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倪家堰与压赛堰位置及变迁考

2021-10-14 09:21吴锋钢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河民国

吴锋钢

(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浙江 宁波 315000)

宁波地处河海交汇之地,域内江河纵横,水泽遍地。为了有效地控制并利用水利,古人修建了许多堰坝,倪家堰、压赛堰就是较为著名的,不仅由于其修建年代较早,还由于其与当地的水运管理密切相关。但由于年代久远、水系变迁,关于两堰具体位置及变迁多有混淆。为了厘清上述问题,对两堰的位置及变迁作一些考辨。

1 倪家堰的位置及变迁

清乾隆《鄞县志》载,“(县西北)倪家上下堰,各长六十五丈,阔二丈,在五十都一图”。[1]在旧志载存碶闸塘堰名目中有“倪家堰,县城东半里。至正续志、闻志,县东五里”。[1]同时也载,“(县东北)虞家堰,长一丈五尺,阔六尺,在甬东隅九图,鄞三镇七合管”。[1]光绪《鄞县志》也有倪家上下堰的记载:“(县西北)倪家上下堰,各长六十五丈,阔二丈,在五十都一图,今废。”[2]并载“(县北)虞家堰,长一丈五尺,阔六尺,在甬东隅九图,鄞三镇七合管。钱志案曰,成化志县东五里有倪家堰即此堰也,县西亦有倪家堰,特同名耳”。[2]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倪家堰,县西北六区九龙乡新渡,有上下二堰,各长二〇八公尺,阔六四公尺,阻咸蓄淡,泥堰钱志谓在五十都一图,惟光绪志则云今废,今查县政府十九年特刊仍存,新渡即设于是处”。[3]也载“虞家堰,亦名倪家堰,钱志谓在甬东隅九图,鄞三镇七合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鄞镇慈汽车道筑,遂废”。[3]可知原鄞县境内有倪家堰两处,一处为倪家上下堰,有上下二堰,位于鄞县的西北姚江南岸,光绪志载已废弃,民国时发现仍存,新渡设于其地(见图1)。对照现状地图,此处应位于现在的海曙区青林湾大桥的南侧。

图1 鄞县分图(局部Ⅰ)

另一处倪家堰位于县东北2.5 km处,清乾隆时鄞县已改名为虞家堰,光绪志中明确说成化年间的倪家堰就是现在虞家堰。同时也说虞家堰为鄞镇合管,鄞三镇七。说明此虞家堰即明代倪家堰,位于县东北两县的分界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鄞镇慈汽车路建造,遂废弃。

明嘉靖《定海县志》卷五河渠中记载:“倪家堰、虞家堰……俱在西管五都。”[4]清光绪《镇海县志》记载:“倪家堰,南邻鄞县,(西管乡)五都,一二三四图四庄乡长承修七分,鄞县沾利人户承修三分;虞家堰,(西管乡)五都。”[5]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倪家堰,南邻鄞县,(西管乡)五都,一二三四庄乡长承修七分,鄞县沾利人户承修三分;虞家堰,(西管乡)五都,在文昌阁下古虞家桥之内,西为湾头下江,俗呼石堰头,左右均有石碶。”[6]发现镇海方志中倪家堰与虞家堰从明代就一直并存。可知镇海方志中的虞家堰与鄞县志中的虞家堰并非同一处。根据镇海县志载倪家堰位于鄞镇交界的北侧,西管乡五都一二三四图四庄乡长承修七分,鄞县沾利人户承修三分,说明倪家堰所处之处两县界线为东西向。根据民国鄞县志图和镇海县志图,鄞镇两县在湾头东侧的县界呈东西向的只有泗洲塘尽头古泗洲塘河向西通姚江的一段。在民国鄞县志地图中此段两县交界处标注有倪家堰(见图2),民国镇海县志图中在同样的位置标注有古虞家堰(见图3),对照上述《鄞县志》记载“虞家堰为鄞镇合管,鄞三镇七”,与《镇海县志》中记载的“(倪家堰)五都一二三四图四庄乡长承修七分,鄞县沾利人户承修三分”二者表述内容一致。另光绪《鄞县志》中也明确说鄞县的虞家堰即原来的倪家堰。所以,可以确定镇海县志中的倪家堰即为鄞县志中的虞家堰,且原来鄞县也称倪家堰,只不过在明末清初时改名,故两县都承认对方关于此堰的称呼,在鄞县志图中标注倪家堰,镇海县志图中标注古虞家堰。至于镇海县志为何标注为古虞家堰,而非虞家堰,是因为镇海县内的虞家堰另有其堰,后面另述。

图2 鄞县分图(局部Ⅱ)

