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迪
李立宏的微信名叫“大雄”,《哆啦A梦》里那个大雄。这部日本动漫20多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叫《机器猫》,李立宏给那个经常欺负人的小胖子配音。
李立宏配过不少卡通形象,那些年活跃在中国少年儿童电视荧屏上的一些知名动物,都有他的声音加持,比如《加菲猫》里的肥猫加菲,《蓝皮鼠与大脸猫》里的大脸猫,还有《米老鼠与唐老鸭》里能像人一样行走的大狗高飞。
很难想象,这些角色和《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里那个让人一听就饿的声音出自同一张嘴。
抚慰了无数嗷嗷待哺的肠胃
作为知名美食声优,李立宏对食物却没什么讲究。生在北京,上大学之前最能打动他的不过是北方的包子、饺子、馅饼。大三那年,他去云南实习,从10月下旬到年底待了快两个月。“那时候北京只有冬储大白菜了,但在昆明夜市的小摊上,肉和菜各种各样。小贩挑着担子卖香蕉,两毛五一公斤。”
云南冬季阴冷潮湿,去之前打赌自己一辈子不可能吃辣的李立宏,从早饭就开始吃辣椒。他至今记得那里的臭豆腐,里面夹着肉,放在箅子上用火烤,蘸着辣子吃。
云南风土改变了李立宏的饮食结构,也让他对形形色色的地域风情发生兴趣。所以2012年,当老同学陈晓卿做《舌尖上的中国》找他来配旁白时,虽然惊讶,他还是答应了。
两集录出来,珠圆玉润,与众不同,但总好像缺点什么。陈晓卿想了十来天,给李立宏打电话:还缺一种东西——一种叫好奇心的东西。
怎么保持好奇?李立宏把自己从一个解说的第三者变成一个炉灶前的师傅、餐桌前的食客、电视机前的观众,不再担心话说得清不清楚,只是“想着、看着、听着、感觉着,没有杂念与干扰,让声音就那么自然地出现”。
《舌尖》里有一集,四川小城的龙大爷给曾孙女做古蔺麻辣鸡。李立宏一会儿想象那一锅卤水汤底,30多种香料飘出浓郁香味;一会儿想象汤水中的那只鸡,油亮亮带着卤味的红润;一会儿想象自己是掌勺的老人,掂量着各种香料的手感;一会儿想象自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拿着一罐啤酒,看着画面上饱蘸红油的麻辣鸡,对比着近在嘴边的食物……
那种垂涎欲滴的感觉,他至今记忆犹新,有时候正解说得深情款款,肚子却突然发出动静,外面录音师礼貌地按下按钮:“对不起,李老师,这段重来……”
随着“舌尖”系列火遍大江南北,“一听就饿”这一通感修辞,成了李立宏的声音标签。据陈晓卿说,一个讲中国近代史的系列片请李立宏做解说,专家审片后非常认真地说,节目都很好,但能不能考虑换一下配音,因为一听到这个声音,总会觉得饿。
世界是用来听的
上世纪80年代是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他始终怀念那时的创作氛围:正式录制前,剧本提前发到每个人手中,无论角色大小,都要集合全组,一起看全片、研究剧本、听导演阐述。在进入录音棚时,还会有专门的提醒贴在公示牌上:“录制三遍不合格,出去重新做准备。”
那时,从学校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能用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李立宏常常连续很多天,每天骑行4小时,穿过大半个北京。很多录音棚在地下,蟑螂出没,所有人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闷热难耐,水泥地面上一片片的汗渍。有一次录完,已是深夜,北京满城迷雾。李立宏和同宿舍的李易骑车上路,从黝黑的夜里一直骑到天明,雾将散去,正好赶到学校。
毕业后的十多年,他始终满腔热忱地参与译制片的配音工作。今天在东单的儿艺,明天在万寿寺的总政,后天又到北太平庄的铁路党校,成天在录音棚里度日,从路人甲、匪兵乙之类的龙套配到男主角。
“从入行那一天,配音对我来说,就是指译制片配音。”李立宏说,“不仅是我,徐涛、张涵予也好,李易、孙悦斌也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译制片配音刻下了抹都抹不掉的印痕。”
对李立宏来说,这种印痕是一种老派的职业坚持。在话筒前他开心快乐,面对镜头就浑身难受。当年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选主持人,有人推荐,他去试了一下,“坐在主播台上,在监视器里看到自己,就一点儿信心都没了,特别不自在”。录音棚才是他的创作温床。
2013年,好友李易罹病辞世。在《加菲猫》中,他们曾分别演绎肥猫加菲和主人乔纳森。李立宏心里很难受:“乔纳森走了,加菲猫很寂寞。”
他在文章中写道:“回想起我们一同走过的路,一起上课、一起练声、一起吃饭、一起侃山、一起实习、一起配音、一起发福……无奈,无奈,没能一起变老!”
这一代声音工作者确实在渐渐老去。30多年过去,资本的大潮涌来,原来的创作方式已经大大改变。“现在,配音演员都是单独分轨录,这半天、一天或兩天,只有你一个人。没时间看完全片、阅读剧本,来了现场就直接工作,没有准备的时间,更别提充分准备的时间。”
“这是不可否认的现状,也是难以避免的悲哀,似乎是社会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这样的困局。我们从事着配音的工作,却在很多时候不能给予自己认知作品的时间,更不要说进一步发挥和创造了。” 在新近出版的《世界是用来听的》一书中,李立宏有点悲凉地写道:“这种老气横秋式的追求,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他始终记得法国思想家贾克·阿达利在《噪音》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给眼睛观看,而是给耳朵倾听的。它不能看得懂,却可以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