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

2021-10-13 05:07史金生李婷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3期

史金生 李婷

[关键词] 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语义框架,连用

[摘  要] 语气副词是汉语表达句子情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用在命题之外,表达言者/作者对于命题的主观态度,从而留下“自我印记”。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代表性的京味儿小说作为研究的基础语料,讨论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的类别和语义、语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3-0008-08

0. 引言

语气副词是汉语表达句子情态的主要手段,它用于命题之外,表达说话人对于命题的主观态度。推断语气是对命题的真实性进行推测估量,它们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可以分为测度性(或然)和确定性(必然)两个类别(史金生,2003)。

本文以《小额》《春阿氏》《北京》《曹二更》《花甲姻缘》《苦女儿》《库缎眼》《铁王三》《小蝎子》《忠孝全》《儿女英雄传》和《永庆升平前传》12部京味小说为语料,考察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的类别和语义、句法特征。

1.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类别

我们对12部京味小说中的所有语气副词进行穷尽式考察,总结出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词共26个,可分为三大类。

“必定”类:必、必然、必定、必当、必须、想必、势必;定、一定、定然。

“断决”类:断、断断、断乎、断然;绝、绝对;决、决定、决计、决意。

“准保”类:准、一准、准保、铁准;管保、保管。

1.1“必定”类语气副词

“必定”类语气副词包括“必、必然、必定、必当、必须、想必、势必、定、一定、定然”10个成员,它们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 表示言者/作者根据已知信息对命题真实性、有效性的一种确定性的判断和推测,这里的已知信息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也可以是一种假设情况,是言者/作者根据自己的理由推断出来的,只是在“可能世界”里为真的结论,说话者并不能确定它是客观真,所以我们视其为表必然语气的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必”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必”由确保、肯定引申虚化,“必”的揣测语气副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己经出现,如: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宪问》)

在此之后“必”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及近代汉语时期,“必”在必然类语气副词中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作为表示必然语气的“必”共有335例。

(2)单说善全,听见刚才这套话,不知道是那壶芦里的药,心里一想,必是阿玛受了委屈啦,可又不敢问。(《小额》)

“必然”与“必”意义大体一致,基本可以互换使用。据吴福祥(1996),元明时期“必然”作为语气副词的例子才稍多起来 。在现代汉语中,“必然”多用于书面语中,较少见于口语中。在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必然”共有46例,它只位于句中,没有位于句首和句末的例子。

(3)日午后两点来钟,秀卿的娘到报馆来找伯雍,她脸上很有点满意之色,伯雍一见,知她事体必然成了,忙把她让到自己那间屋子。(《北京》)

“定”语气副词用法产生于东汉时期,魏晋之后被广泛使用。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在句法结构中“必定”常常被连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合成副词。“必定”表示自信会如此,表示所做的判断或推论确凿无误,虽与“必”“必然”意义相近,都表示对事情或人物确定性的推测,但其推测意味明显增强。在本文所检索的语料中,“必定”共有9例。

(4)文光迟了半日,无话可答,料着方才范氏,必定招出什么,所以座上有此一问。(《春阿氏》)

“必当”位于动词性成分前面,多用来表示根据已知信息对未然情况的肯定判定及推断,往往能够与“必将”互换,有时也用于表达事理(或情理上)的客观必要性,相当于“必须”,也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情况出现或产生的主观必然性,与“必定”用法基本一致。在本文调查的12部作品中,“必当”的用例极少,仅在《春阿氏》出现3例,且都位于句中。

(5)(乌公)回首向市隐道:“这案里很麻烦。前前后后,驴唇不对马嘴。若真是谋害亲夫,必当有奸夫帮凶,若不是阿氏所害,可越發的得究情了。”(《春阿氏》)

“必须”是状中结构词汇化而形成的,它们原本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必”是语气副词,在句中做状语,“须”本来是动词作谓语,“须”后跟的往往是名词性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必须”后出现了动词性成分,“须”的动词义慢慢被虚化,从而使得“须”前附于“必”,在南北朝时期实现了二者粘合成词。(参见李素英,2013)在本文调查的12部作品中,表确定性推测的语气副词“必须”的用例极少,仅在《永庆升平前传》中出现过1例。

(6)成龙说:“我有一个主意,此事如奏明圣上,必须耽延日子。”(《永庆升平前传》)

