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宜兴的山脉海拔都不高,属于丘陵,苏南第一峰就在这里,海拔也只有600多米,布满整座山的就是大片大片的竹子了,竹海连绵,由此“竹的海洋”就诞生了。宜兴又是陶的古都,将竹与紫砂陶结合到一起也是自然而然所发生的事情了。竹子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文人雅士的君子风范与贤者品质的情怀,竹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的思想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竹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这些自然植物中的美誉都将竹纳入其中,可见竹文化的重要性。关于竹子的紫砂壶在现今市场上已经是数不胜数了,大多数的造型都是以仿生器、花器为主,这样的创作灵感也是源于自然生活的同时又高于自然与生活,通过紫砂艺术的形式将作品中竹的造型与文化内涵生动深刻地表现出来,就像今天所欣赏的这件紫砂壶“十三竹”一样,用一捆竹来塑造整器关于竹的主旨与创意,虽然表现形式稍有夸张,但是艺术表现效果却是非常惊人的,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引人瞩目。
宜兴紫砂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古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烧制陶器了,再到宋朝时期紫砂陶的起源,盛行于明清两朝,经过五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宜兴陶瓷界的“五朵金花”早就名扬海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就是紫砂艺术的魅力。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内涵文化丰富,今天这把紫砂壶“十三竹”就将紫砂文化艺术与竹文化艺术互相结合,传达了一种新鲜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内涵,将自然界中的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也将这把壶的实用性创作到了极致,并且将这样生动的造型特点来吸引爱壶人士的眼球,把它的艺术性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的视觉艺术享受,从而来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共鸣。这件紫砂壶“十三竹”整器采用了原矿黄龙山紫泥全手工制作而成,壶身用了十几段竹段结合到一起,壶把、壶嘴与壶钮也都是竹段样式。整器高耸挺拔,竹节的错落层次感把整把壶的生动感一下就提升了上来,点线面的结合都恰到好处,竹节与竹节之间也有着鲜明的对比,竹节被捆为一体,整体性十足,整器严丝合缝,形神兼备,可以看出紫砂匠人在制作这件作品时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技艺精湛,做工细腻,浑然天成。壶嘴与壶把分别是三段和五段竹节塑造而成,造型细长,线条流畅优美,互相呼应,同时也点名壶意,端握在手中,舒适趁手,倒水时水柱有力流畅,力道十足,泡一壶好茶品茗的同时又可以欣赏到艺术性这么强的作品,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心生欢喜!
这件紫砂壶“十三竹”的创作灵感不仅仅来源于竹与竹文化,最主要是起源于传统器“龙头八卦一捆竹”,这是由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设计创作的,他设计这把壶是根据了一个魅力动人的传说设计出来的,让人不禁感叹邵大亨的创造能力真是特别强大。现在设计的这件紫砂壶“十三竹”就是在邵大亨创作的“龙头八卦一捆竹”的设计上加入匠人的理解与情感设计出来的,紫砂匠人有取有舍,将关于传说的龙文化全都舍去,一心投入到竹的创作中去,将竹子与竹节刻画得生动逼真,身临其境,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了几分新鲜与创新,多了几分惊喜。
紫砂艺术就是要不断创新与不断改进,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创意与精心的设计,就算是相同题材与创意,也会因为构思不同、想法不同、考虑的方面不同由此得到一件全新的作品,呈现出风格迥异、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这才是现代紫砂匠人应该要学习与奋斗的目标。竹自古以来的品性与特质都是被人推崇的,传统竹文化也深刻刻入每一位中国人的骨子里,我们也应该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推动中国传统紫砂文化艺术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