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传播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传递新闻的一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新闻传播同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出发,深入分析其特征,提出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包括正确传播价值观、正面导向作用、建立积极思想观念、坚韧情感纽带、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五个方面。同时,深刻剖析其作用及影响,指出目前发现的问题并给出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
关键詞: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思政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60-03
一、引言
思想是环境、制度、生活条件下人的思维、意识的反应[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人思想的影响下,用一定的观点、道德对其他群众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具有符合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要求的品质道德的教育工作。校园中的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育人作用,对学生、学校、社会有极大的好处且具有重要意义。从当下来看,应扩大二者结合带来的影响,发现现象中的问题并解决,以提升校园新闻传播质量,切实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二、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
(一)校园媒体传播模式
在各大高校,使用校园媒介发布消息、传播信息,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传播模式。纸媒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运营形式较为简单,最开始的主要传播模式是借助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向校内同学发布信息,或是以班级为单位,层层传递通知。随着互联网使用频率的逐渐提高,高校校园媒体逐渐转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园内外的信息传递和互动交流,网络交流使得校园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和便捷性。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校园广播、校园报刊、微博、微信、短视频媒介(抖音、视频号)等,涉及文字传播、音频传播以及视频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2]。校园媒体能够同时实现单向信息发布以及发布者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提供了助力,传播媒介的改变使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和力度都得到了提高,校园媒体逐渐成了高校内部发布公告以及有效信息获取学生建议的重要媒介。多数高校媒体不仅以校为单位设立了传播账户,而且校内各部门、院系等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发布账户,不同账户的具体职能分配也清晰明了,受众只需知道自己想要查找什么信息,就可到相应的账户查询。不仅如此,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各传播账户会进行转发和推送,多账户发布,多平台配合,能在第一时间把信息推送给受众。
(二)高校校园媒体特征
当前,高校校园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首先,高校校园媒体虽然是“校园”媒体但是其信息传播范围却不局限于校园内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高校媒体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能提高学校知名度以及民众对其的好感,还可通过一些信息推送,给不了解该校的人一个了解窗口[3]。其次,高校校园媒体具有传播时效性强的特点,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性,新闻的发布时间要尽可能贴近事件发生的时间,校园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校内事宜,学生获取新闻和通知的速度快,能够快速作出应对。最后,高校校园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不同院系之间的信息都能够在平台上检索到,校内通知网站和平台每日都会更新信息。不仅如此,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关注了其中一个内容,互联网平台就会及时推送相关内容,形成校内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和通告。
三、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意义
在当前研究中,可以看到许多学者对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应用校园媒体能够帮助思政教育的开展。通过新闻传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着眼于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改进思政教育模式,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使用,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应用网络媒体加大校园媒体宣传力度,并将其与思政工作相融合,这是一个显著趋势。传统思政工作以课堂教育为主,以院系为单位,通过教师的教导、辅导员的沟通等形式开展,很少依托其他平台[4]。反观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高校常利用“互联网+”融合传统教育的模式,形成思政云平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了解校园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两者的关系
总的来说,校园媒体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塑造人格完善、思想向上、有明确政治信仰的青年学生是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多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陶冶相结合、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思政课程的比重,提高思政课程对学生品格塑造的影响。借助高校校园媒体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扩大影响范围、加大影响力度。在通过校园媒体获取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关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简单有效的学习模式。
四、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
(一)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传播
高校需对校园媒体传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和规范,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了解相关内容,引发其反省和思考,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校园媒体对发布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转发内容和评论时也要综合考虑,不发布有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树立新闻传播规范,把握事实,不以个人意志为评判标准,不发布不当言论。校园媒体形象应是正面积极的[5],只有信息发布者将正确的观念融入信息中,学生才能够受到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行为、文化、观念的正面导向
高校可通过校园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正面的行为、文化、观念的导向。校园媒体平台是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目前在生活中,学生除了接受校园媒体发布的信息,也身处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许多社会热点话题会第一时间受到学生群体的关注,当社会热点话题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争论时,校园媒体可针对争议内容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思辨能力,让其不人云亦云,不以叛逆反对为荣。校园媒体的受众是形形色色的青年学生,而青年学生已经有了较独立的人格,因此,把握青年学生的思维特征,了解青年学生的需求,推送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是做好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是在长久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范围是学校,校园生活对其影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生存环境、家庭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精神状态不佳和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许多高校在发现此类问题后,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扶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健康困境,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的心态。在高校媒体平台中,以心理疏导和促进心灵健康为主题的内容时常出现,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这对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和精神风貌具有积极意义,只有牢牢把握心理健康线,才能帮助学生成功成材。
(四)情感、思想凝聚的坚韧纽带
在当今社会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需要。尤其是青年学生,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诉求。学生的这种表达自己的诉求应被正视和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是敏锐的,将学生的诉求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是校园媒体的一项职能,校园媒体常给提供学生情感抒发以及思想表达的平台。在这一媒介平台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会建立起一条坚韧的纽带,学生能通过对自身观点的表达,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并提高对学校的认同感。