“想必”是动词“想”和副词“必”词汇化而成的语气副词,是根据已知信息而对事情做出的判断和推测。在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想必”共有7例。

(7)不一会,常斌跑来,说西院我姨父又吐又泻,想必是热着了。(《春阿氏》)

“势必”则是由名词“势”和副词“必”词汇化而成,是指从情况或发展趋势判断,事情一定会如此。它主要用于根据客观事实或者客观规律对客观趋势及情况发展方向的判断推测。在本文检索的12部作品中仅有2例,分别出自《春阿氏》和《北京》,都位于句中。

(8)但是园子虽然好了,我们的营子村子,势必拆干净了为止。(《北京》)

“定”的本义为“安定”,语气副词是由形容词虚化而来。《助字辨略》:“定,的辞也。”“定”语气副词用法最早产生于西汉时期,产生之初,主要用来表示情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以理解为“确实”“的确”。“定”作为“表确定性推测”义的语气副词往往表示言者对事件确信无疑的态度,在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共有28例。

(9)大家努力尚实业,国富民丰定可期。(《小额》)

“定然”最早出现在北宋柳永的词《长寿乐》中,这一时期,“定然”已经具有语气副词的意义和用法,是“一定、肯定”义。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定然”共有9例。

(10)若照她这样说来,定然春阿氏是有意谋害了。(《春阿氏》)

“一定”可表“意志的坚决”和“必然,确实无疑”两个意义。本文不讨论表示“意志的堅决”的“一定”。在12部语料中,表“必然,确实无疑”的“一定”共有160例。

(11)这里明明最上房,怎能住底下人昵?一定总编辑先生卧榻了。(《北京》)

我们发现,清末民初北京话表确定性推测的“必定”类语气副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特点。第一,单音节“必”和双音节“一定”在使用中占有绝对优势,在600例中,共有495例。“必然”次之,有46例,“定”有28例,其他均未超过10例,详见表1。第二,“必”类语气副词大部分位于句中,在600例中,共有569例;仅有29例位于句首,位于句末和独用的各有1例。

1.2“断决”类语气副词

“断决”类语气副词包括“断、断断、断乎、断然;绝、绝对;决、决定、决计、决意”等10个。

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表确定性推测的语气副词“断”共有55例,且都与否定词连用。例如:

(12)乌珍笑着摇头道:“断无此理。果然法部里不追原凶,不另定案,我们上此报告又能什么用处呢?(《春阿氏》)

(13)安老爷心想∶“那个甚么吴大人。莫非吴侍郎出来了?他是礼部啊!此地也不曾听见有甚么案,这钦差何来呢?断不致于用着钦差来催我的官项呀?”(《儿女英雄传》)

“断断”由副词“断”重叠发展而来,与“断”一样,都是表确定性推测义的语气副词,但相比“断”而言,其语气更加强烈,态度更加强硬。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共有9例。如:

(14)因说道∶“姐姐,这话不是我女孩子家不顾羞耻,事到其间,不说是断断不得明白的了。(《儿女英雄传》)

“断乎”与“断”是同义词,都是表确定性推测,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用例较少,仅有5例,均出自《儿女英雄传》。如:

(15)安老爷忙道∶“多了,多了,这断乎用不了。你虽是个便家,况你我还有个通财之谊,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许多银子?” (《儿女英雄传》)

“断然”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仅在《儿女英雄传》中出现了1例。

(16)要说汉王料定项王有勇无谋,断然不敢下手,兵不厌诈,即以君之矛还置君之盾,那项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汉王岂不深知?(《儿女英雄传》)

在此例中,“断然”位于句中,其后的“不敢下手”,是汉王料定“项王有勇无谋”,对项王的做法做出的非常肯定的一种推测。

“绝”和“绝对”使用频度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差异。杨荣祥(2011)指出,揣测副词“绝”由程度副词虚化而来,在宋代后出现。“绝”多用于否定词之前,起到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在句中可解释为“根本”或者“完全”。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表确定性推测的语气副词“绝”共有38例。如:

(17)他由日本回来,便得了这个缺。虽然改了民国,他的地位绝不会动摇,而且较从前更稳固了。(《北京》)

而语气副词“绝对”在明清时期出现,主要用于陈述句中表示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具有很浓的主观色彩,往往带有强调意味,但是无论是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其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确定的。本文调查的语料中,表确定性推测的语气副词“绝对”共有14例,都出自《北京》,且均位于句中,与否定词连用,没有位于句首或者句末的用例。如:

(18)毫无疑问,他是真玩,但把他归到收藏家里,他确实学识渊博,眼力不俗,鉴定书画绝对不逊于目前国内顶尖的鉴定家。(《北京》)

“绝”和“绝对”与否定词连用,表达言者/作者对命题强烈的否定语气,语气虽是否定的,但对其推断的态度是确定的。

“决”“决定”“决计”和“决意”这几个语气副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观态度坚决,在言者/作者看来,某种情况或某种推测判断是不能质疑,不可动摇的。

“决”的语气副词用法最早在先秦时期出现,“决”由决定义引申而来(董志翘、蔡镜浩,1994),揣测副词“决”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单音节“决”表示确定性推测义时,常与否定词连用,通过对某种情况的对立面进行否定,来加强言者对某种情况非常确定的态度。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表确定性推测义的语气副词“决”共有48例。如:

(19)乳母冯氏说道;“老太太别这们说,孙少爷将来要会瞧病,决不能拿捏人家。”(《曹二更》)

“决定”是意义相同的“决”和“定”连用组成的“同义复词”。“定”在西汉时期被作为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来使用,“决定”为同义复用,在中古汉语时期已经被用作区别于动词义(“对事情做出主张”)的语气副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用法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在本文的语料调查中仅有2例。

(20)信上说阿氏在家时,原不正经,此次杀夫,决定是阿氏所为,别无疑义。(《春阿氏》)

(21)以春英的伤痕而论,决定是谋杀无疑。(《春阿氏》)

“决计”是由动词虚化成副词的,作为语气副词用法出现在明代,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仅在《小额》中有1例。

(22)诸位请着,有什么事,我姓文的接着,决计的含糊不了。(《小额》)

“决意”作为表确定性推测义的语气副词,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仅在《春阿氏》中有1例用法,其义相当于“一定,肯定”。

(23)所以调查已毕,即知玉吉出去,不在通州保定,便在天津,不然就在京城附近,决意不肯远去。(《春阿氏》)

清末民初北京话表确定性推测类的“断决”类语气副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单音节词“断”“绝”“决”在使用中占有绝对优势,在总共173例中,共有141例,详见表2。第二,“断决”类语气副词大部分位于句中,在全部173例中,仅有5例位于句首,没有位于句末和独用的使用情况。第三,所有“断决”类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均用在否定性成分前面,加强否定语气。

1.3“准保”类语气副词

“准保”类语气副词包括“准、一准、准保、铁准;管保、保管”,它们产生较晚,在明代以后才逐渐出现,都表示对情况非常肯定的估计和推测,或表示承许诺言时的肯定语气。

“准”多用于口语,常跟单音节动词“是”“能”“会”“要”“得”等连用。本文调查的语气副词中,“准”共有74例:

(24)您要知道,我可不是藏奸,因为知柏地黄丸这种药,倒是正对我们亲戚这路病。准知道他吃了,必要见效,所以也就不便跟他说啦。(《小额》)

语气副词“一准”也可以表示对命题的确定性推测义,在句中往往含有“一定”义,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一准”仅有3例。

(25)善大爷一听,这才知道是为钱粮少啦,明知道是又犯不体面,给个三千两吊,一准的完事……(《小额》)

语气副词“准保”在清代才开始出现,常常有“许诺”语气,本文对此义项暂不做讨论,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准保”表示确定性推测义的语气副词共有3例,《小额》《春阿氏》和《花甲姻缘》三部作品中各有1例,且都位于句中。如:

(26)话不可重叙,第二天金针刘来到,真给拿了一大盅儿膏子药、一大包面子药来,说是七八天准保收口儿。(《小额》)

“铁准”是表“准是、一定是”的语气副词,“铁”由“坚硬、坚强”,引申为“确定不移”,与“准”组合作语气副词,其确定性语气比“准”更强。在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铁准”只在《小额》中出现1例,且位于句中:

(27)“要是一个弄老啦,定了案,铁准是永远监禁,不用打算出来啦。”(《春阿氏》)

此例中,言者根据事理的发展趋势,推测出(春阿氏)非常可能的一种结果,并对此结果非常确信,并坚信此件结果不可动摇。

“管”在唐诗中已见用例,白维国(1991)认为,“管”系语气副词,其义与“一定、必定”相同。在本文的语料调查中,语气副词“管保”与“保管”基本可以互换,都是言者对命题确定性的推测,多用于口语中。在本文调查的语料中,“管保”共有36例,“保管”只有3例。