图3 镇海县东管乡图(镇海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

根据记载,倪家堰元代就出现,最早出现在《至正四明续志》中,明成化时仍有记载,鄞县方志中清初已改名虞家堰。民国鄞县志图中有倪家堰之标注,但在镇海方志中明嘉靖开始倪家堰与虞家堰就共存,一直到民国,说明最晚在嘉靖年间镇海县境内另有虞家堰,镇海方志中的虞家堰为新虞家堰,根据民国镇海县志分析,其应在倪家堰北侧古虞家桥内。故在民国镇海县志图中倪家堰位置标注的是古虞家堰。倪家堰的具体位置为原泗洲塘河与西大河的交界处的西侧,因鄞镇慈公路建造时填塞了其通往姚江的河道,故废弃。根据现状图,倪家堰应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倪家堰,具体在现压赛河由东西向转向南北向转弯处的西侧,大概位于现在光明眼科医院后围墙处。当时倪家堰附近还有裕通桥、卫阁桥和鄞定桥。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裕通桥,江北岸泗洲塘倪家堰南,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镇海方氏守约居重修,跨颜公渠(一名泗洲塘河)北通倪家堰鄞定桥。卫阁桥,江北岸倪家堰,鄞定桥东,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镇海方氏守约居重修,跨颜公渠,西通湾头渡,北属镇海境。”[3]现仍存。民国《镇海县志》记载:“鄞定桥,大河从此东流直至白沙庄,南流至鄞县。”[6]对照镇海县志图,可知倪家堰旁设鄞定桥。

根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宪勒石》碑记述,“倪家堰卡改为查验卡,专查外江绕越之货”。“免捐之地,绘呈图说、划定界线,以内河外江分界。自倪家堰西北二十里至贵胜堰东北四十里至蟹浦均为内河免捐地界。”“凡外江船只装有北门局应捐之货,不准拖进倪家堰坝绕走内河,如有贪图内河免捐私自拖坝者,一经倪卡查获□□,则立即究办船户□□□□议罚。”“凡内河免捐之货,只准照□章在江北岸内河李家后门老埠头装货,经过倪家堰北往内河免捐界内卸货,不准在□□□□□□□□

□□□□倪家堰坝□□。”可知倪家堰为当时两县交界处重要的水运节点。又因其位于外江内河交汇处,外江船只可直接拖入倪家堰走内河,故在此设卡专查外江绕越,企图免捐之货。同时也发现根据当时税捐章程,外江之货是从江北李家后门改装内河船,走内河颜公渠至倪家堰而入免捐界的,不准擅自从外江直接拖进倪家堰而进入内河。

2 压赛堰的位置及变迁

明嘉靖《定海县志》记载:“压赛塔堰、倪家堰……俱在西管五都。”[4]清光绪《镇海县志》记载:“压赛塔堰(西管乡)五都”[5],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压赛塔堰(西管乡)五都。”[6]上述县志记载均较简单。根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修浚邑东骆驼桥贵胜堰下至化子闸大河碑记》,在述说中大河之形势时提到“经大□□□□□而达方家堰,又由咸宁桥经团桥压赛堰而达鄞之江北岸。”同时《修建贵胜堰及大兴永安二桥碑记》记载大河流经贵胜堰后堰西分两支,其中“一支向南流经……团桥压赛堰直达鄞之江北岸”。根据镇海县志图,此流即由骆驼桥中大河南流至鄞之西大河,鄞县境内称颜公渠。由中大河西大河交界处的咸宁桥至团桥,再至压赛堰可达江北岸,西大河流向基本为东北西南向。根据现状,除建造庄桥机场填塞一段及后期零星改扩建外,其河道走向基本清晰,压赛堰就设于此河上的压赛堰市,即现在的江北区甬江街道压赛村北侧,大概位于现倪家堰河与压赛河交汇处。根据《镇海县交通志》[7],1930年前后,镇北航区终点为江北岸李家后门的,基本上都是经过压赛堰、倪家堰、泗洲塘、砖桥而达江北岸的,可知压赛堰位于倪家北侧镇北航道的西大河上。压赛堰又名压赛塔堰,明嘉靖《定海县志》中有压赛堰桥的记载,可知压赛堰肯定早于明嘉靖年间。其附近有压赛桥与压赛庙。根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压赛庙,五都二图,宋德祐间秘书监陈茂以死勤事,乡人立祠祀之,后圯。元大德中曾孙梦麟与里人余方两姓协力重建庙并压赛桥,故名。梦麟又偕梦龙梦熊捐田以奉香火。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文照等重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立碑,陈予龄撰记。”明嘉靖《定海县志》也有相似记载,说明压赛桥元大德之前就存在了。根据水利建造的规律及县志中的记载,堰旁一般都设桥以便行人,如倪家堰旁设鄞定桥,虞家堰旁设古虞家桥,七亩堰旁设七亩桥。因此压赛堰极有可能位于压赛桥旁,而其应在元代就存在了。根据《镇海区地名志》记载:“(团桥)老祠堂陈姓宋代由宁波压赛堰迁此。”[8]似压赛堰宋代即存在。

