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2021-10-13 13:17李海明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十四五

摘 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释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是新时期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的使命和定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释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长江经济带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技术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一)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带动、巩固优势、迈向高端”发展思路,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坚持自主創新发展道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和设备突破促进信息网络、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发展,助推产业向技术高端发展。以高端创新为依托,强化标准和专利布局,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以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营造协同创新氛围,统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完善产业创新链。

(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加大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装备等技能环保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发展污染源头治理、全过程控制、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加快先进制造、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能环保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供给能力,加强节能标准宣贯与实施,加快推进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试点和先进经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环保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节能环保相关科研机构的创新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优势细分领域重点推动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优化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机制,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优化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现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鼓励沿线省份围绕地方资源禀赋培育新型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快节能装备及产品、环保治理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细分产业发展,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

(三)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以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精准治疗和大健康发展为方向,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保障人口健康、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全球生物技术、医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机遇,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特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现代中药等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高品质专业化大健康服务新业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现代生物产业生态圈。完善生物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生物医药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创新水平,打造生物示范产业链。重点突破新型疫苗、抗体、基因工程药、血液制品及创新化学药等研发,加快药用制剂和药用辅料的开发。鼓励生物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生物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符合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努力打造生物领域综合性创新投资平台。

(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沿和趋势,依托长江经济带高端装备制造和材料产业基础,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工艺产品的自主化和产业化,重点突破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关键技术瓶颈,力争实现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新突破。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重点领域应用需求,依托长江经济带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一批核心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

(五)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聚焦新能源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能源消费,发展新能源产业,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建设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聚焦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安全等突出问题,重点发展核能、风电、智能电网、页岩气、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积极推进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结合长江经济带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重点推进新能源优势产业领域,增强基础装备配套能力,提升能源装备智能化生产柔性化水平,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在新能源产业普遍应用。

(六)增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

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迫切需求,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新型电子信息、新型环保、新型生物医用等新型功能、先进结构、高性能复合及前沿新材料。围绕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建设长江经济带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技术创新与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补齐新材料产业存在的短板,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新材料研发与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等新材料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整体行业绿色化、精细化水平,打造世界知名品牌,通过高品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提升品牌内涵和价值。

(七)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围绕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制造和服务等细分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沪苏皖额渝川等省份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瓶颈,发展高可靠性燃料电池,形成轻量化车身及零部件生产能力,推动新能源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一体化发展,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大功率快充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在公共交通、物流、邮政等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应用示范。支持关键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各类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着力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二、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

聚焦长江经济带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制造业,有序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环保搬迁,着力提升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食品产业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产业集中度。结合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农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文化特色,围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食品、功能营养食品、休闲食品等重点领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优化,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完善长江经济带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和著名品牌,建设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二)推进石化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实施石化产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化工园区布局,完善石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形成集约集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聚焦石油化工、磷化工、现代煤化工、盐卤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化工领域,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过剩产能,推动长江经济带石化产业一体化、基地化、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支持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打造长江经济带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集群,培育石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高标准,优化工艺技术,提升装置水平,稳步推进生产清洁化,摆脱传统低端供给,最大限度降低石化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构建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上海、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大型龙头钢铁產业雄厚基础实力,依托宝武钢铁等龙头企业,在长江经济带稳步发展板材、管材、棒线材、桥梁与钢结构、特钢及铸锻件等多种产品。推动长江经济带钢铁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加大兼并重组和落后企业淘汰,重点发展满足先进能源装备、海洋工程和特殊船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转型升级等要求的特种关键材料,提升钢铁制造柔性生产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着力化解长江经济带过剩产能,以数控技术为依托,重点实现产业优化、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化能力提升。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钢铁产业绿色制造工程,促进钢铁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无害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加大绿色工程、绿色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装备,不断加大钢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力度,不断优化废钢、钢渣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和炉料结构,促进长江经济带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支持有色金属产业转型

依托皖赣湘川贵滇等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地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向智能化、信息化操作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有色金属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补齐高端有色材料及绿色冶炼存在的短板,着力扭转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用关键有色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适度控制资源开发强度,加强有色金属特别是铅蓄电池废料回收,积极利用低温低压电解、强化熔炼、生物冶金等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废旧金属集散—回收再生—精深加工”的完整循环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为方向,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实施重点企业烟气脱硫、脱销、除尘改造工程,重点实现优化产能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发展

推进长江经济带产能等量置换,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培育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落实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建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引导和培育新型建材企业投资建设基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各类形式的校企合作,支持装配式建筑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覆盖研发设计、施工建设等全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民工向专业技能工人转型。

(六)提升纺织业核心竞争力

巩固纺织行业比较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轻纺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加强产业整合,全面推进清洁印染生产,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实现轻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纺织业发展基础,聚焦纤维加工、纺纱织造、医用纺织品、品牌服装等纺织业重点领域,推动纺织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纺织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纺织业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提高长江经济带纺织业产业集中度。全面推进清洁纺织生产,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支持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加纳社,培育绿色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以产业数字化为引领,着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促进制造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改革,大力促进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系统全方位、全链条、全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补齐制造业核心技术短板,全面增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能力。

(一)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新一轮宽带提速工程,着力加强通信网络、新技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长江经济带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一是要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推进园区信息基础提档升级,加速推进园区智慧化改造,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5G智慧园区建设,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一批高效、协同、互动、整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二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能级。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围绕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化工、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推广“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在长江经济带全区域深入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宽带网络能力。

(二)实施企业上云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需求导向、分类推进,进一步实施“万企上云”工程,探索创新联合激励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企业将生产业务系统、设备向云端迁移。一要推广行业云平台应用。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内网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行业特色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向行业和产业链,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二要支持中小企业云平台发展。支持公共或第三方工业云平台在线服务集成,加强中小企业云服务培训,鼓励工业软件企业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云服务。三是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围绕重点行业和环节,鼓励长江经济带工业云服务内容和模式创新,支持数据接口和分析等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提升工业云平台系统服务供给能力。

(三)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纵深发展,引导纺织、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线数字化升级等智能化发行项目,大力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业态发展,在长江经济带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是加快研发高端智能装备。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配等重点领域,创新推广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新机制,加大智能制造装备设计研发,鼓励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升级和规模化应用。二是加快建设数字工厂。全面推广“数字工厂”模式,推进数字化协同研发、网络化控制、自动化物流等系统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应用,加快制造业生产性智能化改造,促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全面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坚持分类施策,分行业、分步骤、分区域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强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装备、管理、服务、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四)实施制造业“双创”体系建设工程

聚焦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领域,率先在有条件的地区、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开展制造业“双创”体系建设及应用推广。优化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布局,探索联合共建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双创”服务综合性、普惠性、专业性。一是打造企业创业创新平台。整合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各类资源,支持“政产学研用金介”产业创新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跨界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二是完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聚焦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支持沿江创业创新促进中心建設和运营,完善现有平台服务功能、综合服务体系和创新生态系统。三是加强园区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以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为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打造资源共享、创新合作、产业链协同的制造业智慧集群。

(五)实施制造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制造业智能装备应用安全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支持制造业信息安全坚持和预警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行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制造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聚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制造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监管防护要求,支持制造业信息安全防护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和运营。二是强化制造业信息安全技术支撑能力。支持制造业信息防护技术和工具的研发应用,鼓励信息安全技术联合攻关、广泛应用,切实提高智能制造业产品和研发风险防范支撑能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19BJL061);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科研基金孵化项目“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WDQY202103)

作者简介:李海明(1979- ),男,广东梅州人,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人民政府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十四五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