(28)凤兮说:“这不结咧!就让你考到甲等,立刻分发出去。你想想,行装路费,得多少钱?我管保还没到省,已有破产的危险了。”(《北京》)

(29)那时候,若是这们说你。保管你的脸上,也显着下不来。(《春阿氏》)

“准保”类确定性语气副词共有120例,在使用中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单音节词“准”在使用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共有74例,双音节的“管保”也有36例,其他语气副词使用频率较低,均不超过3例,详见表3。第二,在句子中,此类语气副词大部分位于句中,在120例中,有116例位于句中,4例位于句首,未见句末或独用的用例。

2.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特点

2.1 基本语义特点

必然类语气副词在语义上的特点是: 表示言者/作者根据已知信息对命题真实性/有效性的一种确定性的推断。由“确定性”可知,此类语气副词与表示可能性推测的“或然类”语气副词是相对的;由“推断”可知,此类语气副词是与表示意志坚决的副词相对的。如:

(30)我估量着你父亲也必愿意。(《儿女英雄传》)

只有“确定性”没有“推测”不是该类语气副词。试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31)乌公道:“你不知道的,我也不问你。春英是怎么死的?你必知道。你若是实话实说,我必然设法救你。……”(《春阿氏》)

(32)日午后两点来钟,秀卿的娘到报馆来找伯雍,她脸上很有点满意之色,伯雍一见,知她事体必然成了,忙把她让到自己那间屋子。(《北京》)

本组的两个句子中都有语气副词“必然”,但在例(31)中,“必然”并不是对某一情况的推断,而是在“实话实说”的前提下,言者对某事做出的确定性的许诺;在例(32)中,“必然”是根据“她脸上”的“满意之色”非常确定地推断出“事体”成了。

(33)伯雍说:虽然是上头的吩咐,我没有画到的必要。他们不是一定教我画到吗?我就一定不来了。(《北京》)

(34)秀卿一见,很觉诧异,说:你今天怎样了?一定心里有事。(《北京》)

本组的两个句子中都有语气副词“一定”,但在例(33)中,“一定”并不是对某一情况的推断,而言者表达了对某事极为确定的态度;在例(34)中,“一定”是根据秀卿所见非常确定地推断出“心里有事”。

2.2 语义框架

必然类语气副词在语篇中主要用于根据某一情况推断一定产生某一结果,有时也用于推断某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具有以下语义框架:

其一,推测依据:在对某一事物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 言者/作者根据主客观条件对命题进行推测,即需要有导致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可以是已然的,也可以是假设的。

其二,推测态度:言者/作者根据客观规律或主观经验对事件发展的情况或结果做出确定性的推测,即对命题的真实性做出判断时,持肯定态度,认为该事件一定会发生。

(35)圣上不知亮镖是何缘故,心中暗想:“必是人吃的胖,要亮亮膘头儿,朕不免前去一看。”(《永庆升平前传》)

(36)所以这条巷里住民,没有一个说她和气的,而又无可如何,因为她家总有坐马车的来,知道她家必定是个阔人的外家了。(《北京》)

(37)姜玉說:“今天你得劝解劝解我三叔父,别让我三叔回去与我两个婶母闹。今天我婶母上虎丘山烧香,瞒着我三叔父去的。恰巧在半路之上,又遇见贼人。我三叔回去必不能善罢甘休。你老人家要说个人情,准成!”(《永庆升平前传》)

必然类语气副词推测的可能是即将出现的结果,也可能是事情发生的原因。如:

(38)惟供词诸多不实,若遽拟罪名,一入朝审服制册内,势必照章声叙,免其予勾,迟至三年,由实改缓。(《春阿氏》)

(39)吓得店主人一愕,知是玉吉在此,没有官亲,何事与本县县台公然通信。既然通信,必当熟识,岂有不知其姓字的道理。(《春阿氏》)

(40)单说善金听见刚才这套话,不知道是那壶芦里的药,心里一想,必是阿玛受了委屈啦,可又不敢问。(《小额》)

