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琪,黄庭晚,解 然,张润萌,丁 洁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型,存量空间的品质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作为存量优化主要对象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问题备受国家重视,“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部署;《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提出推进老旧小区居住空间环境综合整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采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的方式,主动了解居民的改造需求,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老旧小区是指2000年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落后、功能配套不全、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小区[1]。小区的公共空间指为居民提供日常休憩、娱乐健身、交往互动共同使用的室外空间,主要包括景观绿化、交往活动场地、街道、广场、公共设施等[2]。老旧小区在建设初期以解决人们基本居住问题作为建设目标,对公共空间建设内容的关注度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初的功能设计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且空间环境因自然环境的摧残、居民长时间的使用存在老化破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其面临的改造问题亟须解决。
微更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更新方式,从微观尺度入手,成本低、影响小,同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更新过程,相对于大拆大建、政府主导的传统改造方式更加适用于老旧小区的实际情况[3]。
2020年团队参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与品质提升专项设计》的设计任务,本文依托该实际项目,以北京市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宅间公共空间为例,从微更新的角度探索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内容与对策。
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8 890 m2,2012年被纳入《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2012年度整治小区名录》。小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胡同内,东起赵登禹路,西临南草厂街,南至大乘巷胡同,北临小乘巷胡同,用地形状呈“一”字形。小区处于北京古都风貌控制区内,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四合院环绕四周,北侧距离北京八大寺庙之一的护国寺0.8 km,且紧邻溥仪、启功故居,南侧靠近果亲王府与诚亲王府。小区最初是为西城教委教师所建,固得名教师楼小区,小区现有住户380户,其中老年人占比44%、租户占比18%,由于现有居民以原单位退休老人为主,小区结构相对稳定,居民彼此熟知度较高。
小区出入口共3处,分别为西南门(主入口)、东一门、东三门。主要道路共有3条,宽度4.0 m左右,道路铺装采用灰色不透水地砖。住宅楼类型为板式住宅,共2栋,高度均为6层,北侧住宅楼长109.8 m、宽16.9 m,南侧住宅楼长118.3 m、宽16.9 m。小区西侧有一排砖混结构附属用房,高度3.3 m,多为居民私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类型较少,主要为两住宅楼间的一处车棚和宅间公共空间,车棚采用桁架结构,屋顶为连续式坡屋顶,墙体灰色水泥抹面,较为封闭;宅间公共空间总面积1 500 m2左右,长76.7 m、宽23.0 m,楼间公共空间宽高比为1.3,给人以封闭安静的空间感受(图1)。
图1 小区与宅间公共空间现状及关系Fig.1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public space between community and house
宅间公共空间位于两栋住宅楼之间的空地,由东侧主广场、西侧小广场、南侧小区主要道路构成(图2)。公共空间南北地势高差约为0.5 m,东侧主广场由北向南形成较缓坡度处理高差问题,西侧小广场入口处设置3步台阶。
图2 公共空间构成现状Fig.2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pace composition
公共空间内景观绿化的面积较大,且植被丰富、种类多样。例如,整个场地内分布着26棵高大的槐树,自小区建设以来一直存在至今,是承载小区居民生活记忆的重要景观;西侧小广场中心现有紫藤花架一处(图3)。
图3 公共空间重要景观分布现状Fig.3 Important landscap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pace
公共空间内的两广场为小区的主要活动场地,东侧主广场南北方向较窄、东西方向狭长,最初设计为小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休闲交流的主要空间;西侧小广场面积较小,其中心围绕紫藤花架形成较为封闭安静的休憩空间。
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垃圾桶4处,分布于两广场入口处;座椅10个,均沿着主广场花池边沿布置(图4)。
图4 公共基础设施分布现状Fig.4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rastructure distribution
1.3.1 景观绿化
公共空间内景观绿化的可参与性较差。景观以观赏性为主,花池高度较高,且形式单调无趣,居民难以进入绿地中活动,可参与性较差;绿化面积过大,植被布置过于紧密,遮挡阳光较严重;植被由于长期缺乏充分养护管理、更新替换,出现杂草丛生、蚊虫严重等问题(图5)。
图5 景观绿化现存问题Fig.5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scape
1.3.2 交往活动场地
