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璠
巍峨的雪山,澄澈的天空,万里无人的苍茫大地,不知有多少人为高原美景心醉,却又为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胆寒。这里是人间天堂,这里是生命禁区,可是有一种美丽的生物,却能无视自然的凛冽,在这里生存繁衍、奔腾嬉闹。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又名藏羚、长角羊、羚羊,属偶蹄目(Artiodacayla),牛科、山羊亚科、藏羚属。我国十大濒危物种之一,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青海西部、四川西北部、西藏及新疆的阿尔金山地区。
它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特有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其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数量丰富。青海是藏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据有关资料分析,其在青海省主要栖息活动地区的种群密度曾为1.47~1.58只/km2,全省藏羚种群有6万多只。然而,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市场热烈追捧藏羚羊绒披肩“沙图什”,而制作一条“沙图什”披肩至少需要猎杀3头藏羚羊。国际黑市高价收购藏羚羊绒,1992年,藏羚羊绒在印度市场价格达1115美元/kg,1996年更是高达1715美元/kg,直到2007年,牧区黑市上每张藏羚羊的毛皮还可卖到2000~2500元。
盗猎者对藏羚羊的疯狂猎捕就此启幕,而藏羚羊本身的集群特征和迁徙特征更加剧了盗猎活动对这个种群的伤害。以青海省为例,青海栖息地面积仅占藏羚羊栖息地总面积的2.7%,但其繁殖地面积占栖息地总面积的76.4%,每年4—6月都有大量不同地区的羊群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可可西里腹地集中产仔。罪恶的枪声响起,虚弱待产的母羊,嗷嗷待哺的小羊羔,双双殒命于此。
种种恶行,给藏羚羊群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美国蒙大拿大学理查德·哈里斯博士先后两次在格尔木市野牛沟地区的考察结果确证藏羚种群的惊人变化,1990年进入野牛沟时,他还看到超过两千头藏羚羊。到1997年,只看到2头。而1998年,美国乔治夏勒博士出版《青藏高原上的生灵》一书中对我国藏羚羊当时的估计量为7.5~8万头,不到百年前估计量的10%,相比90年代初期的数量亦几近腰斩。直到1981年,中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藏羚羊设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了一切有关藏羚羊及其产品的贸易活动,并严禁非法猎捕,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但疯狂的盗猎活动仍在猖獗。
各地有关部门纷纷采取行动,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各地区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破获非法盗猎藏羚案件有114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多达15243张。仅1996至1997年,拉萨海关下属聂拉木和狮泉河海关查获走私出境藏林羊绒就达843.85公斤,据资料显示,一只藏羚羊仅有2两左右羊绒,可想而知这意味着多少生命的陨落!
在保护藏羚羊的道路上,有一支队伍的光彩不可被泯灭。1992年,青海省治多县委自筹资金组织了一支武装打击藏羚羊盗猎的队伍,又称“野牦牛队”。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内常年担负起保护高原稀有野生动物的职责,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斗。根据当时的影像记录,“野牦牛队”几乎没有经费,仅有县里拨给的3把猎枪,日常花销需要他们自行筹建,十余人就这样开着几辆皮卡车,在可可西里450万公顷的荒凉土地上游荡,尽力阻拦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盗猎者。
隨后,我国政府先后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建立了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处藏羚羊自然保护区。各地也均在设施建设、装备配置、人员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据资料统计,从1999年至2003年,西藏在此的累计投资即达6000多万元。同时,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保护部门还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开展专项活动等方式集中打击非法扑杀藏羚羊的犯罪活动,有效遏制了偷猎的猖獗势头。
同时,国际保护同盟也初步建立,1999年中国西宁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在西宁召开,会议发布了《西宁宣言》,这标志着国际间合作打击盗猎藏羚羊、制止藏羚羊绒制品非法国际贸易活动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保护藏羚羊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种种努力,藏羚羊数量获得明显上升。1995—2000年,全国陆生野生动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藏羚羊总数回升至13万只左右,青海地区约2万只。
情况日益好转,2001年,国家林业局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将藏羚羊列入15大重点保护、拯救物种之一。同年,在国家青藏铁路工程中,为了有效保证野生动物迁徙和种群交流,在全线1140km范围内,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修建了33处动物通道,通道总长度超过58km。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保护组织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些公益组织与团体机构通过大量的社会传播、媒体宣传,使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的工作得到各方关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藏羚羊保护,推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设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多方努力,2015年5月,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柱动物卷》评估报告,正式将藏羚羊从受威胁物种名单中剔除,定为近危等级物种。2016年8月,世界自然联盟(IUCN)下调了藏羚羊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种种迹象表明,藏羚羊的保护工作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未来的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由于藏羚羊主要栖息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对其开展科学研究十分困难,认识的局限性对其保护十分不利。另一方面,野保不仅是学术问题,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人类活动也对其生存造成较大影响。尽管盗猎已不再是藏羚羊面临的首要威胁,但放牧、采金、围栏基建等人类生产和开发活动对藏羚羊的栖息地构成的干扰和威胁依然存在。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除了需要继续在行政组织上加以严控、使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保护效力外,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全民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此外,高原区域的严寒和贫瘠往往造成当地居民与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生死冲突,如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缓解人兽冲突亦是不可回避的难题。
最后,愿这美丽的高原精灵,能自由地奔腾,自在地繁衍,如同藏族远古祖先格萨尔王曾经目睹的那样:“苍茫天地间流动着藏羚羊的潮流,
迁往产仔地的羚羊如云雾弥漫,
向无边的天际扩散开来,
彷佛整个大地都在移动,
那直插天空的羚角,
仿佛茂密的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