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德善行典型人物是珍贵的,可遇不可求;典型人物又是可塑的,小善通过激励可以成长为大善。泰报集团通过挖掘培树典型,放大典型效应,既收获了正能量题材,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又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闻传播、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通过探索美德善行典型人物发现、报道方式,寻求新闻报道与美德善行典型相得益彰、共同成长的效果,提出通过正向宣传、总结提炼、培树升华,推动典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不断成长,好人不断涌现,相关思路、做法尽显媒体社会责任和担当。
关键词:主流媒体;培树典型;美德善行;典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81-03
一、引言
伟大时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伟大事业需要榜样力量的引领。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做好美德善行传承弘扬,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泰州报业传媒集团(简称“泰报集团”)强化美德善行传承弘扬,加强宣传策划,培树美德善行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放大典型效应,使美德善行深入人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州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二、强化舆论引导,放大典型效应
美德善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形成和谐信任的社会风尚,有助于把传统美德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闻传播规律显示,新闻价值的普适程度越高,受众关注度越高,关注面也越广。对于报道典型人物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影响受众,就必须充分发掘人物的精神品质,突显其价值的普适性[1]。泰报集团注重培树美德善行典型,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系列活动,放大提升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泰州“拼命三娘”、战“疫”先锋陈霞云的事迹感动众人。泰报集团记者采访获悉,陈霞云是海陵区城南街道锦绣社区一位居干,2018年,她因肺癌做过肺部切除手术,平常爬楼梯都会喘。尽管身体不好,但她在工作中很“顶真”,不愿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2020年上半年疫情来袭,她不接受组织上的照顾,依然冲上战“疫”一线,带着“不完整肺”连轴转66天,奔走在疫情防控岗位上。仅发放小区出入券这项事务,陈霞云就足足爬了2000多级楼梯。记者深入采访后,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先后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激发更多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坚守疫情防控一线。
不久,陳霞云获评“江苏最美防疫先锋”称号。2020年2月27日,泰州日报第二版以《再苦再累,也微笑面对——陈霞云获“江苏最美防疫先锋”称号》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在我们居住的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医生、不是专家,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却始终坚守一线,走访、排查,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2]这样的叙述就像朋友间拉家常,读者不知不觉就被带进社区疫情防控的氛围中。接着,文章从陈霞云“即使再苦再累 我也要微笑面对”“为隔离居民送菜 绳子两头连着爱”“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温暖照亮他人”等层面娓娓道来,条理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这位抗疫先锋的感人形象。
陈霞云的事迹经过地方媒体报道,引起国家、省级媒体关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当年,陈霞云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并赴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这位普通居干表示将把在抗疫中磨砺出来的精神带到社区发展建设和居民服务中来,和大家一起为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泰州平民英雄杨向明也是经地方媒体发现、发掘、宣传、推动,最终走向全国,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2013年5月,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为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泰报集团记者从社区获悉这一消息,迅速介入采访,第一时间进行重点报道,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对这一典型高度关注,精心策划,持续跟踪,充分发挥地方媒体引导舆情、弘扬主旋律的作用,注重挖掘杨向明工作、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多维度、立体式向读者展现了杨向明好教师、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这一平民英雄形象。
杨向明的事迹见报后,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他的治疗作出精心部署。杨向明牺牲后,泰州各界开展悼念活动,相关部门及时启动烈士评定工作,泰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向杨向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向杨向明学习”的主题系列活动。