公共空间内交往活动场地不足、缺乏适老幼化设计。最初设计阶段,由于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在建设过程中单一重视绿化等外观建设,忽视人的活动需要,导致活动场地面积较小、功能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活动需要。东侧主广场的活动场地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使本来就有限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局促;西侧小广场的活动场地可达性较差,因长期无人使用和后期维护不当,空间质量较差,呈废弃、闲置状态,造成场地资源的浪费(图6)。
图6 活动空间不足Fig.6 Insufficient activity space
老人和儿童为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但场地缺乏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无障碍设计和相应活动场地的布置。公共空间内多处设置台阶处理场地高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地面铺装采用普通不透水地砖,且部分破损严重、凹凸不平,存在排水性差、易泛潮、不易于防滑等问题(图7)。
图7 适老幼化设计不足Fig.7 Insufficient design for the aged and the young
1.3.3 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配置不足、位置不当、形式老旧、损坏严重等问题。例如,公共座椅仅设置在主广场内,且部分设置地点可达性较差、环境品质较低,居民不愿久留;公共空间内缺乏照明设施,影响居民夜间的使用;垃圾桶主要分布于广场入口,导致入口空间环境脏乱,降低空间品质的同时,影响了居民进入广场的概率;缺乏个性化的公共艺术品设施,空间趣味性和吸引力较低。
微更新理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在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改造产生了很多问题之后,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城市更新方式是对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破坏,在城市空间形象更新换代的同时,破坏了城市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城市更新逐渐转向谨慎、循序渐进、小规模的微更新[4]。
在我国,微更新理论是对有机更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是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有机体,承载着物质与文化2个层面的内涵,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保护城市风貌和传统文化的延续[5]。在此基础上,微更新提倡在保护场地原有肌理和历史文脉的前提下,把握场地各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局部小地块进行更新,以形成场地自主更新的触媒效应,在尽可能节约社会成本的条件下从多方面提升场地环境品质[6],并鼓励公众参与改造过程,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政府实施管控,以维护公众权利、保障公众利益[7]。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传统的改造一般采用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拆除、重建、整治等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立刻使破败的空间环境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大规模的整体改造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居民生活方式在改造过程中被迫改变,使用者需求无法充分得到满足,小区公共记忆逐步流失,小区所具备的城市历史价值也失去了原有的气息和风韵[8]。微更新无疑是一剂良药,其改造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尊重原有场地环境的基础上对空间环境进行有机修补和发展利用,并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环境的更新、自主改善和维护居住环境,最终实现城市社区的动态更新与自主更新。
2.3.1 微更新介入点:居民需求
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着手,把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解决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问题的导向。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不同年龄层居民对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需求,并通过对调研信息的量化分析,结合场地现状,针对性地做出让居民满意的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2.3.2 物质空间环境:尊重场地+品质提升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具有人文价值和生活印记的场所,应强调在保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更新[9]。更新过程要尊重原有场地布局,在维持场地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范围内的景观绿化、交往活动场地、公共基础设施等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护修缮等小规模、少干预、精细化的改造方式,改善居住空间环境、完善社区功能、补齐配套短板,同时考虑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注入新的生活元素,满足新旧居民全龄段使用者的需求。
2.3.3 更新机制: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采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更新路径。改造过程参与的主体涵盖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包括政府部门、街道部门、社区居委会、专家、责任规划师团队、居民等。在更新工作过程中要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仅依靠传统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开展工作而不发动居民参与是很难有效推进工作的,可以通过责任规划师团队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引导,从改造前的民意调查、改造中的居民共商到改造后的成果共同维护,带动公众亲身参与整个改造过程。改造方案不仅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度,还能增加居民的共治意识,唤醒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最终达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同步提升的目的[10]。
