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行
摘 要: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中,红色文化历经孕育、成熟、创造性转化与腾飞式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文化功能的普遍性与其自身的特殊性。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以文化人”功能,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引领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红色文化政治认同功能,坚定“四个自信”;发挥红色文化历史印证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红色文化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演进;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24-05
紅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1],让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权力、喜庆等。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又被称为“赤帝”。皇家所居的建筑、所着的服饰会以红色为主色调[2]。北宋以降,很多王朝的帝王宫殿门墙都被抹成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有皇权至上的意味。从明代开始皇帝使用朱笔批阅奏折,此时红色就代表了一种政治权威。现在政府办公仍然使用的“红头文件”也是对红色政治权威性的一种延续。而红色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源自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列宁组建了赤卫队,并逐渐发展成为苏联红军,从那时起,红色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联系了起来。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红色”更为深刻的政治内涵。共产党的旗帜被称为“红旗”,共产党的军队被称为“红军”,共产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称为“红色政权”等[3]6。
饱含政治性的“红色”与文化相结合,催生出了红色文化的概念。中国学界最早阐释“红色文化”这个概念是在2004年。刘寿礼在《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一文中首次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概念界定。近些年,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日趋成熟。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学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红色文化的领导主体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博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之长。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区别在于内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包含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吸纳社会实践成果,形成的正面的、积极的、先进的社会文化。目前学界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有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把红色文化放到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去研究,红色文化在其根本意义上是世界性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是迄今为止推动人类社会变革和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4]。本研究中,笔者赞同学界对广义红色文化的认知。
关于红色文化外延的分层,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把红色文化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一种把红色文化分为物态类、制度类、行为类与思想文化类。也有学者把红色文化划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总体上看,学界对红色文化无论如何分层,均未脱离“文化”的范畴。笔者认为,按照文化分层的标准,可以把红色文化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含括红色遗址遗迹、党的方针政策、红色电影书籍等物化形态。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孕育出的红船精神、探月精神、劳模精神等,均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
二、红色文化的演进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逐步孕育红色文化并使其成熟、转化、升华。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打牢革命底色
关于红色文化的溯源,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十月革命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红色文化开始产生。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色文化开始诞生。笔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虽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但此时的红色文化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并没有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未在大规模范围内产生影响,仍不能称其为文化。更为重要的一点,作为红色文化的领导主体、核心创造力量——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红色文化应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
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红色文化一步步孕育成长。在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实践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会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解放战争的遗址遗迹等。此外,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党的三大法宝以及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红色文化打牢了革命底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此时间段的红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核心创造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人民同“三座大山”进行斗争,建立新中国。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激扬着革命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执政,红色文化的影响从局部扩大至全国。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上升为国家主流文化,占据了国家意识形态高地。
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党与国家的任务已转移到社會主义建设上来。红色文化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增添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元素。全国涌现出了许多红色榜样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王杰、向秀丽等。孕育出了许多新的红色精神。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雷锋精神;以为国争光、艰苦创业为基本内涵的大庆精神;以众志成城、无坚不摧,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为基本内涵的抗震精神等。纵观这一时期,红色文化逐渐走向成熟,与政治结合更为紧密,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在引领社会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适应时代转化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逐渐呈现。红色文化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对于父辈一直秉承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难以认同,对革命先烈的革命大无畏牺牲精神产生距离感与不切实际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不断消解着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因此,有必要对革命战火年代孕育的红色文化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
首先,牢固树立红色文化的主流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5]。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从国家战略层面要重点支持与发展的文化。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的红色文化无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的主流地位再次得到明确。
其次,对红色文化进行解读,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1996年,江泽民在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进行了系统性总结。2001年,江泽民在考察江西期间,对井冈山精神作出了精辟论述。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所有这些为红色文化的创造转化提供了生动样本,彰显出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焕发新的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力逐步增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撑。
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也真正地融入了百姓生活,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一部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红色电影《战狼2》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红色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被老百姓广泛传唱,《伪装者》《潜伏》《风筝》等电视剧引发收视狂潮,红色教育基地人头攒动,这些现象均证明了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可与喜爱。在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当然,在主流之下,我们也应时刻警惕涌动的“暗流”。近些年来,剧情荒谬、造型夸张的红色影视作品时有出现。为此,党与国家时刻不忘巩固红色文化的主流地位。2019年全党上下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再次强调红色文化的“革命”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举行庆祝活动,如: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庆祝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这些举措均是对红色文化主旋律的弘扬。