杨向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辉人格,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教育报、江苏电视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江苏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杨向明被群众誉为“泰州最美教师”。省委宣传部追授杨向明“江苏好人”称号,并推荐为“中国好人”。省文明委号召全社会向英雄学习,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杨向明这位平民英雄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这得益于地方媒体充分发掘人物价值,联动借力国家、省级媒体,放大典型效应,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牵头引导、开展系列学习活动,达到宣传典型、传播美德、教育市民、广泛联动的效果。通过舆论引导推介,让烈士事迹为全国各地知晓,较好地弘扬了烈士精神,展示了泰州形象,弘扬了主旋律。
“爱心奶奶”周剑秋、“法官妈妈”陈燕萍等这些在全国有影响的道德模范和重大典型,也是泰报集团发现、策划、关注的典型,通过浓墨重彩宣传推介,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美德善行,让榜样的力量走出泰州,走向全国。
三、发掘培树典型,生发“蝴蝶效应”
一个人可以带动一群人,一个典型可以感动一座城。放大传播身边典型,让典型生发“蝴蝶效应”,产生轰动效果,是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弘扬美德善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注重美德善行典型报道策划,对典型注意持续跟进报道,通过系列报道形成声势,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带动更多人学好人、做好人,推动“好人现象”不断涌现。
很多典型在民间,在基层。民间典型的发掘和推广,需要媒体扎根基层,记者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平凡中寻找不寻常,找到闪光点,通过培树典型、故事化表达,较好地呈现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风貌。
泰报集团注重并善于从“民间草根”中发现美德善行典型,通过宣传报道,联动部门开展系列活动,培树典型,助力典型人物逐渐成长,带动更多人加入献爱心做好事的行列,达到典型人物逐渐成熟,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效果。全国道德模范“爱心奶奶”周剑秋是泰州晚报最早发现挖掘的“民间草根”爱心典型,其服务品牌的成长与泰州晚报相关报道的助力、推动关系密切,从中可以看出地方媒体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可以在美德善行典型人物培树方面有所作为。
周剑秋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老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从一封来信到成长为全国美德善行典型,泰州出现“爱心奶奶”现象,其中媒体发掘、部门联动、合理引导影响巨大。
事情要从2005年说起。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奇寒,有一天,泰州晚报收到一封饱含深情的来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衣着单薄,寒风中瑟瑟发抖,小手生了冻疮。突有想法,想亲手给她织件毛衣。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更多赋闲的老人加入,给更多的孩子送去冬日暖阳。”这封信出自周剑秋之手,她是兴业社区一个普通居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这封充满爱意和希冀的信引发《泰州晚报》的重视,晚报编委会经过策划,制定了“爱心奶奶”报道系列方案。首篇刊发周剑秋来信,引发爱心如潮。周剑秋为困境女童织毛衣、穿毛衣的温馨瞬间被记者用相机定格下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剑秋的事迹传开后,很多人加入爱心队伍中,拿起针线,捐出毛线,整理出家里的寒衣,送给贫困孩子。因为周剑秋的呼吁,泰州有了“爱心奶奶”活动,并持续多年,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爱心奶奶”志愿服务活动从为鳏寡孤独织毛衣到发起众多爱心公益活动,已成为泰州全市知名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群众赞誉度最高的志愿服务品牌,并逐步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服务品牌。与其他由政府机构组织的志愿服务品牌相比,“爱心奶奶”发自民间、成长于民间,其成长模式弥足珍贵。
此后,兴业社区成立“周剑秋爱心奶奶互助会”,以周剑秋个人捐赠的2.5万元作为先期资金,建立“周剑秋爱心资金”,为社区143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系列服务。泰州晚报通过策划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了周剑秋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也带动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中,越来越多市民自觉奉献、崇尚志愿,泰州“爱心奶奶”不断涌现,出现了独特的“爱心奶奶”现象,“爱心奶奶”们先后帮助过数千名贫困儿童及其他困难群体,“爱心奶奶”群体被中央、省市媒体集中报道,提升了泰州的美誉度。
以此为契机,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开设了“爱心奶奶”“美德善行榜”“道德模范风采”“身边好人”等公民道德建设宣传专栏,加大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
在姜堰区,年逾古稀的李开诚老人是众人称道的“诚信老爹”。多年来,为了偿还儿子去世后留下的98万元债务,他省吃俭用,把土地征用利息分红、独生子女费以及卖粮做小生意赚到的钱全部用来还债。李开诚事迹经过泰报集团挖掘报道,引发巨大反响。李开诚说,人活在世上,良心要交代得过去,儿子欠的债,他会尽一生还,尽一世还。一些债主看到报道,既感动又同情,纷纷表示减免债务;一些爱心人士主动伸出援手,捐资帮助老人还债。
对李开诚这一诚实守信典型,泰州晚报进行了持续跟踪。2014年2月,《姜堰七旬诚信老爹替儿还债》引发社会关注;2014年6月,《张甸李开诚当选“中国好人”》让人欢欣鼓舞;2016年2月15日,《“中国好人”李开诚设立“爱心基金”》报道让人感佩落泪;此后相继推出《姜堰“诚信老爹”的故事搬上淮剧舞台》《这位泰州老人的故事传遍全国,凭啥?》相继推出,系列报道逻辑清晰,助力泰州市民崇德向善,传播效果明显。
