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乡村,旅游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与衔接性,其耦合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似性,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方面的接续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此类地区在脱贫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倍加注重两大战略之间的有效衔接。
2020年底,随着我国全面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重大胜利。但由于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仍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心由脱贫攻坚向缓解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衔接转变,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相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战略需要持续推进。其中,在具备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主要依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的地区,旅游精准脱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与衔接性,其耦合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似性,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方面的接续性。
从任务逻辑上看,旅游精准扶贫是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是深化和保障;从范畴逻辑上看,旅游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1]因而,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则是在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上的长远发展目标;旅游精准扶贫有助于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有助于巩固强化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
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旅游影响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精准扶贫效益的全面性,旅游精准扶贫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一)产业兴旺是旅游精准扶贫经济效益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尽管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特别强调“精准到户,帮扶到人”,但旅游产业依然是贫困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的载体。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旅游业提供了诸多政策红利,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程,进而为贫困居民提供了足够多的旅游就业机会,增加了贫困居民的收入,有助于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又因其“一业兴,百业兴”的产业特点,通过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带动贫困地区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目标。
(二)生態宜居是旅游精准扶贫生态效益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然而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渐趋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许多乡村日益凋敝,房屋空置,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而乡村旅游既对生态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美化功能,通过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带动贫困乡村的旅游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步把“污水荒山”变成“绿水青山”,进而把生态凋敝的“空心村”发展成生态良好的“宜居地”,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目标。
(三)乡风文明是旅游精准扶贫文化效益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乡村地区的贫困既表现为物质层面的经济贫困,也表现为精神层面的文化贫困。许多贫困乡村由于地理位置闭塞,还存在不少陈规陋习,束缚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同时当地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因为闭塞而得以保存。然而贫困居民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却并不识其价值,导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通过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带动贫困乡村的旅游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保护贫困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外来游客的文明示范作用,有助于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目标。
(四)治理有效是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效益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通过对中国当代农村的深入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居民的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日益呈分化趋势,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形成共同利益,并建立起各种合作组织来实现共同利益,这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真正起点。[2]通过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带动贫困乡村的旅游发展,有助于加强贫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互动交往,逐步建立起超家庭的、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组织,典型如贵州朗德苗寨旅游接待小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典型、全国乡村振兴综合示范(试验)区——陕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此改变农民的“散众”状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实现社区参与的组织化。[3]不仅有利于加强当地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而且通过参与旅游经营与管理实践能够逐步提高贫困居民的法制理念与德治水平;通过建立旅游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有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目标。
(五)生活富裕是旅游精准扶贫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旅游业具有典型的“就地就业”特点,通过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带动贫困乡村的旅游发展,能够使贫困居民不出家门即可实现就业创收。同时通过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进一步拓宽贫困居民的增收渠道,提高贫困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从而不断增强贫困居民的获得感。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当地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旅游厕所革命”为抓手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有助于持续改善贫困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把当地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从而不断提高贫困居民的幸福感,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目标。
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路径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具备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应该注重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而实现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无疑有助于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赋予旅游发展权利
贫困的根源在于“权利丧失”。[4]因而对于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地区而言,最根本的是要实施旅游增权,赋予贫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受益权等权力,从而把脱贫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贫困居民,从根本上激发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提升贫困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提升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使贫困地区在旅游脱贫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目标。
(二)加强乡村环境美化
对于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地区,要积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5]通过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助推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在旅游开发中,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优勢,通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而乡村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又进一步助推了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通过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
(三)重视旅游教育培训
对于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印发旅游宣传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使脱贫居民尤其是相对贫困居民充分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型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以及旅游影响情况,并通过开办旅游培训班,举办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大赛等形式对贫困居民进行旅游经营能力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使其有能力参与到当地的旅游精准扶贫中去。通过切身参与感悟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提高当地居民热爱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达到提高当地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
(四)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对于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地区而言,可以通过旅游活动把呈“散众”状态的民众有效组织起来。通过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组织,给当地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旅游扶贫决策的平台,通过广泛的参政议政实践,不断优化村民自治机制。另外,还可以考虑建立旅游精准扶贫社区论坛,通过该论坛可以搜集有关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议,协助并不断评估与调整当地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通过以上活动,有助于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乡村自治能力,最终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目标。
(五)壮大旅游集体经济
实践证明,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小农经济时代“自给自足”式的发展方式不仅低效,而且难以为继。同样,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个体农家乐为典型特征的“乡村旅游1.0时代”也只能实现少数乡村“能人”的致富,无法实现乡村大部分居民的致富。对于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地区,要树立“抱团取暖”的理念,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把包括脱贫居民尤其是相对贫困居民在内的大部分村民有效组织起来,通过壮大旅游集体经济,逐步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乡村社会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J].人民论坛,2019(4):106-107.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陈志永,李乐京,李天翼.郎德苗寨社区旅游:组织演进、制度建构及其增权意义[J]. 旅游学刊,2013,28(06):75-86.
[4]岳映平,贺立龙.精准扶贫的一个学术史注角:阿马蒂亚·森的贫困观[J].经济问题,2016(12):17-20.
[5]周强.品读习近平“两座山论”的哲学思维[EB/OL].2015-08-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08/c_128106701.htm.
作者简介
王会战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