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1-10-14 07:18:26吴远青罗筱维夏俊萍郭万红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吴远青, 罗筱维, 夏俊萍, 郭万红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综合英语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语篇的学习向学生传授语音语调、构词法、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高年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以外,综合英语还承担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把学生培养成为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任。在英语专业屡遭质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综合英语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 综合英语课程改革必要性

1.1 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历史的演进如大河奔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兴,逆之则衰。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倒逼高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改革。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语言在不同文明对话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激发起社会各方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能够通晓国际规则,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人才愈加重要。

1.2 专业和课程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英语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受到质疑和挑战。“千篇一律的专业设置和单一的培养模式给英语专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况且这一目标也未必总能达到,随着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的发展,有的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语言能力甚至超过英语专业的学生。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发展既是契机又是挑战。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强调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但在传统的综合英语课上,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单词、短语的讲解,很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即使介绍文化知识,往往只介绍西方文化,课堂上往往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如何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讲解,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地局面?如何改变学生认为学英语只是记单词,而不重视语言产出的思想和做法?又如何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在对英语文本的理解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这是综合英语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1.3 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安徽科技学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就本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强,学生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以2020级英语专业学生为例,70名新生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分为115.62分,其中超过130分的仅有2人,占新生比例的2.9%,120~129分的人数为22人,占比31.4%,110~119分的人数为34人,占比48.6%,110分以下的学生为12人,占比17.1%。

1.4 教学评价改革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掌握的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动机、情感的评价,是一种一考定性的终结性评价。虽然后来在考核比例中增加了平时成绩这一项,但是授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学生打分,结果并不能给学生客观的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对于英语这类外国语言类专业,学习的过程一个日积月累长期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提升。

2 综合英语I教学改革实践

2.1 教学理念革新

教学理念方面采用中国外语界著名学者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法。该教学方法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在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促学;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整个过程由教师主导。在该教学方法指导下,授课教师变传统“学英语”“教英语”的理念为“用英语”,既强调语言输入,又强调语言产出,即不仅重视学生的口语能力、写作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授课教师常常告诉学生,理工科专业是“动手的专业”,而英语专业是“既要动手,又要动口。”理念的革新促使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2 教学模式改革

2.2.1 创建线上课程,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时、空的拓展 教师利用超星集团“一平三端”服务平台创建综合英语I线上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课堂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教师根据实体课堂的具体授课环节,创建线上课程章节:单元目标、预习材料、文章导入、文章整体解读、知识点细讲、总结、课后答案、补充材料。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任务点:音视频、主题讨论、章节测验、文本阅读、网址链接、分组任务等。除此以外,还有作业、测试及资料栏中的阅读任务。

线上课程聚合了各种形式多样的资源,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授课教师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综合英语I)和学银在线(基础英语I)等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将VOA、BBC和微信公众号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线上课程中。另外,授课教师利用喀秋莎视频录制软件录制辅导视频,比如《构词法视频》《记忆单词的方法》《颜色的文化差异》等视频。在线上课程资料栏教师为学生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有听力、语音、语法、词汇、演讲与写作、视频、歌曲等材料。对于某些准确率较低的作业题,教师还为学生录制了速课,以便学生理解。

线上课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在课前,学生在线上课程提前学习,以便课堂中进行学习讨论和答疑。课后环节的内容主要是完成话题讨论、作业、章节测验和补充材料以便巩固提高课上所学内容。

2.2.2 利用学习通投屏功能,开展线下课堂教学,加强课堂互动 根据产出导向法,“产出比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线下实体课堂中,授课教师利用学习通投屏,进行签到、评分、选人、抢答、随堂练习、投票、问卷、主题讨论等方式加强互动,比如针对某个话题,要求学生投票,然后分别选择持正反观点的同学进行回答。针对讲解的词汇或语法点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每项活动完成后,教师马上给学生评分,评分会展示在大屏幕上,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为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2020级学生中,教师开展了五项独具特色的课堂活动。(1) 演讲:教师提前批改演讲稿,让学生轮流进行演讲,在演讲之后,其他同学根据其表现进行匿名评分。(2) 角色扮演:要求将语篇编成戏剧,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实行体验式教学,并根据学生表现评分。(3) 学生讲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对特定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评分,教师进行评议。(4) 背诵:背诵经典段落,对于描述性强、文采好的段落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背诵。(5) 复述:对所学语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3 教学内容优化

