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生
摘要:本文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指出工业化程度低、规范不健全、公众基础薄、前期费用高是其目前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本文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固有优势,并提出使其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建议,包括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发展大型装配式建筑企业、提升信息化技术与产业间的融合等。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议
装配式建筑一般是指,在全部或部分预制建筑构件后,于施工现场采用可靠吊装及有效拼接形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在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环境下,其发展可谓正当其时。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鼓励装配式施工,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
但是,许多因素,正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这些阻碍包括:构配件生产的工业化程度低、相关规范不健全、公众认可程度不高、前期费用偏高等。
1.构配件生产的工业化程度低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晚,且至今未能形成具备区域性影响的产业链式大厂。许多地区的装配式建筑,依靠小厂生产构配件。构配件生产过程中,工业化程度较低,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1.1相关规范不健全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规范还处于砥砺阶段,没有形成西方式的全套集管理、技术、生产、物流于一体的规范族。相关规范中一些用语也仍需斟酌推敲。
1.2公众认可程度不高
一些尚处于推广阶段的地区,民间普遍认为,现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正常工作性能,要普遍优于装配式建筑。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本就不高,采用部分装配式建筑,特别是令装配式建筑的节点依然采用刚节点,并不会使其安全性能降低。
另一方面,虽然自2019年起,建筑业的税负大大降低,但因为生产经验的缺失、转型所需一次性投入较大等问题,尚处于推广阶段的企业(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区域)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与推广也缺乏相关动力。
1.3建造阶段二次设计拆分费、构件生产费、安装费较高,是造成部分装配式建筑造价高于(或在前期高于)现浇结构的原因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推广装配式建筑,应该立足于装配式建筑固有的优势,步步为营,逐步推广。装配式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优于现浇结构的优势主要有:
1.4环境亲和力强
众所周知,装配式建筑由于采取工厂集中式生产建筑体的构配件,使得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大大小于现浇式建筑。转配式建筑中的钢结构建筑,甚至能实现完全无水作业。全装配式建筑因为避免了现场大体量浇筑混凝土,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污染、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而采取部分装配、部分现浇的装配式建筑,因为大量采用可拼接构件,使得现场作业量大大降低,也使得污染程度较之全现浇结构大大降低。
工厂集中生产建筑构件,使得后期工作大大减轻,节约人工的同时,因工作的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碳排放量的降低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2.现场人员管理压力降低
由于装配式建筑采取的是工厂生产大量构配件,在现场留守的人工必然减少。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安全管理、工种协调等管理压力大为降低。
2.1建筑施工的中后期成本降低
构配件在施工前期大量交付工厂生产,相应其施工中后期的施工费用大为降低,这一降低,能显著减轻结算工作的压力。
2.2运营期具备优势
在建筑建成后,由于构配件的流水产品特性,在运营阶段,建筑构配件易于维修替换。到了运营结束时,其易于拆解的性质也远超现浇结构。
2.3规模化、产业化装配式施工具备优势
装配式建筑一旦形成规模,企业可同时施工数栋建筑,大量构配件在工厂生产,通过物流带到工地。成熟的工厂采用流水制式生产构配件,少量工人在各个工地穿插流水施工,安装、焊接、灌浆等低劳动强度的作业成为主流。规模化、产业化效应将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根据上述分析,为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2.4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装配式建筑。
这些国家政策可包括但不限于:
(1)各种财政补贴,包括专项配套资金、金融与税收优惠、货币补贴等。
(2)土地出让优惠。
(3)碳排放降低的配套优惠资金。
(4)用工优惠政策。
(5)增加对装配式建筑的宣传力度。
(6)政府直接投资装配式建筑企业或装配式建筑的建造。
(7)发展、完善更加健全和系统化的标准化规范体系。
有了这些国家政策的加持,装配式建筑必将迎来更好的未来。
2.5发展产、学、研一体,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大型装配式建筑企业
我国目前的装配式施工多仍是只能负责施工,且企业内部科研能力不强。如能将企业发展成全项目承包式的,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其必将有雄厚实力捭阖装配式工程,必能在工程建设各方面成为集大成者。这样的公司不仅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其对产业的反哺能力也将不可小觑。与此同时,将这类公司打造成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公司,挖掘其自主创新、自主科研能力,其对产业的贡献必能更上一个台阶。
2.6提升信息化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
将现有的BIM技术、3D打印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能更有效地释放现有技术内在的潜力。BIM技术可以将装配式建筑生产环节中的设计、制作、物流、安装等环节“无缝”连接在一起。而3D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定制,减少损耗。信息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装配式建筑在未来的“生命力”。
參考文献
[1]徐雨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2]戴文莹.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研究[D].武汉大学,2017.
[3]郭德坤.装配式建筑的方案及造价分析[D].郑州大学,2017.
[4]兰兆红.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5]刘康宁,张守健,苏义坤.装配式建筑管理领域研究综述[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8,3506:163-170+177.
[6]赵丽坤,张綦斌,纪颖波,段朝晖.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3601:55-61.
[7]刘若南,张健,王羽,黄臣,郭志鹏.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及现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2:32-47.
[8]廖礼平.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J].企业经济,2019,3812: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