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安徽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省阜南县境内,自清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后的50 年代,流行着一种稀有的民间曲艺——淮词。 根据淮词老艺人的口碑相传,淮词早期称为淮调,传入阜南县后,才改为淮词这一比较高雅的称谓。
据我国俗文学史料有关记载, 现代传存的绝大多数俗曲传统曲牌都是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 明代文学家沈德符(1578-1642)在他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一书里,关于明代小曲(即俗曲)的兴起有以下阐述, 大意是说明代小曲是在元人散曲小令的基础上衍化而来,自明代宣政至嘉隆年间,先有《山坡羊》《驻云飞》等,以后又先后流传《闹五更》《寄生草》《打枣杆》等二十多个曲牌[1]。 明代宣政、成弘年后,在民间流传的俗曲曲牌兴起、传播和发展的速度空前。 明清时期也编纂刊印了许多俗曲、民歌、小调的集成书稿,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曲》《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歌》等,据统计,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 种(含不同的变体),这说明了明清时期是兴起俗曲、民歌、时调、小曲的特殊时代。阜南县淮词亦起源于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流传的传统俗曲(即一些传统曲牌和民歌。 也有学者和史书称之为“时调”、“小曲”、“小唱”、“俚曲”、“谣调”等),自明清以来发展和传播日盛, 并渐受文人学士的重视和基层社会的欢迎。
由于早期的淮词并未像一些经典传统的曲牌(诸如《银纽丝》《寄生草》《叠断桥》《马头调》等)流传范围广、影响力大,所以很难在志书典籍中查找到它的踪迹和注释。 但我们亦可从一些间接资料中分析、推断出淮词兴起和流行的年代。 前文已表,阜南县淮词的前身是淮调,因此只有探索出淮调的由来,才能对阜南县淮词溯源。 关于淮调兴起的初始时间,《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有明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商城人黄铭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纳江淮歌伎富氏为妾,将江淮小调传入江城,黄氏后人继传唱称为淮调,咸丰至光绪年间,黄氏后人编创《独坐书斋》、《七弦琴》等曲目传唱,并流传到固始、淮滨(均为河南省与安徽省阜南县毗邻县城) 一带和淮河沿岸船民传唱……。 ”①这证明,是在道光年之后便有了淮调。 再者, 安徽省亳州市自光绪年间就流行一种音乐曲牌体曲艺品种——亳州清音。 有关亳州清音的资料中载:“清音九腔十八套,套套头尾不能掉,瑶调、淮调、鲜花调、劈破玉子马头调……”②《劈破玉》在明末清初最为盛行,《鲜花调》《马头调》 在道光年间最为盛行。 而这一流传的传统曲牌口诀中, 把淮调和鲜花调、劈破玉、马头调等曲牌齐名并举,足以说明淮调是古代的一种曲牌无疑。 因此,据以上资料推论淮词或淮调兴起的具体时间应在清代中叶。
阜南县中岗镇一带是沿淮水运的重要码头,淮词顺水而流,在阜南县扎根生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阜南县被称为“淮词窝”[2],全县境内以中岗镇为中心,就有10 多个乡镇有淮词班社的活动,淮词艺人不下百人。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艺人的离世,阜南县淮词逐渐走向没落。 目前,在阜南县全境仅有中岗镇的卢洪刚、李孝辉等寥寥几位中年人还会演唱淮词。
阜南县淮词为民间坐唱曲艺,少则2-3 人,多则7-8 人即可演唱。 演唱曲目全部为短篇。 一般为二十二句,最长约为四、五十句,每个曲目称为“一支子”,演唱时多为一人独立完成一支曲子, 也有少量对唱曲目。 阜南县淮词唱腔的音乐结构属曲牌连缀体,即数支曲牌联套在一起演唱完成一支曲目。 因此,阜南县淮词总体上属牌子曲类曲艺品种。
阜南县淮词虽为民间曲艺的一种, 但和其他民间曲艺品种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没有职业艺人,即没有以此技艺卖唱为生的艺人,而是坚持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习艺会友、惠泽乡邻。 因阜南淮词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是洞箫的缘故,淮词艺人互称“老萧友”。 艺人可自拉自吹自唱,也可三五位“老萧友”趁休闲雅兴聚在一起, 唱对相和。 大家凭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教学相长、不分师徒辈分。 亦有应邀去大户人家“唱堂会”的,但“老萧友”们不收费,身份礼仪似“座上宾”,所以阜南县淮词又被称作“客厅上的玩意儿”。 在老百姓眼里能唱淮词都是“有身份儿的人”(即有知识、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很受人尊敬和羡慕。 这也是阜南县淮词得以在阜南县全境广泛传播和较为普及的原因之一。
阜南县淮词反映的主题, 绝大部分为女性相思哀怨之内容,而且词句优美感人。 如《七弦琴》、《猫儿扑蝶》《梦情郎》《盼郎归》《春归惊梦》《一轮明月》等,这些曲目刻画人物唯美唯肖,感情细腻,词句优美,赏心悦目,可咏可唱。 如曲目《西厢记》唱词:“猛抬头,月明如水近楼台,禅寺芳草庭槐。 行风弄竹金钗响,月影花移玉人来……。 ”③看起来这些文辞的来源好似出自文人才子或乐坊青楼。 又据阜南淮词老艺人所讲这些类似曲目可能是从歌楼妓院歌女处传出来的。 这部分曲目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感情需要,虽被士大夫阶层批评有伤风化, 但代表了被压迫在最底层妇女的呼声。 正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说,“借男女之真情,发明教之伪药”③,这类曲目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阜南县淮词在音乐结构上, 主要是采取一个个曲牌连缀, 或者说数个曲牌联套在一起完成一个曲目全部唱词的配曲。 阜南县淮词的音乐主调由“平腔头”(又称平调)——“四句腔”——插入“穿心调”(或者 “凤阳歌” 等曲牌小调)——“吟板”(又称过板)——“消板”(又称箫板)五个曲牌的乐曲组成。 现收集到的近30 个淮词曲目的音乐结构绝大部分如此。值得说明的两点是插入的“穿心调”或“凤阳歌”曲牌可以“翻番”,如“穿心调”四个乐句为一番,可以根据唱词翻一番至四番或五番, 甚至有的曲目如 《掩羞户》可以翻唱七番;另一点是有少量的曲目,在这五支曲牌的基础上增加有“垛板”。 此外,由于阜南县淮词大部分曲目的唱词都比较缠绵、凄婉、相思、悲苦,这就构成了淮词音乐的主要基调和风格比较舒缓、哀怨,节奏缓慢、悠长,哀叹的虚声、拖腔多而长,哀婉而凄美,可谓是一咏三叹。 下面以淮词曲目《大花船》开始部分乐句为例,供读者品味淮词的风味(其中第六小结为过门)。