2020年9—10月,对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居民的改造需求先后进行了3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实地访谈为辅的方式展开。调研区域为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宅间公共空间,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信息、居民对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和居民对公共空间的改造需求3个部分[1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6份。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调研结果相对客观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使用人群的基本信息、特征和实际需求。
3.1.1 居民基本信息调查
被调查者年龄组成上,60岁以上占总人数的32%,40~59岁占29%,18~39岁占24%,18岁以下占15%,此数据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年龄组成的多元化,且60岁以上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被调查者身份中,退休人员占总人数51%,上班族人数占34%,儿童占15%,使用者中退休人员占主要部分,其次为上班族和儿童(图8)。
图8 居民基本信息调查
3.1.2 居民对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调查
使用满意度调查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居民对景观绿化满意度较高,有12%的人感到非常满意,64%的人感到满意,24%的人不满意;居民对活动空间不满意度较高,仅有2%的人感到非常满意,26%表示满意,感到不满意的人数占到72%;对公共基础设施不满意度较高,5%的人感到非常满意,15%表示满意,不满意度高达80%。对不满意的原因进行调查,主要原因为绿化景观较为封闭、蚊虫问题突出、活动场地不足、功能单一、座椅设施不足等;其他原因包括景观设计较规整、活动场地缺乏适老幼化设计、公共空间缺乏照明设计和艺术化设计等(图9)。
图9 居民对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调查Fig.9 Survey of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3.1.3 居民对公共空间改造需求调查
在居民对公共空间现状环境改造需求调查中,居民在景观绿化方面的偏好以参与性景观为主,反映了居民对景观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美观和装饰,更希望增加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对景观的开放性要求较高;在活动需求调查中,居民对健身的需求较大,其次是纳凉休息空间,对阅读、聊天、棋牌方面也有一定需求,反映了居民偏好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类型;大部分居民在停车方面的需求较少,仅有15%的居民有停车需要(图10)。
图10 居民对公共空间现状环境改造需求调查Fig.10 Investigation on Residents’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在居民对公共空间增加的额外需求调查中,由于老年人作为主要使用人群,对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安全性和可达性要求较高,针对是否需要增加适老化设计的问题,95%的人希望增加;中年人和青年人相对偏好活力较强的动态活动空间,在是否需要增设健身步道的调查中,83%的人表示需要增设;考虑到儿童作为特殊的一类使用人群,对空间的功能、尺度、色彩等有较为个性的需要,针对是否需要增设儿童活动区,76%的人认为需要增设;由于上班族人数较多,他们对场地的使用集中在清晨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对场地的照明要求较高,78%的人认为需要增设场地照明设施;在对居民是否需要参与改造设计和后期成果维护的意愿调查中,88%的居民愿意参与其中,客观反映了居民在改造参与性方面的需求,也是社区责任感的一种体现(图11)。
3.1.4 调查结果
通过对小区居民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需求:
在物质空间环境改造方面,增加景观开放性和可参与性;营造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多样化交往活动场地,增加适老幼化设计;改造和增设休憩座椅、照明系统、健身设施、公共艺术品等公共基础设施。
在更新机制方面,强调公众参与,改造方案由公众参与设计,改造成果由公众参与维护。
3.2.1 增加景观绿化的开放性,满足居民的景观参与性需要
根据居民对绿化景观的需求,将原本封闭、以观赏性为主的景观绿化改造成居民可以参与其中的较高开放性景观。首先,对作为主要环境记忆要素的26棵高大乔木(槐树)进行保留、保护,围绕保留乔木将连续的花池进行打断、局部凹凸处理,打破原本呆板连续规整的景观界面。其次,将北侧花池降低至活动场地高度,可供居民进入,增加景观花池的开放性,如图12(a)所示。花池经过打断处理,形成许多分散的小型广场入口,多入口的形成使居民可以随意出入两广场,打破了广场原有的边界感,使得原本较封闭的广场对外联系性加强,提高了居民进入活动场地的可能性和便捷性,增强了活动场地活力,如图12(b)所示。
图12 参与式景观营造Fig.12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3.2.2 丰富活动场地功能,满足全龄段居民的活动需要
多样化活动场地:依据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将东西广场活动场地的功能进行合理再分配,形成服务不同人群的多个功能区(图13)。通过对活动场地地面色彩变化和材质的细微处理,划分出东西2处主要活动场地和1处儿童活动场地;围绕活动场地外边缘布置塑胶跑道,满足居民在散步健身方面的需求;禁止占用广场活动场地进行停车,将处于闲置状态的小广场空间局部改造为停车位,满足居民较低的停车需求(图14)。通过模糊活动场地各功能区边界的方式整合场地资源,增加各个活动场地的连贯性、可达性,提高边缘场地和角隅空间的利用率。
