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高校校报的受众群体减少,影响力持续下降。为提升校报的可读性,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校报必须发挥自身特性,在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做正面舆论的引导者、党委意识的传承者、校园历史的记录者,体现出校报的权威性、史料性、贴近性,从而在逆境中走出一条路。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媒体;应对与发展;湖南高校校报
中图分类号:G2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0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校报转型融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k004;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校报革新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内高校校报为研究对象”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8C1663
新媒体时代,原本是高校舆论阵地中流砥柱的校报由于发行周期长、内容版面有限、输出渠道单一等弊病,对师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原来的受众领域被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新、互动性更强的“两微一抖”等占据了多半。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矩阵,高校校报是否只能陷入休刊的困境?通过深入思考可以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在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院校,校报不仅仅是传播新闻信息的渠道,它的影响力,依然可以通过报纸自身的特性推陈出新,在逆境中走出一条路。本文重点分析湖南省内多家高校校报近年的改革与探索,提出高校校报应对新媒体挑战,促进自身发展的一些可行方法。
一、注重政治引领,发挥弘扬主旋律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等院校是各种新兴思潮汇集碰撞之处,主流人群为年轻群体,他们热情积极,成长成才的愿望迫切,需要有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构建起健康向上的思想体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所属媒体需要承担的意识形态引导任务相对社会媒体来说更加重,它的政治属性要远远大于商品属性。这其中,校报因其严谨的办报流程和强大的采编队伍,在高度关注思想引领工作、弘扬主旋律、成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主阵地上有着先天优势[1]。首先,校报拥有一套经长期考验过的行之有效的审编制度,比如湖南省内的高校校报审稿多采用“四审制”,即编辑、宣传部部长、管宣传的专职副书记、党委书记四轮审核,从而使校报具有非常权威的发声效应。其次,校报的采编队伍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打磨出了较为突出的业务能力、较广阔的新闻视野、较实用的育人经验,这为校报能够在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共同构建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立交桥”打下基础。
校报的这一特性为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要积极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及时报道校内各类重大新闻,不打折扣地将党的教育方针传达至每一位师生及员工,坚决摒弃猎奇、哗众取宠的报道思路,将报道宣传重心聚焦在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校园正面新闻的报道、优秀典型人物的宣传上。在实际工作中,湖南省内的所有高校校报均忠实地践行了这一原则。以吉首大学报2021年5月出版的第806期校报为例,在头版要闻版刊發的七篇文章中,头条为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崇德”专题研讨会,其他的五条新闻介绍了学校内部的重大要闻,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动态、上级调研等,头版还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节约粮食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既涵盖了当时人们自发缅怀刚刚逝世的袁隆平院士的社会热点,又切合高校学生生活实际。第二版科教版的九条新闻和短讯平台栏目报道了各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动态。第三版为党史学习教育专版,刊登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文章、心得体会。再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2021年4月的第444期,头版要闻版的四篇新闻,有两篇是最新的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动态报道,另外两篇新闻一篇是党建新闻、一篇是教代会新闻,同样有一篇评论文章《在“学史增信”中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介绍了学校师生到板仓杨开慧纪念馆开展体验性学习的过程,并联系学校实际发出号召。第二版综合版报道校园科教管理动态,第三版同样是党史学习教育专版,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现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情况,凸显了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校中心工作中的重要性。版面内容的安排取舍体现了校报编辑人员的办报理念,要让师生及员工一看报即可准确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了解学校发展动态,明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同时利用编者按、记者评论充分发掘新闻蕴含的重要政策信息,指导师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让校报发挥舆论指南针的作用。