(41)看看三蝶儿眼睛,断不是沙子迷了的样子,又想她方才景象,凄凄异常,见了玉吉兄妹,并没说什么话,想必是因她困苦很是酸心,所以伤心起来,亦未可知。(《春阿氏》)

以上各例有对结果的推测,如例(38),也有对原因的推测,如例(39) ~ (41)。

3.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句法特征

3.1 句法位置

语气副词的位置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是位于句中,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也遵循此规律。其最典型的位置是在主语后面,但也存在位于主语前的用例。而且无论位于主语前后,都表示言者/作者对“主语”某种情况非常确定的推测,言者/作者认为“主语”一定存在或者将发生某种情况。

(42)乌公向公鹤道:“这案里头,一定有毛病,我看他闪闪的的,咬定是他儿媳妇,这话里就有了缘故了。”(《春阿氏》)

(43)这里明明是上房,怎能住底下人呢?一定总编辑先生卧榻了。(《北京)》

例(42)(43)“一定”都是用于主语之后,只是(43)中的主语“这里”承上省略了。

(44)暗想这个妇人,可真个凶悍,她既把陈案勾出,便可以证明阿氏定然是谋害亲夫了。(《春阿氏》)

(45)若照她這样说来,定然春阿氏是有意谋害了。(《春阿氏》)

例(44)中的“定然”用于主语“阿氏”之后,而(45)中的“定然”则位于主语“春阿氏”之前。

有些必然类语气副词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在清末民初北京话中还有动词的用法,如“管保”“保管”。试比较:

(46)“还告诉你说,少峰,你这个病,要是个任落子没有的穷人害,哈哈,十吊大钱,我管保他好。”(《小额》)

(47)伯雍道:“你既这样说时,我还可以去一荡,中不中先不必管,咱们报上我管保有几天好新闻。”(《北京》)

(48)十三妹嘻嘻的笑道∶“哦,单把个‘不字儿抹去了,这是‘愿意, ‘愿意是不是?果然如此,好极了。这件事交给姐姐,保管你称心如意!”(《儿女英雄传》)

(49)那时候,若是这们说你。保管你的脸上,也显着下不来。(《春阿氏》)

例(46)(47)“管保”前有主语“我”,这个“我”既可以看成施事主语,也可以看成言者主语,所以其中的“管保”还属于动词,而(48)(49)中的“保管”前面没有出现主语“我”,可以分析成语气副词。

3.2 搭配限制

必然类语气副词主要表示说话人的肯定性判断,所以后面常跟判断动词“是”以及能愿动词“能”“会”“要”“得”等。如:

(50)想着素来走动的都不错,必然是设法为力的。(《小额》)

(51)那个说:“瞧这方向儿,准是得罪人啦,人家那头儿,龛儿准不小。” (《小额》)

必然类语气副词除用于动词性成分前面外,还可用于形容词前面:

(52)乌珍听了此话,知是瑞珊等已把案情访明,来此溪落自己,乃笑道:“二位是有名侦探家,访得案中情形,必当详细。(《春阿氏》)

有些必然类语气副词只能用于否定词前,如“绝、决、断、断断、断乎、断然”等。而其他必然类语气副词既可以用于肯定形式前面,也可以用于否定形式前面。如:

(53)你不用管我,若不是你们愿意,断不能取这菜货,张嘴说知根知底,亲上加亲。(《春阿氏》)

(54)别的慢讲,这颗印是个要紧的, 衙门里要不分出个内外来断乎使不得!(《儿女英雄传》)

3.3 与其他语气副词的连用

必然类语气副词与其他语气副词可以连用,与其连用的主要是证实类语气副词、揣度类语气副词和特点类语气副词,必然类语气副词内部也可连用,连用时的位置能体现出主观性的强弱。

3.3.1 与证实类语气副词连用

(55)公鹤亦皱眉道:“我看着也不像。她心里这样难过,想来她的男人必是旁人害的。”(《春阿氏)》)

(56)据此看来,则阿氏心目中,必有别项隐情,断非一时所能猜测的了。(《春阿氏》)

例(55)(56)中,分别是证实类语气副词“想来”“看来”与表确定性语气副词“必”连用。证实类语气副词所表达的肯定情态都与一定的事实依据有关,都是根据上文或当前情境对命题真实性的推定,再与表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连用,加强了说话者对命题确定性的主观态度,更大程度上表达了说话者对某命题确定性的推断。