近年来,泰州报业传媒集团通过典型报道,营造人人学好人、做好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的社会氛围。泰州“好人现象”十分喜人,先后涌现出陈燕萍、刘绍安等重大先进典型,何健忠、许杏桃、郑美琴等一批全国行业标兵,汪东奇、曹晓祥、马如松等一大批百姓身边“草根”典型,典型个体和群像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传递着身边的感动,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四、开设特色栏目,营造崇德向善氛围
开展美德善行系列活动是泰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策应这一主题活动,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开设“最美泰州人”“美德善行”“身边好人”等栏目,强化典型引领,用生动的笔触、鲜明的特色报道各行各业身边好人,褒揚先进,讴歌好人,用美德善行典型事迹引领崇德向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81岁老党员、兴化退休医生樊才林在职时治病救人,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村里留守儿童的爱心互助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独具魅力的“夕阳红”。樊才林是一位公益达人,他用80%房屋、80%退休工资、80%的精力,创建“关情书苑”、设立“爱心互助会”、建成“樊才林红十字志愿者工作室”等,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关爱下一代事业。近年来,泰州晚报、泰州新闻网始终关注这一典型,予以报道推进。在媒体推动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下,樊才林精神影响带动着广大市民,其美德善行成绩单也在不断延伸加长。
樊才林注册成立兴化市首家“爱心互助会”,帮扶特困学生200多人次,投入20多万元建成家庭校外辅导站;成立关情博爱奖学金……在他的帮助下,不少问题少年拨正了人生航线,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少年。他先后获“2016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江苏慈善奖”等荣誉。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在为促进乡村治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挥光和热。今年建党100周年,他个人出资办红色歌曲晚会,宣传党的历史;自办红色图片展,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校园。泰报集团以“美德善行”栏目为阵地,持续推出樊才林等典型人物报道,带动了乡风文明,泰州涌现出杨宛根、马如松等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先进典型。
泰州日报“最美泰州人”栏目注重关注报道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如“最美职工”“最美农民”“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志愿者”等,通过挖掘放大人物亮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人物风采,潜移默化地引导市民向先进看齐。泰州晚报“美德善行”栏目,注重报道市民身边的好人故事。如姜堰退休教师马如松20年如一日义务辅导千名学生这一报道,就是泰报集团“微泰州”公众号记者在基层寻找到的典型。相关报道图文并茂,在“微泰州”和泰州晚报浓墨重彩推出,引发新华社、央广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关注。马如松后来获评“中国好人”“江苏省城乡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泰州市离退休干部校外辅导之星”“姜堰区十佳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好人榜、江苏好人榜中的泰州元素也是泰报集团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上榜好人成为报道对象;另一方面,泰报集团挖掘、培树的典型,通过宣传放大,有的成长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高港区永安洲镇保护长江母亲河“健康江来”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陈伟就是泰州晚报挖掘、培树的典型。陈伟出身渔民家庭,从2018年开始向长江放流河豚鱼苗,是泰州市以个人名义出资增殖放流濒危品种的第一人。2018年5月5日,泰州晚报在“记录新时代 永葆向心力——让新闻散发泥土气息”栏目推出《高港渔家后裔长江投放7万尾鱼苗》,报道陈伟事迹,引发国家媒体、省级媒体关注,这篇报道获评2018年度江苏报纸优秀作品二等奖。2019年7月,陈伟入选“中国好人榜”。如今,他每年坚持增殖放流,并成长为守护长江生态资源的志愿者。
2019年11月,泰州日报、泰州晚报以及“泰州发布”推出“美德善行一条街人物推介”专栏,介绍市民身边好人,相继报道20多位美德善行人物,让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启发,向上向善。
2021年,泰州日报与泰州市慈善总会联动,开辟“慈心善行 大爱泰州”专栏,推出系列慈心善行人物报道,展现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典型人物风采,相关报道得到社会各方肯定。
五、结语
美德善行典型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挖掘典型事迹,放大典型效应,让典型从“后台”走向“前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媒体美德善行典型报道为例,从强化舆论引导、注重民间挖掘、营造崇德向善氛围三个维度,提出培树典型,放大美德善行传承弘扬效果的观点。以理论联系实际,展現了泰报集团在宣传、培树典型,强化美德善行典型传播效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相关思路及做法可资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培.地市报如何放大典型人物影响力——以泰州晚报“最美教师”系列报道为例[J].中国记者,2014(01):88-89.
[2] 李益君.再苦再累,也微笑面对——陈霞云获“江苏最美防疫先锋”称号[N].泰州日报,2020-02-27(02).
作者简介:唐春杰(1975—),男,江苏兴化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