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受众独立思考危机研究

2021-10-12 07:06褚召忍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娱乐化网络传播独立思考

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深度影响了公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人们通过手机屏幕,足不出户便可知晓纷纭世事,受众逐渐被媒介挤出现实之外,渐渐失去了欣赏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耐心。个人思考渐渐与现实世界脱节,因为受众眼中的世界与脑中的世界是同一景象,而这些景象无一例外都源于媒介。

关键词:独立思考;网络传播;娱乐化;受众;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45-03

随着时代的加速发展,网络化传播也以其燎原之势迅速普及,网络化使固定的时间变得更灵活,有限的传播变得更自由。与此同时,人们正开始变得习惯于这种形式,甚至对网络传播产生依赖。机遇与风险是并行的,网络博主也趁此时机不断丰富作品内容,增加作品浏览量,受众习惯性的浏览这是作品甚至产生依赖,导致个人思考相应减少,长期来看,这很可能滋生网络传播左右人们思想的恶果。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民族、团体、个人在机遇面前势必会表现得庸俗,这不仅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还会造成后世后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扭曲。

曾经,“电视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其不仅决策我们对世界事物的认知,还决策我们怎样认知世界”[1],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则出色地胜任了“元媒介”这一角色,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天下动态,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更方便的了。

一、网络传播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衰减

(一)独立思考能力减弱的危害

“人们感觉到痛苦的是,笑声代替不了思考,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高兴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1],这也许是一句预言、警示,也许是一句猜想,无论它是什么,它所讲述的内容都在这个时代得到验证。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过“感觉平衡”的概念,而新的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从各个方面都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它以信息量大、丰富、生动的内容将印刷媒介挤出门外,同时又以其信息的高频率传递使得受众大脑无力招架。随着人们网络传播的发展,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似乎在渐进地缩小,人们没有直面周围的事物,而是不断地自我独白。“他们完全把自己包裹在说话方式、象形形态、抽象符号中,如果他们不依靠媒介就无法看到或认知任何事物。”[1]目前,手机、网络极大改变了人们对社会新鲜事物的认知,而这句话也直接道出当前网络传播的弊端。

随着网络媒介逐渐占领传播的统治地位,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抽象思维能力,成为社交媒体的忠实“俘虏”,难以从印刷文字中理解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和语义分析。“人们看到的都是动态画面和事物景象,昙花一现而璀璨夺目。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它放弃了思维,来投合人们对视野冲击的需求,来适应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1]网络传播带来的便利性,使人类习惯性地用网络媒介查阅、了解各种所需求的信息,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减弱。由于电子媒介不需要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所以备受人们喜爱。

(二)网络传播间接摧毁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拉近了公众间的距离,使人们更有组织、集体行动力,大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让网络传播夺走人们思考的能力。思考产生文明,而文明被移除后剩下的只有野蛮,这种结果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但种种迹象已经浮出水面,“人肉搜索”以及网上时不时号召的“抵制外国货”等活动,虽然他们团结、有高效的行动力,但他们的行为是不理智的,是未经思考的从众行为,从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上来讲,这是一种隐患。

如今的网络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发表意见,但公众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们所能做的只有谨慎思考,而不应让娱乐支配思想,让媒介支配行动,每一名受众都是独立个体,有着各不相同的思想。公众在享受数字时代带来便捷的同时,不能忘记思考和发现真理的本能,也许思考就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唯一的不同。

二、网络传播与自我价值认知

(一)自我认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互联网发达的“人人时代”,无论你身在何方,不论是通过照片、电子邮件还是社交网络,都极大地增加了自身的社会可见度。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媒体不再单一化,微博、微信、抖音风靡全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任意信息,制造社会热点。正因为有了这些自媒体,才会有诸如李子柒、麦小登以及房琪等一大批通过网络转载和传阅被社会大众熟知的网红,活跃在网络上,成为媒体和人们日常闲聊的话题。