3 虞家堰、虞家碶及郭公碶的位置及变迁

明嘉靖《定海县志》记载:“虞家堰、钟家堰俱在西管五都。”[4]清光绪《镇海县志》记载:“虞家堰,(西管乡)五都。虞家碶,(西管乡)五都,碶为众流所泄,两旁有虾须塘,碶有碶租,每年征收存库为修葺费,虾须塘系一二三四图四庄公修。”[5]民国《镇海县志》记载:“虞家堰,(西管乡)五都,在文昌阁下古虞家桥之内,西为湾头下江,俗呼石堰头,左右均有石碶。”[6]“虞家碶,五都,碶为众流所泄,两旁有虾须塘,碶有碶租,每年征收存库为修葺费,虾须塘系一二三四图四庄公修,在虞家堰之左。”[6]同时也载:“虞家桥,诸河之水皆由此桥趋虞家碶归大海。”[6]可知镇海方志中的虞家堰位于古虞家桥之内,西为湾头下江,其应处于湾头下江对面的姚江边,可知(镇海县)诸河之水由虞家桥到虞家碶而归泄大海,当时镇海县此处归大海只有通过姚江,当时姚江还未裁弯取直,姚江大闸还未建,海水可直通湾头姚江,所以虞家碶也应位于姚江边。同时虞家碶就位于虞家堰旁边,否则不会单独提起。民国《镇海县志》记载,“郭公碶,在虞家堰之右一名清水碶,遇外江水清淡时可以引入内河。”[6]可知郭公碶也位于姚江边,可遇外江水清淡时引入内河。其也位于虞家堰旁边。这与县志中虞家堰左右均有石碶的记载相对应。根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郭公碶五眼碶碑记》记载,“镇北古虞家桥左近有名郭公碶者……”可知古虞家桥位于郭公碶的近右,根据上述,虞家堰又位于古虞家桥的内侧,虞家碶又位于虞家堰的近处。根据现存郭公碶位置推断,现存郭公碶旁船闸位置应为古虞家桥及虞家堰的位置,根据现船闸底部为人字形斜坡,两旁仍留存有亭柱及绞盘石,可知此处原为过船坝。现存亭柱上仍有“左萦江濑右带河流秀毓蛟川留杰构”“光绪九年(1883年)季秋重建”等题刻,可知此亭柱为原址保存,也说明了至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时此亭柱仍为船堰。而现存郭公碶旁之五眼碶则应为虞家碶,五眼碶碶名旁有“道光四年(1824年)六月毂旦”字样,清光绪《镇海县志》和民国《镇海县志》中都无五眼碶,只有虞家碶的记载,故现存五眼碶应该为道光四年由虞家碶改建而成,《重修郭公碶五眼碶碑记》中也载“五眼碶因旧筑坚韧,只于碶柱下掘筑……”,可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时只对五眼碶进行了加固,并未大修。至于县志中载虞家碶位于虞家堰之左,郭公碶在虞家堰之右与碑刻记载不一致,有两种可能,其一左右为相对而言,主要看站在哪个位置上观察。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载时出现了谬误。而碑刻是根据当时情况及时记载且立于当地的,其可靠性更高。至于民国镇海县志图中标注的古虞家桥位置与上述碑文及推断不一致。根据《重修文昌阁暨虞家桥之碑》[9]记载,“甬江北至慈镇接境之骆驼桥三十里许,长河大道,其直如矢,一通衢也。经由倪家堰、压赛堰之中间,有文昌阁焉。……而阁之西南隅有虞家桥”,可知当时此文昌阁位于倪家堰与压赛堰之间的西大河旁,这与民国镇海县志图的标注相符。根据上述碑文,文昌阁与虞家桥同处河旁,且同时修竣,说明两者相距较近,故镇海县志图中文昌阁其下之古虞家桥应为虞家桥,其位置与县志中载诸河之水可由此桥达虞家碶而归泄大海相符。正是由于县志图中虞家桥讹为古虞家桥,导致民国《镇海县志》关于虞家堰的记载及碑文记载与县志图中的标注不相符。

4 结 语

综上,宁波倪家堰有两处,一处位于原鄞县西北,又名倪家上下堰,有堰两条,民国时仍存,旁设新渡,即现在青林湾大桥南岸;另一处位于原鄞县东北,与镇海县交界处,鄞县原称倪家堰后称虞家堰,镇海称倪家堰或古虞家堰,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倪家堰;压赛堰位于现江北区甬江街道压赛村北,压赛河与倪家堰河的交汇处;原镇海县境内的虞家堰位于现存郭公碶旁船闸位置,其近处之五眼碶应为虞家碶,郭公碶与五眼碶,原都为石碶,民国二十二年重新修建时郭公碶改建成水泥钢骨结构。

猜你喜欢
内河民国
如何提高内河船舶应急部署执行有效性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如何健全内河航行安全规范和监管
内河搜救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模糊规则库和证据推理的内河通航风险评价
内河船舶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研究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