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影响因素分析

2021-10-13 20:14胡稳财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因素政府

胡稳财

摘 要: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总结,基于网络舆情基本理论,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维度,原事件维度、政府维度、媒体维度和公众维度,其中原事件维度包括事件类型、规模大小、危害程度和事件模糊性这四个影响因素;政府维度包括强制手段、官方回应和渠道多样性;媒体维度包括深度报道和客观性;公众维度包括情感倾向、网民爆料和网民参与度。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影响因素;政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6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经济建设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伴随着社会矛盾的聚集和爆发。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反映了很多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的便利平台,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在网络上掀起舆论风暴,网络舆情随之产生。很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和演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衍生话题,也就是次生舆情。次生舆情在近年来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时常出现,使得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次生舆情,更是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给政府舆情监管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这种复杂的网络形势下,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即突然发生的,会对社会稳定和秩序造成损害的危机事件,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火灾等)、事故灾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品安全等)和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刑事案件等)。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舆情的产生与影响因素、舆情的传播与演变规律、舆情的监测与预警机制、舆情的引导与协同治理。李晚莲、高光涵从主体驱动、载体展现、客体影响和引体牵引四个维度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生成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曾祥敏、周杉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路径。齐佳音、方滨兴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在五个方面的创新。吕静提出了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关于科学预警和研判的基本理论要求。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次生舆情的研究还比较少。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是由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政府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必须做出应对。这是不同于其他事件类型舆情的,比如经济事件、娱乐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情。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回应、处置都会受到大家的关注,若是出现失误,很容易激起次生舆情。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事件维度相关指标

原生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它的一些属性是引发次生舆情的因素,包括事件类型、规模大小、危害程度和事件模糊性。

2.1.1 事件类型

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首先,跟原生事件的性质、类型的有关。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舆情事件,常常在原有舆情的基础上会有一个或多个新的次生舆情,出现一种“聚集效应”。一般来说,社会安全事件最容易产生次生舆情。其次,公共衛生事件、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

2.1.2 规模大小

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一般反映的是事件的爆发程度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全国以及跨5省以上、地区性(地理大区)、省、市、区县、区县以下(小范围)这六个等级。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就属于全国性的;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事件影响范围跨5省以上;2020年浙江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的影响范围则属于省市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越大,往往造成的社会影响就越大,在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次生话题产生。

2.1.3 危害程度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指的是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危害越大的事件更容易激起公众的情绪从而引发次生舆情。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1.4 事件模糊性

事件的模糊性指的是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公众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到事件的真相而质疑。对于复杂的事情,若是能将事实细节向公众及时、完整地公布,不一定会产生次生舆情危机。反之,即使是简单的事件,如果一直遮遮掩掩,必然会引起公众的猜疑,从而主动去挖掘出更多的事实真相,次生舆情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政府维度相关指标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官方,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强制手段、官方回应、渠道多样性这三个。

2.2.1 强制手段

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基层部门采取“鸵鸟政策”来应对,“封、堵、删”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很容易导致次生舆情的发生。以2017年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自杀事件为例,在事件发生初期就存在“删帖思维”,并将其作为纠正舆论偏差、处理谣言的主要方式。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舆论的反感,导致了舆论反应初期“越删越火”的恶性循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通过阻断公众的发声来进行舆论控制显然是会适得其反的,对于公众舆论,堵不如疏。

2.2.2 官方回应

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无论事件是否与政府有直接关系,次生舆情最终都会指向政府。尤其是危机发生之初,事实信息不清,真相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社会情绪需要找到“突破口”,此时政府不得不直面危机。一旦出现应对不力、处理不当的情况,可能很快引发“二次危机”,成为舆论的主流和焦点。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因素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