当个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和尊重需要都实现之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但面对周遭的各种压力,成功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网络则是一个很好的虚拟平台,并且网络游戏和论坛等媒介可以拉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可能人们最初只是由于情感需要而去体验,但当虚拟成为现实,现实又包含虚拟时,这些人被周围的欢呼和呐喊所麻醉、迷失,误以为可以通过此途径实现自我价值,梦想着自己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能引起无數粉丝的竞相模仿。这种梦想是建立在无数泡沫之上的,违背了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这种梦想迟早会破碎,此时人们所享受的不过是他人的追捧而非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二)网络传播影响自我认知的观念

在信息量过盛的传播环境下,自媒体信息量泛滥,一些主流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纷纷采用自媒体的方式追逐热点,打开网络满眼尽是娱乐,主流媒体的盲目跟风使得自身公信力下降。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人人时代”,自媒体成为议程设置、制造舆论的策划者,而一些主流媒体则渐渐沦落为放大这种议程设置的工具,这是一个个人娱乐化、娱乐社会化的复杂过程。信息内容平民化,是为了让受众不受文化地域限制地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情,平民化并不意味着要将信息俗化。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会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选择地从媒介中获取知识,但如果价值观被媒介所左右,则会提高人们的共知程度。因此,主流媒体要先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做出更有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的高端节目,大胆探索创新,成为让受众从“大众”迈向“精英”的工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求得受众和自身的发展。受众本身更要对周遭信息进行筛选,不能盲目跟风,要在认真审视现实社会后,再对所接触的媒体热点作出反应或接受,在复杂的传播下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才能更好、更清晰地看清这个世界。

三、网络传播与受众独立思维控制

(一)受众独立思维控制的作用

“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这些信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人们的社会观、现实观。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形成了当今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网络媒介在‘主流’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在社会范围内‘培养’人们关于社会信息的共同认知。”[2]传播媒介对于人们现实观的感染是“培养”的一种过程,即通过标志性的选择、记录、传播,渐进性地产生共鸣。“经常观看电视的人对现实社会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上所呈现的画面,处在媒介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念,特别是难以亲自体验到现实存在的事物,更多的是选择媒介构建的画面。”[3]在如今的网络社会,媒介就像一座熔炉,把受众对事物的偏见以及固有的态度看作是不同的观念,通过在熔炉里面添加人们普遍接受的信息加以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一致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随着电子邮件取代了贴邮票的信封,数码照片代替了厚厚的相册,住上单元楼之后邻里之间更是交谈甚少,便出现了“虚拟社区”。这种改变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全球的信息咨询,渐渐地人们便很少出门,很少留意身边的变化。就这样把自己困在“虚拟环境”中,由此媒体代替人们观察,网络代替人们思考,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大量信息的席卷而来,让人们难以分清真假,在一条信息映入眼帘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毫无联系和破碎性,使得人们无法对自己的思考加以控制,或因此失去了思考能力。“新闻的作用在于让受众了解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在假象背后的事实,建立其彼此的关系,刻画出人们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景象。”[3]在这里新闻泛指社会流通的所有信息,受众都渐渐忽视了其真相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从“事实”向“热点”过渡的过程,而这种“热点”之间是不存在任何联系的。“培养分析”本是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而起的作用,它所带来的“前期控制”与“后期失控”正潜移默化地制造一些社会问题。

(二)网络传播影响受众思想自我控制的过程

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从小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成长,长久地受网络传播影响,导致一些人沉醉于网络世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当面对某些事情时,缺乏自我把控做出过激的行为,因此产生了青少年犯罪、谣言、网瘾等事件。如果现在不加以遏制,以后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改善社会风气,呼吁贴近自然、贴近事实的行为。在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导演描述了楚门成长的过程,而某一天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奇怪的事情,让楚门开始怀疑一切,怀疑自己的人生是否是真的人生。之后,他开始了自己逃离桃源岛的计划,并且在历经了导演哈里斯设置的重重障碍后,找到了那个正常的、没有摄像机的世界。楚门最后离开了桃源岛,投入了真实的生活中。人们迟早要面对现实,当下要学会的是控制而不是被控制。而“培养分析”不应被技术、娱乐信息所控制,应当是促进社会“共识”的机器,人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受网络传播影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网络传播与受众的独立选择

