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伟阳 姜铭 李承明
[摘 要]专业认知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双万计划”的实施对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分析了学生专业认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把握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坚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主要阵地,凝聚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三股重要力量,搭建高低年级朋辈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就业指导平台、新媒体网络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的专业认知教育实施策略,以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实效。
[关键词]双万计划;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0-0168-03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并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主要任务为在2019~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双万计划”的实施,对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高标准、有实效的专业认知教育具有更加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能有充分的了解,对将来从事某些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内容和发展方向能有相对清晰的整体认识。“双万计划”的实施对提升本科学生专业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专业认知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做好学业提升计划,迅速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和理清专业课程学习逻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学习成效。
一、学生专业认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
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可能仅从专业名称、社会片面评价或老师、亲友的推荐下做出专业选择,很容易产生“追热门”“随大流”等心理,对专业的了解很不够,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接受较好的专业认知教育就会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
(二)学生专业认知教育体系不完备,学科认同教育构架有待升级
科学的体系与完善的架构有利于教育计划的施行和推进。当前的专业认知教育体系仍较为传统,未能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自身,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节点式”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专业认知方面的呼应性不够、专业课程教师与管理人员在专业认知教育中的配合有待加强等。同时,通过完善学科认同引导架构来提升专业认知教育效果。眼下的构架轻视了朋辈力量的引入,未能巧妙利用学生乐于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更容易在此过程中相互认同的心理特点;并且缺少“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获取专业认知相关内容的能力。如何成体系、有计划地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如何准确有力地把握关键时期升级教育构架,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知专业、学专业、爱专业”,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如何切实实现本科一流教育,如何真正做到“回归常识”,引导学生读专业书,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1],如何引领学生在良好的专业认同中“刻苦读书学习”。
(三)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待优化,教育共同体的合力效果不理想
现行的本科教育有相当一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是按照以下顺序推进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这种顺序是按照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规律出发,从教育逻辑上看有其合理性。但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开展本科教育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较晚,影响其专业学习效果;学生在打专业基础的过程中出现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的迷茫期,其专业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缺乏;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不及时不紧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学生也容易受到心浮气躁社会风气的影响,通过非官方途径了解到不科学不客观的学科评价,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到其专业学习效果。教育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中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各有分工、协同育人,但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未能将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中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育合力调动起来,所以其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开展的有效策略
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是“双万计划”的目标,这其中描绘的教育蓝图,不仅对狭义的传统教育提出了升级更新的要求,而且在广义的众多保障性辅助教育方面点亮了指路明灯。专业认知教育就是较为典型的保障性教育,将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专业认知教育落实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中,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把握一个关键时期:构建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新生入学是打牢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高校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有效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模式的调整、心理状态的转换,这些动态因素均给此阶段的教育和引导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抓好入学时期的专业认知教育,能有效缓解学生迷茫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迈好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步。
其一,在入学教育中建设金字塔式的新生发展辅导课集群。借助学校、学院资源优势,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知名学者作为主讲人为新生讲授“入学第一课”,引导新生在高水平报告中感受科研的魅力,激发新生的学习动力和科研热情;邀請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励志讲堂等,系统解读专业背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专业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以年级会、班会等形式对新生开展针对性强的学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理解培养计划、制定选课计划、完善学业规划。通过多维合力让学生产生良好的专业“第一印象”,奠定其专业认知教育的长效化基础。
其二,在入学教育中建设多样化的学业咨询辅导活动集群。立足院系学业发展中心和学业学术型学生社团,组建学业咨询师团队,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加强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术科研引导等工作。优化咨询机制,实现咨询的常规化、精品化,鼓励和引导新生参与学业、职业规划大赛,以竞赛促提升,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素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巩固专业认知教育成效。
(二)坚守两个主要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根据培养方案选定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并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开展的课堂教学可称为“第一课堂”教学[2]。可见,“第一课堂”历来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第一条路径。“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往往还是由教师主导,强调规范性和理论性,因其知识传输方式的直观有效而成为专业认知教育的理想渠道。让学生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系统科学地掌握学科学习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为其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大学的“第二课堂”主要是在其“第一课堂”的基础之上,借助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多方能力、整体素养[3]。围绕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打造知专业、爱专业、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博览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将成果展示与实物展览相结合、多媒体科普展示与研究生现场讲解互相搭配,引导学生品析专业魅力,聆听师长箴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4]。这个“材料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八届,学生普遍反映从中能够收获专业知识,领略专业魅力,获得良好的专业认知水平提升。此外,“分子模型组装大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地与基础知识体系紧密结合,以互动式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创意灵感,强化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凝聚三股重要力量: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