历经百年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革命性、创新性、时代性、群众性充分彰显。红色文化也逐步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层面。进入新时代,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功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弘扬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色文化也逐步从学术自觉走向学科自觉。多所高校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浙江理工大学在马克思理论一级学科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的设立,显示出了红色文化发展的成熟与重要价值。2019年,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在上海大学成立,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红色文化的价值构筑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文化功能的普遍性与其自身的特殊性。从文化的本质上来讲,“以文化人”是其首要功能。因此,红色文化的首要功能即体现在“育人”上。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在与受众群体双向互动中传递着党与国家在价值观念上的选择,引领着社会风气,构建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汇聚着最广泛的国家与民族认同。
(一)发挥“以文化人”功能,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他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7]
红色文化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样,“初心”“使命”教育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支撑。红色文化见证着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形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与“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全过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的蹂躏以及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盘剥在中国人民头上形成了“三座大山”,四万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苦苦追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初心”和“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党的一大纲领中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8]66。党的二大纲领进一步规定: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8]7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36红色文化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初心”与“使命”。此外,红色文化生动地展现着“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内涵。“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10]只有熟知红色文化,才能深刻领悟“初心”与“使命”的来源与内涵。
(二)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從本质内涵层面来看,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关于红色文化精神实质的探讨,学者杜早华认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可以浓缩为奉献与牺牲。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是超越肉体的精神生命之爱,是在血与火的革命实践中人性的升华[11]。更多学者用提炼出的几种特征阐释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如: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定的理想信念。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是随着红色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前人所提到的奉献牺牲、艰苦奋斗、为民服务、实事求是、信仰坚定均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红色文化中信仰坚定的精神实质,实则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样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期盼。此外,牺牲奉献、艰苦奋斗、为民服务、实事求等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内容上的趋同性。因此,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红色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相辅相成。多年来,我国各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通过参观革命遗址遗迹,人们得以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通过出版红色书籍、排练红色歌舞剧、拍摄红色影视作品,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红色旅游上,更是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为主题,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积极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3]24
(三)发挥政治认同功能,坚定“四个自信”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一步步成长壮大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各个阶级对于中国道路的选择进行了多次尝试。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思潮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于报[8]16。然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各个阶级的不断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重任,带领全体中华儿女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继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红色文化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相伴而生,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与精神追求,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历史政治遗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经历,昭示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正确性。同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的正确方针、政策与理论是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正确方针、政策与理论的形成历经不断的实践探索,充分验证了中国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实践正确性。因此,红色文化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历史渊源。
此外,红色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主体同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形成时期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时期重合。同时,红色文化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人们坚定文化自信。
(四)发挥历史印证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对“中华民族”一词进行了深度阐释[12]。之后,“中华民族”一词经历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内涵日益丰富。其早已突破民族学概念范畴,成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指向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具有多元混和性。
“中华民族”概念形成的背后是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统治的终结,“驱除鞑虏”的政治口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均在遭受着外国势力的入侵与蹂躏。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凝聚起来,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成为当务之急。在反抗共同敌人的基础上,“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产生并逐步得到认同。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精神号召。中华民族的概念形成于革命战火年代,并在反抗西方列强入侵的过程中得到传播与认可,进而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不仅能使全体中华儿女牢记中华民族共同的使命担当,而且有助于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铸牢人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贯彻全军整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4.
[2]张改.红色文化之“红色”探源[J].兵团党校学报,2019(01):112.
[3]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4]张曙光.红色文明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19(04):5.
[5]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23.
[6]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徽考察纪实[N].安徽日报,2016-5-3.
[7]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9-19.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6.
[11]杜早华.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5(06):28.
[12]刘海鹰,奚彦辉.试论“中华民族”的概念生成及其思想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