(一)独立选择与网络受众独立选择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因素由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组成。受众在选择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与传播效果紧密相连的媒介。”[4]由此可知,大部分大众传播理论是基于受众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建立起来的。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站,人们在面对社会上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时,不可能对每一个信息都进行处理和作出反应,人们会根据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观点、立场),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并且让人好奇的信息,对其加以理解并记忆。互联网作为填平“知识沟”的工具受到人们的喜爱,只有在互联网上人们才真正称得上是“地球村”,“地球村”一词是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于1964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的。麦克卢汉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他所预言的“地球村”在当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媒介利用大数据算法,对人们所浏览的内容进行抓取,然后精准推送同类别的内容,人们无法对被包装得绚丽夺目的信息直接作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分辨是否对其感兴趣,只有当人们看到一半时才大呼不是自己喜欢的内容。网络传媒信息数量巨大,且内容趋向分散,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在信息碎片化的海洋中,人们很难做出对信息的选择。

(二)网络传播深度影响受众的思维习惯

网络注定是迎合大众的产物,如果人们被脑海中的世界所迷惑,那么人们与“精英”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如今的互联网看似把人们都分成了一个个独立个体,邻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而在互联网上我们能轻易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互不相识但却相见恨晚,这种隐藏的社会关系会随着电缆延伸至全世界。但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是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只凭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没有考虑彼此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地位,在这样一个团体中,别人的偏见会给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帶来困难。网络碎片式的信息会割裂我们的情感,如上一分钟是飞机坠毁的新闻报道,下一分钟可能就是娱乐八卦。密集的信息让受众很难再感同身受,不断切换的信息也容易使情感变得破碎而缺乏稳定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减少。

新媒体时代,信息纷繁复杂,面临各种诱惑,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保持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在朋友圈肆意传播,这一谣言究竟因何而来,已经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追根溯源。但在官方的文件里,板蓝根也多次出现,这些文件毫无疑问成了谣言的助推剂,为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疫情这一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无知的民众更是跟风抢购,智力堪忧不输“非典”期间,这种疯抢不亚于一次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艺术表演。再如煽动性别对立的微信公众号“咪蒙”,以其物化女性的言论制造性别矛盾,影响青年三观。由此可见,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我们需要独立思考才能避免随波逐流。

网络正一步步肢解受众的情感和注意力,削弱大家的选择能力,让人们觉得失去它们,生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而网络则能随时随地调动自身的情感和注意力,这与批判学派中的“异化”很相似。虽然网络传播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负面效果,但毕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人们要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克服事物的种种负面效果,要在大的传播环境中认清自己。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所接触的事物和信息有限,但人们还是在生活和工作之余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如今,网络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无限的信息唾手可得,人们能够获得和学习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只要不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受众会和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体制一起发展、成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传播环境。

五、结语

当前处于从印刷媒介向网络媒介过渡的时代,这种过渡会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多种便捷,也会给社会或个人带来多种问题,这种过渡也使得人们从群体转变为个人,这是一次变革。新旧交替总会引起动荡、不安定的情景,这种情景正是当前大众传播的大环境所导致的。这次变革似乎来得太早,可能技术超越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些许的不适应,但这种变革的确在发生。在社会体制竞相完善的情况下,受众本身也应该完善、武装自己,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公众应该争取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知周遭的事物和自己。技艺与文明本不应该冲突,社会和传播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滋曼.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138,11,8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8.

[3]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3.

[4]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39.

作者简介:褚召忍(1989—),男,山东菏泽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娱乐化网络传播独立思考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谈独立思考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思我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