二、注重史料收集,发挥校史馆作用
2021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刊登文章《一张老报纸,见证南下干部的苦难辉煌》,讲的是今年88岁的离休干部路福贵保存着一张出版于1949年5月21日的冀东日报,上边记录着他的名字和他参与的冀东南下干部总队队员名单。在淘宝上搜索,也有诸多在特殊时期刊载重要新闻的报纸,购者如云。这说明,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纸质报纸,其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绝非网络虚拟平台所能比拟的。在我国高校办学历史中,当一所高校建立后,校报便成为它最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是当时一段时间内展现校园新闻动态、文娱热点、师生关注点的最佳材料;观看校报,可对此时期本校的发展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可以说校报起到了微型校史馆的作用。以娄底职院报为例,观察其发展历程,2003年创刊之时正值学校草创,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从黑白变成全彩,主教学楼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类荣誉的获得,组建职教集团,成立校友总会,这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如实记录在案,为快速了解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校报在创办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自身史料馆这一作用,将每一次报纸的编辑过程作为记录学校历史、承载办学亮点的大好时机,一是做好学校本时间段内各大重要实事的记录,辅以清晰的新闻图片,将事件完整呈现;二是注重记录当前一段时间学校的重要意识形态方向,例如湖南农业大学报2021年七一前夕出版的党建专刊,四个版面全部报道学校党建方面的重要新闻与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既宣传了学校的正面形象,又如实记录了该校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的良好氛围;三是记录优秀的师生典型,用人物传记为学校的历史长河增添点点星光,既为当下的学生树立榜样,又为高校的厚重历史增添人文色彩。
校报自身的篇幅有限,在校报承担微型校史馆这一责任的实践过程中,要培养校报编辑办精品报的责任感。学校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既要善于在同质的事件中发掘出最具有时代价值的新闻,做到沙里淘金,又要擅于从看似平凡的新闻中提炼可以体现学校发展本质的内涵性要素,做到以小见大,这十分考验校报编辑们的眼力和新闻敏感力。
三、注重主动接近,发挥自家人作用
高校校报的主要受众群体是本校师生,要有意识地主动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在内容和输出渠道上克服纸媒的传统弊病,让师生对校报产生“自家人”的感觉,有利于扩大校报的影响力并得到持续发展。
新媒体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阅读方便快捷,因此校报首先要保证读者阅读校报的便捷性,尽可能打破他们获取校报的壁垒,通畅校报的流通渠道,距离越近越好。湖南交通职院在每期校报发行时,都由学生记者站的发行部组织学生发行人员在出报当天直接将校报送到每个行政办公室、实训场所、学生寝室等地方,在校内显著地方安装阅报栏,在校园网上开辟电子报板块,实现读者举手就能拿报,随地可以读报。其次,要在内容上充分体现师生最为关注的信息,剔除假大空,减少无谓的会议性报道。“校报应当关注与师生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减少对学校领导参加公务活动的宣传报道。广大师生也总是期望新闻报道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作出深刻而权威的回答和指导”[2]。2014年5月29日,教育部就规定“校内新闻媒体要多宣传办学成果、发展成就、优秀师生典型事迹,减少对学校领导参加公务活动的宣传报道”。根据对湖南省内各高校校报的详细阅读,可以看到各个高校校报都坚持了在办报实践中重点关注学校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专业竞赛成绩,尤其是发掘这些成绩背后的故事,总结经验。深入发掘优秀的人物典型,如师德师风标兵、技能标兵、国赛省赛优秀选手;对一些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开展追踪报道,很多深度报道内容翔实、记叙生动、阐释精准,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
为了让校报内容能够真正贴近师生的需求,使师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关注热点,高校校报编辑部必须注重组建一支由精干的教师通讯员和学生记者组成的人才队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的教师通讯员主要负责提供该处室院部教务、科研等方面的成果,推荐优秀典型,学生记者则主攻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热点,立足学生视角,关注学生所需。校报编辑部在每年新生入学之时及时选拔优秀学子补充学生记者队伍,每学期安排宣传部老师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邀请校外专家授课,组织人员到校外媒体见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支师生队伍在提升报纸内容的可看性和针对性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校报编辑部的得力助手。
四、结语
新媒体的迅猛来袭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纸媒的生存空间,但校报依然可以在校园媒体矩阵中凭借自身的舆论指南针、微型校史馆、新闻身边人的作用谋得一席之地,湖南高校校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在新时期继续形成校报自身的话语体系,让校报更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參考文献:
[1] 陈伟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2(13):77-78.
[2] 李艳丽.高校校报如何打造内容优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4):38,42.
作者简介:刘艳(1980—),女,湖南邵东人,硕士,编辑,讲师,研究方向:融媒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