(五)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学生的政治素养不是说说而已,大部分高校学生是共青团员,还有一部分是光荣的党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学生要牢牢把握政治底线,提高自身政治素养。通过校园平台学党史、学团课,是学生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6]。政治素养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重要思想品质,以校园为单位开展政治素养提升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思想,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以及发展各个阶段的优秀思想和精神,对青年学生大有裨益。通过校园媒体进行思想的传播和精神的传承,是一条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五、高校校园媒体新闻传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媒体新闻传播范围小
与公众新闻相比,校园新闻有很大的不同,在受众和作用范围上尤其不一样。校园新闻具有公众新闻的特点,还兼顾育人的功效,且校园新闻仅限于在学校内传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因为覆盖范围小,传播者存在得过且过心理,并不重视校园新闻传播,导致原本就不大的传播范围一缩再缩,最终造成今天的局面。校园新闻通常由学校宣传部门、网络部门等管理,或者直接由学生管理,并没有按照专业流程统一规定和运行,这大大影响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并且基本上达不到新闻所要求的传播效率和效果,此外,还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传播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二)其他主流网络传播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对新闻传播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现下年轻人更习惯用刷抖音、刷微博等方式获得校园新闻,这样一来,新闻传播的单向性被打破,这种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的能随时分享和发言的新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这种条件下,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并且因其成本低而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大获成功。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上虚拟互动让学生与高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相关政策、通知能在短时间内通知到位,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新闻的缺点,也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三)学生认可度低,传播效果差
一般来说,关注校园新闻的大多是学校的教师,其次是学生。而学生中通常是学生干部更有关注此类消息的兴趣,普通学生则更愿意使用其他方式了解。这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的不认可、接受程度低,导致新闻浏览人数过少,少数学生看的基本上都是与自己相关的新闻内容,形成死循环,新闻传播效果差。从实用性的角度看,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而进行相关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目前只是了解环境变动的主体较多,达到最终目的者较少。从娱乐性上看,校园新闻传播只有少数达到了此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四)表现技术、形式不佳
大多数校园新闻传播主要体现在广播、新闻网站中,这些传播方式都存在着技术、形式不佳的问题。在广播中,广播内容的选取非常重要,它能体现出学校的文化,也能体现其规章制度。一些高校的广播体系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导致内容不能展现学校水平,是当下较为突出的问题。高校新闻网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学生管理和学校发展等重要消息会在其中展示。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站只能分享,而没有互动交流功能,身处信息时代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新闻传播。此外,新闻网站的设计问题,如页面的排版不合理、颜色不协调等,也成了校园新闻传播的潜在问题。
六、未来展望
(一)增强社会联系,提高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生活中唯一不缺的就是信息,各种有用、无用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被各种信息、新聞吸引,这对新闻传播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机会,这让新闻传播变得更加简单,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抓住机会,不发挥出新闻传播的优势,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要提高校园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应从社会角度入手,增强社会联系。例如,与当地社会媒体如杂志社、电视台、报社等合作,挖掘校园新闻,以校庆、运动会、毕业典礼等为切入点,与社会媒体保持长期活跃的联系,从而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
(二)与其他媒体平台互通功能
作为学校新闻消息、通知的集中地,国家形式政策、校内法规、实时事件都可通过新闻媒体展现出来。传统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传播的需求,在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考虑传播力强、覆盖面大的媒体作为媒介,应与其他受年轻人喜爱且使用较为频繁的社交软件进行跨界合作,以提升传播效率。可建立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参与热门话题,发起打卡活动,进行实时交流和沟通。同时,要提高新闻传播精度,要懂得了解受众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覆盖受众需要,及时推送科普、互动文章或失物招领等紧急信息,从根源上扩大影响力。
(三)新闻传播生活化,内容多样化
虽然近年来新闻传播发展迅速,已经从原来的基础报道转变为现在多方面的信息传递,但纵观学校新闻报道,总体还是围绕学校活动、领导会议、通知记事三个方面进行的。要想改变现在的局面,打造效率更高的新闻传播,高校应明白这样缺乏亮点、毫无新意的传播方式已不再能吸引读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毫无作用。高校要发挥好校园新闻传播的育人功能,写出受学生关注的好新闻,贴紧生活内容,让新闻传播生活化是最佳选择。因此,要着重在新闻内容、叙事手法方面下功夫。可以选取每个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霸,走进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的故事,以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同时,在叙事手法中可沿用网络热词,以拉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四)建立新闻传播专业队伍
校园新闻的来源主要是大学生,要想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就要围绕学生做文章。可以打造一支致力于校园新闻建设的队伍,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定期定时报道一些学校内的好人好事,积极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并逐步渗透到各学院、组织中。同时,要对此队伍不断打磨,投入适当的资金以提高人员积极性,要对队伍中非专业人员及老师展开集中培训,前期可先在理论层面上下功夫,后期可组织其到学校合作的报社等地实习,以求专业人员的指导。总之,要凝聚全校力量,调动所有可使用的专业人员,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七、结语
如今,在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的情况下,高校要认清校园新闻传播形式,充分认识高校新闻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挥新闻传播的育人功效,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正面引导学生的行为及文化观念,密切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同时,发现问题后要解决问题,应增强校园新闻传播与社会的联系,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将新闻内容生活化,打造专业队伍,以保障报道质量,让当前的高校新闻传播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王琪.高校自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探析[J].新闻知识,2014(6):90-91.
[2] 刘阳.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的传播策略——以“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知识,2017(11):50-53.
[3] 井忠勇,李静.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究——以信阳师范学院官方微信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8,26(9):19-22.
[4] 张丽萍,李石君,李庆波.论自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7(3):107-108.
[5] 毛艳.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几所高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6] 中共西北工業大学委员会.构建“管、导、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7):4-6.
作者简介:袭祥娣(1985—),女,山东新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