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梦夏
隋朝末年,人民纷纷起义,把斗争矛头指向统治者,公元618年,李渊趁着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了唐朝,历史上被称为唐高祖。直至公元623年,唐统一中国,战争基本结束。在唐朝建立之初,民间使用的仍是隋代的轻钱。直至武德四年,李渊“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的叫法尚不统一。有人认为 ,“开元”即开辟新纪元,“通宝”则是通行宝货,故称为“开元通宝”。有人读作“开通元宝”,因唐朝主要钱币均为元宝而非通宝,且读法大都为往右旋读。开元通宝币的钱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有八分及篆隶三体,“开元通宝”四个字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唐朝初期,开元通宝外廓较细。从形体上来看,钱径约24毫米到25毫米,穿径约7毫米,廓宽约2毫米,质量在3.7克到4.2克之间。从质地上看,主要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从钱文上看,全部为光背,没有符号。钱文清晰,“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的首笔特短,次画长横并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并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贝”部内为两个短横,且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书写较庄重。总体来说,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表现自然、灵动。此阶段因出土钱币较多,大多表面有锈,且磨损严重。
中唐以后,从形体上看,钱币外廓变宽变粗,直径约25毫米至27毫米,穿径约7毫米,廓宽约2毫米到3毫米,质量约4.2克到5克。从质地上来看,多采用青铜,有少量铁、铅。除光背外,出现星、月等纹饰。从钱文上看,相比于初唐,四字各自为态,从端庄沉稳的笔体,逐步演变成纤细清秀的笔体,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规范,但却少了一氣呵成之势。
唐朝晚期,从质地上看,一般多有青铜,间有铁质,多数外廓较阔,工艺粗糙。从钱文上看,多有铸文模糊,面背星月纹杂乱。
可以说,开元通宝的开创,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使中国的币制摆脱以往旧制继而发展成通宝币制,成为唐朝以后的铸币标准,直至民国初期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