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女官服饰制度考略

2021-10-12 17:26王森燕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北魏

摘要:女官制度是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中国古代女官制度同男官制度一样机构完备、职掌明确、体系独立,是古代君王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但具体制度内容同男官制度又有极大区别。我国古代关于女官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例如“女祝,女奴晓祝事者”等。但是,女性官员真正意义上开始出现,是在东汉末年。北魏王朝作为依靠汉化取得统治权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周礼》为基础正式确立了女官制度,此后对于女官职务系统的建立、选拔、服饰制度、职责都进行了一整套的规定。

关键词:北魏;女官;服饰制度

一、北魏女官类型

《周礼》记载了很多古代的官职,对皇室公职制度的记载尤为详细,对女性官职也进行了分类,但都只有一个框架,没有特别详细的规定。在《周礼》中,女官类型可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官夫人系列,即王室家族和包括廷臣在内的一系列官员的妻子。这样的女性虽然数量不多,但地位相当高,有的甚至可以拥有和丈夫同等的地位。

另一类是女仆系列,这个类别是专门为皇室和朝臣而设的,虽然人数多,但是她们的地位比官夫人要低得多。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王朝为了使女性官员的定义和责任更加具体,正式确立了北魏的女官制度。孝文帝参考《周礼》的记载,开始“置女职,以典内事”。换句话说,从北魏孝文帝时代开始,女性官员的级别(品阶)、责任和权力地位有了更为详细的记录,这对于后代女官制度的发展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从那以后,女官不再是侧室的候选人,而是一个与嫔妃制度不同的独立系统。同时,女官的选拔、服装、阶级、职务、葬礼都被记载下来。

二、北魏女官的等级

单就北魏时期女官的等级来说,历史上并没有很明确的记录,但从官员制度的沿袭及文献来看,北齐时期的女官制度主要基于北魏的女官制度。由此可以推测,北魏女性官员的级别与北齐类似,但也有一些不同。现在可以确定的有:从一品内司,二品大监、女侍中等,三品女尚书、美人、女史等,四品才人、供人、恭使宫人等,五品春衣、女酒、奚官等。

三、北魏女官的服饰制度

从北魏道武帝时期开始,为了显示阶级的不同,人们开始使用与各种各样的官职相匹配的服饰。据《魏书》记载:“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但巧合的是,北魏时期女官的服装和女官的等级一样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根据《通典》中对于北齐时期女官服装的记录可以进行相应的推测。《通典》中记载:“女官中内司为一品,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北齐时期对于女官服装有明确的规定:“二品阙翟;三品鞠衣;四品展衣;五品、六品褖衣;七品、八品、九品,俱青纱公服。”

以北齐女官服饰为参考(上文已经提到北齐的女官制度大多沿用北魏时期的标准),可以推断出:北魏时期,北魏女官中内司、作司、大监、女侍中的服装为阙翟;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的服装为鞠衣;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的服装为展衣;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的服装为褖衣。

在中国历史上,宫女是后宫中级别最低、人数最多、身份最卑微的群体,因此,她们所穿着的青纱公服是低级别的直接体现。

四、北魏女官的发饰

(一)蔽髻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发髻。假发髻在唐代盛行到了一种夸张的地步,在绘画、陶塑中随处可见。女子的假发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东晋开始盛行。1953年西安草场坡出土的彩绘北魏女俑(图一)中就出现了这种假发髻,发髻呈十字,因此也称“十字髻”。到了北魏中期,“蔽髻”已经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假髻,只有上层贵族、命妇才可使用,这种发型在北魏后宫皇后、嫔妃乃至部分女官中比较常见,一般是将剪断的头发“于木及笼上装之”,再将其放入真发之中,并在发髻上佩戴步摇加以装饰,这种形制为隋唐妇女的发饰奠定了基础。另有规定:“内外命妇、宫人女官从蚕,则各依品次,还著蔽髻。”有资料记载,这种发髻上镶有金饰,可佩戴步摇,但只有少数女性可以使用。

北魏女官佩戴的步摇材质同样是黄金,级别高低不同,也体现在步摇的花钿数目上。此时规定内司、作司、大监、女侍所佩戴步摇的花钿数目为七;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所佩戴步摇的花钿数目为五;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步摇的花钿数目为三;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步摇的花钿数目为一。这点同男官服饰中佩戴装饰的规定一样,花钿数目也是区分女官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普通的女性也有戴假发髻的,不过比较随意,上面的装饰没有“蔽髻”复杂。另外还有很多女性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将发髻挽成双环或是单环的样式,当时的女子为了将发式造型做得高一些,多会使用假髻,在很多南北朝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都得到了印证。

(二)笼冠

笼冠是中国古代传统冠帽的一种形式,产生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不同,其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小冠”。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了“笼冠”(也有叫“笼巾”的,一直沿襲到唐初。后来宋、明两个时代的笼巾也由它发展而成)。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常见的冠饰,在各种图画、记载中皆可见到,这种冠帽没有男女之分,任何人都可以戴。其材质是黑漆细纱,故又称“漆纱笼冠”。

南北朝戴笼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图》、北朝各石窟礼佛图、供养人像、陶俑中都可见到。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戴漆纱笼冠女官陶俑(图二),衣着交领大袖衫子,长裙外着,且提得极高,已可从中窥探隋代的裙式。

中国女官制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结构与性质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虽然在当时女官享有爵位待遇,但女性仍然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但这一制度也给女性提供了表达诉求的空间,此时的女性有了更多间接参与国家政事的机会。作为女性参政的途径之一,被君王遴选进宫的人可以直接任官,受封情况取决于其政治表现。虽然当时的庶族女性仅有少数可以享受这种特权,但这也可以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体现出南北朝统治者对冠服制度的重视。

作者简介

王森燕,1991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河西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西汉)贾谊.新书校注:卷一·服疑[M].北京:中华书局,2000:53.

[2](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四·阉官·张宗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19.

[3](唐)魏征.隋书:卷一一·礼仪志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3:243.

[4](唐)杜佑.通典:卷六二·礼典·嘉礼七(后妃命妇服章制度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东汉)刘熙.释名疏证补:卷五·释衣服第[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8.

[6](唐)杜佑.通典:卷一九六·边防典·北狄(乌桓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8:5366.

[7](唐)杜佑.通典:卷一九六·边防典·北狄(鲜卑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8:5368.

[8](唐)房玄龄.晋书:卷二七·五行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6.

[9](东汉)刘熙.释名疏证补:卷四·释首饰[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0.

[10]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猜你喜欢
北魏
再探北魏俸禄制
浅析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造型
北魏道武帝晚年行事别解
北魏方山永固陵遗址
北魏楷书风格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