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教育者的优化组合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统一起来,构建起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生态系统[5]。虽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三者的工作定位与工作重点存在差异,但其工作目标是统一的,都是在认真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相对较多的教育工作者,近年来辅导员工作也逐渐为外界所熟知,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较为普遍的认可,在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年级会、座谈会、深度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需求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在学生的迷茫期、动力不足期、动态調整期给予有力干预,提高育人成效。
对于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十分熟悉的,步入大学后学生也会继续保持对班主任的熟悉感,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普遍认可正是班主任对其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有利条件。班主任在工作中更容易从学科与专业的角度入手,营造班级积极学习氛围,以班级为建设单元,发挥班级骨干的作用,扎实推进专业认知教育,通过班团活动、学科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学习认同感。
任课教师向来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和风向标,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直接作用就是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6]。任课教师在专业认知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任课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同样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认知专业、了解专业,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与辅导员、班主任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具有相应的专业认知基础,以便学生有效调整学习方法,踏实步入专业学习正轨。
(四)搭建四个交流平台
一是高低年级朋辈交流平台。高校应当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积极影响,培养一批有能力、善思考的朋辈学生骨干,以集体活动、学风引领、分享交流等形式,引导低年级学生及时认知专业,及时考虑学业、职业发展规划,也给优秀学生骨干以发挥能量的平台,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彼此在分享与交流中收获提升。同时在其中深入挖掘优秀学生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及时跟踪其效果,形成反馈机制,将传、帮、带的互助模式运用在朋辈专业认知教育中,打造高低年级学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校企合作就业指导平台。如前文所述,大学新生入学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开展好专业认知教育能有效缓解学生在迷茫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除了要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对专业认知内容进行讲述之外,应当让学生能在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及时了解到学科前沿和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认知[7],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发展现状、自身就业走向、职业发展平台,为自己的专业、职业走向谋篇布局。要做好这一工作,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就业指导平台是极佳选择。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借助科研合作企业、奖学金设立企业平台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就业走访实践等契机,推动专业相关企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具象化的专业认知教育中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提升专业教育成效。
三是新媒体网络平台。网络化、云技术、数字化等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与文字阅读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固有限制,从客观上增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认知的广泛性、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在此环境下,便捷、及时的传播、更新、交互也为专业认知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微网课、微论坛等形式新颖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教育方式与模式也需与时俱进,可以传统模式为基础,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专业认知教育体系,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线上学习与交流讨论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实现专业认知教育的隐性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归属感。
四是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旨在考查学生对一类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通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过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彼此深入交流的有效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指导学生知行合一、创新实践中获得专业提升。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实践能力得以锻炼,专业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科竞赛是最有效的专业认知教育形式,学生在备赛、参赛过程中的思考和锻炼,其专业相关知识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平台的固有优势,依托学校学科专业搭建竞赛体系,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科竞赛巩固抽象化的学术报告、专业讲座等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成果,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帮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三、结语
“双万计划”的实施,对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更高标准、更有实效的专业认知教育具有更加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开展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可在抓住关键时期、坚守主要阵地、凝聚各方力量、搭建工作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学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热爱之情和专业学习热情,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18-30.
[2] 付春艳,王书亮,李松霞,等.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机制的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8(1):54-55+66.
[3] 于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综合育人浅析[J].文教资料,2018(20):181-182.
[4] 李承明,潘巍.高校全员育人精品活动培育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08-110.
[5] 刘福忠,宋兵超.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价值浅析[J].学理论,2018(4):189-191.
[6] 胡涛,赵燕,鄢文海,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郑州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8(7):162-164.
[7] 赵云龙.“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针对“三率一管”的引导式学生培养模式探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1):172-174.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2020-05-28
[作者简介]付伟阳(199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在读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学业发展与辅导。姜铭(1995-),女,山东威海人,在读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李承明(1981-),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副研究员,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