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1-10-14 02:04梅永光邬宏亮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摘除术结肠镜病史

梅永光 邬宏亮

我国最新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3位、第5位,且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我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指出,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早期筛查是结直肠癌的主要预防手段[2]。因此,提高结直肠息肉筛查效率的同时,降低结直肠息肉的再发率,也将会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影响息肉再发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的患者352例。(1)纳入标准:在本院行结直肠息肉摘除;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1年,于本院再次行结肠镜复查;临床资料完整,结肠内镜图片清晰。(2)排除标准:家族遗传性息肉病;合并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疾患;患有精神类、血液系统疾病者;治疗欠配合者;息肉病理提示癌变的患者;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1年未按时复查,失访的患者。其中,男240例,女112例,年龄22~82岁,平均(55.49±12.95)岁;78例在1年后复查时发现息肉再发,占比22.16%。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结肠镜检查及息肉摘除:结肠镜型号OlympusCF-HQ260,<0.5 cm的息肉采用活检钳钳除,0.5~1 cm的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 cm的息肉先取组织活检,活检病理结果出来之后行EMR或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2)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息肉摘除术后1年后复查的相关资料,包括息肉位置、数量、形态、息肉切除方式、是否有腺瘤或肠癌家族史、慢性病史、BMI指数、胆囊切除史、便秘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3)排除结肠镜操作医师和患者肠道准备情况可能对增加复检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对每例患者的肠道准备情况进行波士顿(Boston)评分,按照最差至清洁分为4级,总分为9分,盲肠和升结肠评分0~3分,横结肠和降结肠0~3分,直肠和乙状结肠0~3分,全结肠液体量为0;统计是否使用消泡剂、结肠镜操作医师的从业年限及退镜时间(以采集回盲瓣及直肠图片计算时间差)等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次结肠镜检查与1年后复查时患者肠道准备及肠镜操作医师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首次结肠镜检查与1年后复查时患者肠道准备及肠镜操作医师资料比较

2.2 结直肠息肉再发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息肉切除方式、家族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便秘病史、结肠黑变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息肉>3个、腺瘤或肠癌家族史、高脂血症、便秘病史、结肠黑变病病史是影响息肉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EMR切除为结直肠息肉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见表2-3。

表2 结直肠息肉再发的单因素分析(n)

表3 结直肠息肉再发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习惯、遗传等众多因素相关,如结直肠癌家族史、BMI指数的上升、长期红肉及深加工食物的摄入等[3]。另有研究表明,高龄为结直肠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从40岁开始明显升高,至70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4]。因为结直肠息肉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少许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诊疗基本完全依赖结肠镜。本研究通过调查于本院行结肠镜检查且息肉阳性的352例患者,全面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探讨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再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该疾病的预防提供帮助。

本组结直肠息肉患者在息肉摘除术后1年复查,息肉再发率为22.16%。陈晓宇等[5]研究认为,息肉再发与生活方式、胃肠道菌群、息肉切除方式等有关,但关联性尚不确切。本研究发现,息肉的数量>3个、高脂血症、腺瘤与肠癌家族史、便秘、结肠黑变病病史为息肉再发的危险因素,而结直肠息肉的EMR切除为再发的保护性因素。息肉的多发提示肠道内环境适合其生长,而肠道内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红肉、深加工食物,因其富含杂环胺类和芳烃类物质,可导致息肉的多发及再发[6];过高的甘油三酯及脂肪酸会导致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高表达,导致结直肠息肉的产生增多[7];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2.631,P<0.01)为结直肠息肉再发的高危因素。另外,便秘及大量刺激性通便药物的服用会引发结肠黑变病,结直肠黏膜萎缩,肠道内环境及菌群失调的改变,亦导致肠道息肉的发生[8],而且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减少IL-17的分泌,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再发[9],便秘也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显著相关[10],故而建议便秘患者需行结肠镜检查。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结直肠息肉主要的手术方式有钳除、圈套器冷切除、EMR切除、ESD切除等。其中,EMR是在息肉周围组织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将息肉抬高后,使用高频电切电凝,烧灼息肉边缘导致组织坏死,切除较为完整,治疗更彻底,再发率较低;活检钳钳除,对于较大的息肉可能存在钳除不完整的情况,易导致再发。本研究显示,EMR切除为结直肠息肉的再发的保护性因素(OR=0.212,P<0.01),而ESD切除对结直肠息肉再发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因为ESD切除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而本组行ESD切除的患者较少。结直肠癌的发生还存在遗传倾向,我国结直肠癌的筛查指南建议,结直肠癌及腺瘤高危人群需要从40岁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内镜医师应对此高危人群应该引起重视[11]。由此可见,肠癌及腺瘤家族史会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再发率升高,所以此类患者应缩短复查时间。

综上,高脂血症、肠癌及腺瘤家族史、便秘及结肠黑变病病史、息肉的数量>3个的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再发风险较大,EMR切除可降低此类患者息肉再发的风险。

猜你喜欢
摘除术结肠镜病史
普通结肠镜检查中缓解疼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利那洛肽联合复方聚乙二醇在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效果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心理行为干预和技术配合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意义评价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有些隐私也要说
支撑喉内镜下与传统纤维喉内镜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