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域下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走进溧阳历史建筑”为例

2021-10-12 06:52彭云江苏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家国乡土情怀

彭云(江苏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2020年,我校“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和雅校本课程建设”被确立为常州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被确立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该课题旨在为探寻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贡献学科力量。

一、家国情怀视域下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当下,我们的教学仍然更多偏重知识与能力,缺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要求。学校作为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发挥好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亟待思考的。

二、家国情怀视域下乡土教育的必要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般来说,人们总会首先对那些他们先接触到或与他们存在某种关联的东西产生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乡土文化由于所处地理地位的特殊性,人们通过对它的认同将自己与外界融合起来,进而在此基础上出现更大范围的认同。因此,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同样需要被关注。何谓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乡土文化的自信,萌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信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家”在哪儿,“乡土”就在哪儿,这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下,当下的课堂讲得更多的是国家文化、城市文化,而乡土文化几乎空白,稍微问问很多学生对家乡历史都是不了解的,何谈来的乡土情感,更是无法实现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无法建立对民族、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乡土教育即可以成为落实情感目标培养的又一途径,其中开发并实践乡土课程无疑是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乡土课程植根于乡土文化,进行乡土教育对学生建立乡土自信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且以“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为例谈谈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三、家国情怀视域下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开发乡土课程

乡土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身就是国家课程内容之一。把优秀乡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发乡土教育课程,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可以有效拓展国家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领域,加深对国家历史课程的理解。

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历史,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凝结了一代代人的集体回忆。为加强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2018年12月,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发布,将书院巷洪宅、原溧阳旅社、原盐库等11处建(构)筑物纳入其中。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物质资源,更是文化资源,承载着乡土历史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了让更多年轻一代学生了解家乡历史,课题小组成员在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工作基础上对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进行了课程开发,将历史资源整合设计成特色课程,将它们引进学校,带它们走进课堂,以此进一步唤醒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坚定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意愿。

该课程的开发旨在家国情怀视域下帮助学生了解溧阳历史建筑,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增进乡土文化自信,激发乡土文化认同,培养社会责任,提升学生品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示意图:“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拟公布名录”

特色课程示意图:《走进溧阳历史建筑》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课堂教学是家国情怀培育的主阵地,但是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只是课堂的知识说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悠远的历史总让人感到陌生和遥远,而综合实践活动则能够帮助学生打破这种距离,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理解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同步进行,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举一反三解决遇到的问题。课题组为此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溧阳历史建筑”,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讨论等方式,在拉近学生与历史距离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育家国情怀提供良好的平台。

以组织开展题为“寻访身边历史,倾听乡土声音”实践活动为例:让每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第一阶段调查,在新版溧阳市旅游交通地图上查找并标注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或大概位置);发放调研任务记录表,组织学生以“小导游、研学团”形式实地走访历史建筑,现场考察,采访周边居民,即时讨论,并在旅游地图上精准标注位置,在地图APP上进行位置更新(或位置新增);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组织学生访问历史见证者——原省溧阳中学教师芮金川,听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感知乡土历史的温度,强化调研体会,进而组织学生整理过程性资料、提炼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三)指导小论文的写作,培育家国情怀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容易流于形式,缺乏有效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很难持续开展,更是无法充分实现家国情怀的培育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过程表现,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让过程的客观评价主体更多元、形式更多样。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显性路径。小论文的写作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在历史基础之上,运用比较、判断、归纳等对乡土历史进行思考、评价,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能力的锻炼,而且是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家国情怀。

例如,校本课程“走进溧阳历史建筑”第15课“走近灯光球场主题研究活动”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城市建筑记录】

“我眼中的灯光球场”:(1)根据现存灯光球场建筑结构,请你选择一个最美的角度,画出它的美,并说说它美在哪?

“想象中的灯光球场”:(2)想一想,曾经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灯光球场应该是怎样的?你能结合收集的资料,用画笔来想象一下吗?

意图:以“站在现实看历史”“回到过去说历史”视角,旨在通过寻找历史建筑之美来调动学生思维,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观察判断、语言组织等思维能力。

“我提出的可行建议”:(3)保护好历史建筑是记录城市发展、保留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结合你的调查与研究,你对灯光球场的保护有什么可操作性的建议?

意图:历史的学习最终要指向未来的发展,传承历史基因、服务家乡建设是未来公民的使命之一。此环节设计旨在通过“我的建议”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与担当,涵养公民基本素养。

家国情怀视域下的乡土教育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中讲述历史,还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更可以通过比如小论文写作等方式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乎情理、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将家国情怀精神注入学生心灵,形成强烈的乡土认同感与浓厚的爱国之情,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家国乡土情怀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