3.3.2 与揣度类语气副词连用

必然类语气副词与揣度类语气副词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对命题的真实性进行推测估量的推断类语气副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必然的语气,后者表示的是对可能性、数量或程度的限度等的推测。二者连用一般是或然性在前,必然性在后。例如:

(57)金眼雕一听,心中大怒,说:“兄弟,丢不了这个东西,这是有人望我玩笑,大约也没有人敢偷我。咱们今天晚上等着,他大概必定前来。”(《永庆升平前传》)

(58)普津皱眉道:“我却不知道。花梢人儿确不假,如今已不下四十,要往五十上数啦。大约这类事情,必不能有。(《春阿氏》)

(59)(大拴子)见了额大奶奶说:“……我问他里头谁给安置的,他说是东城仓上的王爷,大概准是王亲家爹那块儿。”(《小额》)

3.3.3 与特点类语气副词连用

表特点类的语气副词主要表示说话者对已知事实特点的评价,并非对其真实性的承诺。连用时特点类在前,必然类在后。

(60)宋四道:“那谁知道!反正必然有跟你开玩笑的。”(《北京》)

(61)瑞氏抹泪道:“我那孙子媳妇,可不是害人的人,横竖这里头,必有冤枉。”(《春阿氏》)

从以上两个例句中可以看出,表特点类的语气副词“反正”“横竖”等与必然类语气副词“必然”“必”等连用,比单独使用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时说话人要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进一步加强了说话人对所阐述命题的必然性的肯定态度。

3.3.4 必然类语气副词内部的连用

少数必然类语气副词内部可以连用。如:

(62)秋水坐下道:“恪翁说到这里,我们也碍难缄默。适在文家门首,听见邻人谈论,说文姓家内,时常打闹,想必此中必有别项情节了。”(《春阿氏》)

“想必”的肯定语气比“必”要弱一些,所以“想必”在前,“必”在后。

4. 结语

我们以清末民初北京话的12部小说作品为封闭语料,筛选整理出26个必然类语气副词,对其类别、语义特点、句法特征进行了描写分析。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发现清末民初时期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口语当中,其用法与功能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但是由于其处于近现代汉语过渡阶段,仍然存在其区别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点。

总的来说,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与《红楼梦》时期的北京话和现代北京话相比,其表达手段更加丰富,有些语气副词在《红楼梦》时期和现代北京话中都没有认识情态的用法,如“必当、决定、决计、决意、铁准”等。“一准、准保、势必、保管”等在《红楼梦》中也都未发现认识情态用法。比如:

(63)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红楼梦》)

此例中的“必当”是“必须要”的意思,而不是表示认识情态的“必定”的意思。

很多必然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形式也可表达认识情态,如“未必、保不定、保不住、保不严、难保”,这些词语都是表不肯定的推测。例如:

(64)贾母道:“你去罢,保不住你老爷有要紧的事。”(《红楼梦》)

(65)若被众人觉察了,保不定老太太不知道。(《红楼梦》)

(66)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红楼梦》)

(67)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红楼梦》)

(68)但是有一宗,天长日久,我在这里头保不住再有这种事。(《陈七奶奶》)

(69)怎么敢惊动亲家昵!此去我保不定耽搁一半天,家眷自然就在茌平住下听信。(《儿女英雄传》)

这些否定形式表达或然性的推测,其形成机制有待進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白维国 1991 金瓶梅词典[Z]. 北京:中华书局.

董志翘,蔡镜浩 1994 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高彦梅 2015 语篇语义框架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素英 2013 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清]刘淇(著), 章锡琛(校注) 2004 助字辨略[M]. 北京:中华书局.

史金生 2003 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 中国语文(1).

王先云 2015 “断”的音义关系及历史演变[J]. 语言学论丛(2).

吴福祥 1996 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  长沙:岳麓书社.

杨荣祥 2011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Model Adverbs of “biran” (必然) Category in Beijing Dialect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hi Jinsheng, Li Ting

(Research Center for Language Intelligence of China,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Key words: Beijing dialect; “biran”(必然) category of modal adverbs; semantic frame; use in sucesstion

Abstract: Modal adverbs are one of the main means to express sentence modality in Chinese. They are not in the proposition but express the subjectiv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author towards propositions, which leaves a “self-imprint” of the speaker/author.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Beijing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tegories,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biran”(必然) category of modal adverbs in Beijing dialect.

【责任编辑 匡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