阜南县淮词的词格以长短句穿插或上下句对仗为主,像宋词的长短句,又具备宋词的清奇、美艳、绚丽。 阜南县淮词部分曲目的唱词结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我国民歌、 小调 “数字重头”(“重” 为重复的“重”)的传统作歌程式。 众所周知,我国各地流传的民歌小调的唱词以“数字重头”排列组合一首歌的歌词结构程式非常普遍。 最为各地广泛流传的 “小五更”、“四季歌”、“孟姜女哭唱十二月”以及新编的“十送红军”、“绣金匾”等民歌小调都是这种以数字语言巧排唱词的传统结构程式。 据史料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就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等按时间、节气为序反复叠唱的乐府民歌。 在阜南县淮词曲目里,以这种语言形式结构唱词的曲目占相当数量。如曲目《一轮明月当空照》的唱词,便是从一唱到十,又从十唱到一, 真可谓把民歌以数字为序编写唱词的传统手法进行了极致的发挥。
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均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俗、传统审美观也随之改变,娱乐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大多数年轻人更喜欢快节奏、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从而导致了这种慢节奏、需要静下心细细品味的这一民间曲艺备受冷落,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阜南县淮词文化艺术下一步如何传承和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由于阜南县淮词的传唱人群在现阶段还未得到公众认可,淮词仅局限在小范围内传唱,社会影响力不够。 据了解他们的生活相对拮据,为了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使这一传统曲艺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承,相关部门应首先从经费上支持传承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淮词的市场化, 并提高传承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 从而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技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近代以来,非遗消解的速度远快于保护的速度[3]。淮词传承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力量, 而是需要政府、社会、集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重构淮词文化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立足于淮词所生长的土地,不断地吸收新时代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这就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对阜南县淮词曲目进行细致的采风、梳理与研究,并融合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时俱进,创作出适应新时代文化需求的新作品。要增加体验性文化,让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激起参与的欲望,推动淮词艺术文化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
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都应形成自己的特色[4]。 淮词的传承应依托公共文化教育系统, 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淮词走进阜南县中小学的课堂,作为一门艺术课程进行传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淮词的艺术魅力,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兴趣,愿意学习这门艺术;民间传统音乐数字化, 已经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大趋势,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声音、影像等多种资源数据库,通过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终端与受众互动,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渠道地进行传播,给淮词艺术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使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
特色发展是文化传承最现实、最有效的形态。 运用现代文化技术实现淮词艺术与科技、旅游的融合,将淮词元素体现在景观设计和艺术产品中,使淮词艺术走时尚化道路,使之成为最符合当地审美习惯的特色文化。 让阜南县淮词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走进百姓家门,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等。 充分挖掘其所特有的个性内涵,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从而增强它的传播和输出能力,当地政府亦可以此吸引游客,更好地实现淮词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近年来,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和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安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江淮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源远流长。 目前为止,安徽省级非遗项目五批共479 项。 安徽省淮词于2010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阜南县淮词于2016 年被列入阜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收集编印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安徽分卷中, 安徽的淮词已正式入典。 此外,阜南县、中岗镇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保护、研究和传播的举措。 相信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深入, 阜南县淮词亦能成为文化自信、文化强省的一张亮丽名片。
注释:
①文中所引“淮调”起源材料,出自《中国曲艺志·河南卷》曲种部分,第 111 页,中国 ISBN 中心 1995 年版。
②文中有关亳州清音的材料,出自《阜阳地区文化志》,第205页,阜阳市文化局1997 年编印。
③出自《明代民歌集》第294 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