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定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陶制艺术品,紫砂壶能够活跃至今既得益于那独特的紫砂壶与一丝不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工艺精神,又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滋养。在新时代,中国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下,紫砂壶创作者亦自觉承担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任,凭借精美的工艺展现了紫砂壶艺术对民族精神的重视,对时代精神的感应。
松树在中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岁寒三友”之中阳刚、坚毅的将军,代表了中华民族勇敢无畏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此件紫砂壶将松桩作为表现对象,松桩是松树的根基,有象征希望之意,创作者以写实、仿生为理念,力图真实还原自然之美,在那树纹、枝节中展现民族精神。
“岁寒三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其中松如将军般坚毅勇敢,竹如君子般儒雅温润,梅如女将般美丽飒爽,三者相配合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松桩的造型在紫砂壶艺术中是经常出现的,“松桩壶”也就成为紫砂壶中的一个经典款式。创作者通常在泥料、造型与装饰三方面都竭力接近松桩的真实样貌,体现了紫砂壶工艺的模仿能力和对自然美的尊重。
在泥料方面,紫砂泥种类丰富,其中棕红色的泥料是最为接近松桩表皮颜色的,此件作品也就是用这种泥料制作而成。壶表面呈色彩暗度较高的红棕色,低调的色彩恰好迎合了树木的自然特征。泥料色彩均匀,没有任何瑕疵,构成的壶表面也就非常的细致、平滑,体现了紫砂泥自身的优良品质和紫砂壶制作对泥料的严格要求。创作者没有过分强调泥料的光泽,使色彩看起来更为醇厚和低调,体现了他对松桩自然特征的尊重。
在造型上,壶身的基本框架是圆柱形的,这一结构既非常接近松桩的形态,也是紫砂壶创作中的一种基本结构。与一般中规中矩的圆柱形壶身不同,为了更接近松桩的形态,壶的上下边缘线条是不规则的波浪形,非常随意地围成了一个圆形,且壶身上部直径较下部略小一些,壶的重心就会更加稳定,松桩看起来也就更加踏实和健壮。不仅线条是不规则的,壶面也一改往日的平整光滑,有的地方向下凹,有的地方明显凸起,这也是对松桩表面形态的真实模仿。
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形成了平整的顶面,这样可以使松桩的形象更加完整。光有孤桩那么松桩是缺少生命气息的,创作者将壶嘴、壶钮与把手打造成松枝,就如同松桩正在生长,象征着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发展。壶嘴位于壶身一侧中部,向上伸展,与壶身最高处保持水平,略带弧度,柔软又不失韧劲。把手为耳状环形,镶嵌在壶嘴对侧,高度也与壶嘴一致,壶嘴弯弯圆圆,于韧劲中体现出优美的姿态,贴合人的手部弧度。壶钮是半环形的,镶嵌在壶盖中央,如树桩上新发出的嫩枝,虽然柔弱小巧,但包含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泥料与造型的配合已经将松桩的姿态表现得十分形象,创作者为人们呈现出的不是那已经消失了生命力的松桩,而是那正在蓬勃生长的松桩,正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那“时人不识”的“凌云木”。
此壶之中包含有大量的装饰,那每一条纹线、每一个凸起或凹陷都使松桩的形象更加逼真。首先就是壶面上“粗糙感”的表现。自然界中的松桩要经历风吹雨打,要耐得住风雪严寒,所以它的表皮就不是平整光滑的,那些粗糙的纹理或枝节都是松桩所经历的岁月和它坚强品格的体现。
壶面之上有横纵不一的纹线构成的痕迹,就像是松桩表皮干裂留下的痕迹。这些纹理十分清晰又不显杂乱,也没有破坏泥料的平整度,可见创作者对力道的控制是非常巧妙的。其次就是分布在壶身左侧中部和右下部的凸出瘢痕,这些装饰更具立体感,体现了松桩的苍劲,这些装饰也使壶整体的线条看起来更加硬朗了,强化了松桩的性格。最后就是对壶嘴、把手及壶钮的装饰,创作者在这三部分上打造出繁密的枝节,将之打造成硬朗的树枝,与壶身保持同一风格。通过装饰,松桩的形象更加逼真,具有朴实、真实的自然美,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中国独特的“松桩精神”。
选择松桩作为主题,可以说是一种传统和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松桩具有精神象征意义,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种坚毅不拔、勇往直前的松树精神,所以能有今天的辉煌。“松桩”一壶还给人以希望,激励人们要坚持目标,坚持道德底线,才能走向新的胜利。在新的时代,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正是这样才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时时提醒人们,去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松桩”这件作品不仅使人们体会了自然之美,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结语:“松桩”一壶体现了紫砂壶创作者对自然美的关注以及其极强的工艺能力。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条件下,此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说明了作品的特征,揭示了紫砂壶艺术对文化精神的融入。小小的“松桩”容纳了自然之美,容纳了民族精神,紫砂壶艺术也将如这“松桩”一样努力生长,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