{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积石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J].文物,1997(08).
{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7(08).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10).
{1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J].文物,2008(10).
{12}吴昕娱.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13}于明波.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31-35.
{14}吕富华,杨福瑞.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崇拜图腾探析[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51-56.
{15}唐玉萍.红山文化特殊类玉器的宗教内涵探析[A].红山文化论文集(下卷)[C].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13.53-54.
{16}陶建英.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94-99.
{17}周雨时.从玉箍形器看红山文化[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57-60.
{18}付丽琛,孙国军.浅析红山文化玉璧的功能[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78-84.
{19}席永杰.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审美情韵[A].红山文化论文集(下卷)[C].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13.84-99.
{20}孙曼.良渚遗址群琮、璧、钺使用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1}周晓晶.红山文化动物形和人形玉器研究[A].中国玉学玉文化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22}仁爱君.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A].红山文化论文集(下卷)[C].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13.16-17.
{23}田广林.玉器的发生与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A].红山文化论文集(下卷)[C].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13.144-148.
{24}王秀峰,崔向东.红山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述评[A].红山文化论文集(乙编·下卷)[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237-250.
(责任编辑 孙国军)
The Study of Jade of Hongshan Culture
SHU Wen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xcavation of Hongshan cultural sites, a large number of Hongshan cultural jades have been unearthed. Most of these jades were unearthed in the central Tomb of jishizhong,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Hongshan ancestors' worship of nature, gods and ancesto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earing splendid civilization, inheri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spirit, President Xi has repeated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eek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five thousand years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stream views on the jade of Hongshan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ng the history and showing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 believe that Hongshan cultur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enhance it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tand in the world.
Keywords: Hongshan Culture; Jade; Research
收稿日期:2021-06-22
作者簡介:姝雯(1985-),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