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小說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新”是针对传统小说而言的,体现在人物形象的非典型性、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和阅读接收的非共情性。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新小说,可以看到外视角叙事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构筑新小说的艺术特点,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剪影,碎片化记录构筑非线性情节,除去作者主观性观点和情感的渗透,让写作趋于零度,从而使阅读接收呈现非共情性。
关键词:新小说;外视角;叙事;《橡皮》
一、新小说的特点
新小说派又称“反传统小说派”,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在法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
1.白描的人物剪影
在传统的巴尔扎克式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典型性。作者会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包括外貌形象、社会形象(姓名、职业、家庭状况等)、道德形象和心理形象。
在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并非栩栩如生,而是模糊的轮廓,宛如剪影。
2.非线性的情节
在传统小说中,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构成。情节跌宕有致、引人入胜、丰满完整。
在新小说中,情节的发展并不遵从线性发展的规律,而是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
3.非共情的阅读
传统小说的叙事,或美丽动人、或催人泪下、或惊悚不安、或悲天悯地。作者透过故事来呈现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和人性,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和道德观点等。传统小说的阅读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即共情性阅读。
新小说则像一台摄像机,客观地记录并呈现社会现实,并不表达情感和思想,是一种“新现实主义”。读者常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某种情感共鸣,而是客观的观察或思考。
二、外视角叙事
小说的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或感知故事的角度,大致分为: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1.外在表象的描写
零视角叙事,即叙述者是“上帝视角”,即无处不在,无所不知。
内视角叙事,即叙述者进入作品中某一确定人物的视野去感知外部世界,表露内在的思想情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外视角叙事,即叙述者的感知仅停留在外部世界,如,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但不能渗透到人物的内心,否则即为零视角叙事了。
2.叙述者的隐匿性
零视角叙事,即叙述者是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内视角叙事,即叙述者则是作品中一个确切的人物。
外视角叙事,即叙述者隐匿在作品人物之后,并非无所不知,否则,就是零视角叙事了;也并非作品中某一个确定的人物,否则,就是内视角叙事了。
三、外视角塑造新小说
在《橡皮》这部经典的新小说中,作者运用了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的灵活切换运用,但大部分地方都是采用的外视角叙事。
1.外视角与人物剪影
在《橡皮》中,人物形象都是欠丰满的,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如:
(1)咖啡馆的老板:
老板,一个身材粗胖的人,现在正站在那儿,在桌椅中间极力想认清自己的处境。在酒柜的一面长镜子里晃动着一个灰暗病态的形象,这是反映在养鱼缸里的老板暗绿色的身影和他那虚胖的、轮廓不清的、肝病患者的面容。”[1](p.4)
(2)瓦拉斯:
瓦拉斯靠在桥头的栏杆上。他年纪不大,五官端正,身材高大,神色泰然自若。他的衣着,他那种悠闲自在的样子,而且又是站在这条大道上,在那些抓紧最后一点时间急忙赶到港口去上班的工人看来,有点不大正常。”[1](p.40)
外视角的运用让人物刻画停留在外在的客观的白描,作者并没有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以及社会形象的描写都是很简单的,好比绘画中的剪影。人物的道德形象和心理形象却无从感知。
2.外视角与非线性情节
该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杜邦教授之死的侦察活动展开。一方面,作者没有采用零视角,直接告知读者真凶是谁。故事情节的推进有很多“未定点”,逻辑不连贯,使读者疑雾重重。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采用内视角,从某一个人物的视野去判断。而是采用外视角,客观地呈现各种可能性:安娜认为医生是凶手,酒鬼认为瓦拉斯是凶手,侦缉员认为是杜邦的儿子干的,巴克斯太太认为是一个穿雨衣的坏蛋,而罗伦认为是自杀。不管是瓦拉斯还是我们读者,都无法从中辟开通往真相的路。
3.外视角与非共情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好像是在看一部碎片化记录的记录片,情节并不连贯,感觉千头万绪,一幕一幕的场景之间仿佛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又无法找到一根完整的线性逻辑。在小说中,外视角的叙事方式几乎没有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情感元素的缺失难以触及读者的笑点或泪点。阅读的主观体验是在解答一道高难度的应用题,努力去思考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以寻求答案。属于逻辑推理的阅读,而非共情的阅读。
这或许也正是新小说的“新”之所在,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外视角叙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停留在外在形象的简约勾勒;在情节的构筑上呈现客观化、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的效果;人物内在情感元素的缺失使读者在阅读体验呈非共情性。故外视角叙事有利于构筑新小说全新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阿·罗布-格里耶:《橡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若埃尔·罗尔,《现代小说的视角与声音——叙事学入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
[3]谢小丰:浅析罗伯·格里耶在《橡皮》中的无深度描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9.
作者简介:吴金娉,法语语言文学硕士,西南民族大学外语语言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