2.3.1 加强语篇学习,注重学用一体 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孤立地讲解单词、短语的做法,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从语篇宏观的角度理解文章的题裁、结构、大意、主题,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方式,传授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综合英语每一单元围绕一个语篇,自成体系。比如,以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语篇的标题是Half a Day。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语篇的体裁,由该体裁为短篇故事出发,分析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大意、结构、讨论文章的主题,学习象征主义这一写作手法。在巩固阶段,要求学生复述文章,阐述自己的理解。通过这种学习,学生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口语能力,既注重了语言输入,又强化了语言产出。

2.3.2 实施全人教育,进行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法的全人教育理念强调语言教育的人文性目标。授课教师不单单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利用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综合英语教材当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讲述第三单元泰国农民生活的篇章时,播放外媒制作的记录片 China:Time of Xi (《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中的精准扶贫计划,并让学生学习如何介绍精准扶贫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讲述第五单元爱情话题的文章时,引导学生将两性之爱扩大到对家人、社会、党、人民和国家的热爱,播放专门为抗击新冠疫情制作的MV《国家2020》。讲述第六单元跨文化交际主题时,向学生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传授知识时,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综合英语I课程思政内容见表1:

表1 综合英语I课程思政内容Table 1 Content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Comprehensive Eighish I

2.4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产出导向法“主张在教师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因此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考核由关注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性评价,以自评和同伴互评作为教师评价的有益补充。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20% 和期末考试60%。线上课程导出的成绩即为平时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打印装订到最后装订的试卷册中。详见表2。

表2 综合英语I课程考核比例Table 2 Assessment Ratio of Comprehensive English I

3 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教学团队2019年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又获批教研课题——“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改革——以综合英语为例。该课程的智慧课堂教学获得安徽科技学院“超星杯”智慧课堂竞赛一等奖。该课程的教学创新获得安徽科技学院首届创新教学大赛三等奖。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英语2018级学生在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阅读大赛中1人获特等奖,1人获一等奖,演讲比赛中1人获二等奖。2019级学生在2020年大学英语B类竞赛中有4名学生获奖,占所有获奖人数的44.4%;同年在“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挑战赛阅读初赛中获奖人数为13人,其中特等奖1人,一等奖3人 ,写作大赛一等奖1人。在2020-2021年第1学期综合英语Ⅰ期末考试中,英语201和202两个班学生中,分数超过80分的有29人,占总人数的41%。相同难度考试的期末成绩对比,英语202班比英语172班的成绩有较大提升。在60~69分段,英语172班为5人,英语172班为8人;在70~79分段,英语202班为15人,英语172班为18人;而在80~89分段,英语202班为13人,英语172班为7人;90分以上,英语202班为2人,英语172班为0人。

4 课程教学改革反思

授课教师通过问卷星发放了综合英语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在70个受访对象中,47.14%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对其英语语言知识的增加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52.8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78.57%的学生认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是很有帮助,20%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帮助。5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比传统教学要好的多,44.29%的同学认为好一点。另外,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评价都是非常肯定的。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授课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和思考,认为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继续增加线上课程的考核评价比例,可以由目前的20%增加到40%左右,这对于学生重视线上课程学习,充分利用线上各种资源,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 继续丰富线上各种教学资源,利用自建资源和线上优质资源,如学银在线、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3) 丰富实体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继续推进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产出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4) 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实现三全育人总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 结语

综合英语Ⅰ作为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核心课,在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和英语专业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本研究以综合英语Ⅰ为例系统介绍了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的改革举措和成效。教学理念上,打破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秉承产出导向理论,加强语言输入,更注重语言产出。教学模式上,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师生最大限度互动。教学内容上,注重语篇讲解,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考核方式上,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英语专业的课程革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