图13 活动空间功能重构设计Fig.13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activity space
图14 场地改造效果图Fig.14 Effect picture of site reconstruction
适老幼化活动场地:老人和儿童作为活动场地使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在日常活动中较容易受伤,活动场地应强调针对老人和儿童的无障碍设计,为其排除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首先,取消场地原有台阶设计,改造为平缓的坡道;各个活动区域改造尖角设计,花池、座椅、基础设施采用圆角处理;结合活动需要布置具有专门辅助性的无障碍扶手;儿童活动区域铺设较为柔软的塑胶材质;对于增设的儿童专用活动场地,在其周边布置供成人驻足活动的休憩空间,打造复合型活动场地,以保证儿童在成人监管下进行安全的活动(图15)。
图15 儿童活动场地效果图Fig.15 Effect picture of Children’s playground
3.2.3 优化增设基础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公共空间需要改造和增设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休憩座椅、照明系统、公共艺术品设施等。休憩座椅位置与保留乔木位置相结合,座椅造型融入景观的形态设计中,使其成为花池的一部分,在营造舒适美观休息环境的同时增强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公共空间夜间照明系统采用路灯、景观灯、LED灯带组合的方式,形态上考虑呼应周边造型环境,与周边场地协调,营造温馨舒适的小区夜景空间。公共艺术设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空间艺术品质,增加空间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其形式是多样的,创意雕塑、艺术化座椅、造型特异的街灯等都属于公共艺术设施的范畴,例如,采用小水滴式样的艺术化座椅,在满足休息功能要求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座椅形式(图16)。
图16 公共基础设施改造Fig.16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3.3.1 改造方案公众参与设计
在调研阶段,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的方式,围绕公共空间现状、使用满意度、改造需求等方面对居民进行调查,最终获得小区居民共同关注的公共空间问题和更新方向。
在方案设计阶段,由责任规划师团队结合居民改造需求,采用多个方案同时推进的方式进行改造方案的设计(图17)。街道通过组织协调会的形式对涉及不同居民之间利益、矛盾的问题进行协商处理;通过开展专家讨论会,对方案提出多轮修改意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图18)。
图17 多个方案设计Fig.17 Multiple scheme design
图18 公众参与方案设计Fig.18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heme design
在实施方案评选阶段,将多个方案设计成果进行公示,提供给小区居民进行比较选择,最终由小区居民选择满意的实施方案(图19)。事实证明,把设计完成的改造方案图纸展示出来,能吸引小区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主动参与改造的热情,居民关心改造内容,能积极参与改造方案的评选。
图19 居民参与方案评选Fig.19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cheme selection
通过居民加入小区改造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最终实施方案不但能满足居民的真实需求,还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拉近了居民彼此之间的距离,最终促进了社区新的邻里关系建立。
3.3.2 改造成果公众参与维护
在改造成果的后期维护方面,通过社区活动、社区志愿者等形式呼吁居民参与公共空间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对于景观绿化的管理,不仅只限于安排专业种植养护团队,还通过居民自发参与绿化景观的自主管理和养护工作,形成居民自发维护、自主更新的良好循环。例如,社区园艺通过组织老人、中青年、儿童参与社区景观种植、养护,不仅可以优化小区的绿化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小区居民“社区自治”的意识。近年来,社区园艺的实践活动已在北京许多社区进行了有效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存量土地优化背景下,推进老旧小区的居住空间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当下热议话题,注重存量品质提升和满足多元化人居需求的微更新方式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小区主要组成部分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宅间公共空间为例,以微更新的视角探讨其更新设计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小区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主要问题为景观参与性差、交往活动场地单一、缺乏适老幼化设计、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然后,运用微更新的设计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对居民改造需求展开调查,从物质空间环境和更新机制层面提出改造策略。物质空间环境层面,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开放性的景观、构建多样的活动空间、增补适老幼化设计、改造和增设公共基础设施,提升物质空间环境品质;更新机制层面,采用改造过程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改造成果呼吁公众共同维护的方式,实现小区管理与小区改造的同步更新,最终达到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未来老旧小区微更新改造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