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军杰 王文浩
[摘 要] 中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戰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渊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面向。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和培养创新人才;要加强系统性宏观调控,葆育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长期稳定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运用政策工具引导区域内资源调配,打通区域间要素循环管道;要认清当前逆全球化趋势的实质,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冷静化解风险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双循环”格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10-0020-06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已出现深刻变革。面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系统性重构的百年大变局和持续加剧的逆全球化趋势,针对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持续增强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1]基于这一重要思想,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义[2]。这为我们辩证认识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和利用好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变革阶段,全球经济陷入“自我低增长循环陷阱”[3],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过程,由此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全球市场持续萎缩,倒逼中国变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4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淀了国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也使得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备了时代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指导
新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实践发展的先导。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型一直是经济发展转轨的价值导向和旗帜引领,同时也是适应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的理论应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4]这就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显化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普惠包容性,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发展实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应时而动。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既往发展主义范式下的自由竞争,释放出资本的逐利本性,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弱化了发展的共享和协调属性,不断衍生出社会范围内的不平等、不均衡问题,阻断了国内大循环的多重环节,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预期。另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流的全球经济发展范式下,经济体的规模扩张需要以全球市场的开拓为前提,资本增值也只能在流通交换的过程中实现。当前世界格局下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实际上是大国博弈间规则的碰撞与磨合[5],并没有改变人类命运与共的本质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的状况,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气候应对问题、南南问题等,呼唤国际合作与开放交流进一步深化。因此,在兼顾发展的综合维度基础上,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建立更为“彻底”的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规则体系,促进国民经济运行与全球经济的高度畅通,就是统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阶段性变化,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渊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极大地提高了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水平。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资本和资源大量涌入,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和技术、资金外溢,以此发展基于外资外贸的出口加工经济,使中国一跃而成全球最大出口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布局中逐步形成了中国中心的双环流格局[6],构筑起以国际大循环为主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出现短板,加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规模性要素积聚驱动经济发展乏力等因素,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背景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快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7]。但这种“转变”难以在短期内自发形成或实现,必须通过深层次、多维度的结构性改革。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8],随后又在企业家座谈会和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明确了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强调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抓手,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发展上的堵点,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方向,挖掘和发挥庞大内需市场潜力,同时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占据有利地位,更好适应和引领新发展阶段。
(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面向
目前,国际视角下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首先,参与国际循环的增长红利和价值链攀升效应在逐步消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要素红利、结构红利和制度红利渐次减弱,致使制造业成本攀升,有的已经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9],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贸优势,直接造成中国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增速逐渐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等手段,在其供应链上极力推行“去中国化”,削减了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增长红利。其次,西方经济体为改善市场流动性,普遍采用量化宽松政策,行消费提振经济的老路,促使大量热钱流入新兴经济体,倒逼新兴经济体货币的被动升值,抬高了新兴经济体的产品价格,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另外,囿于“囚徒困境”中的西方经济体普遍采取保护主义,实施产业回流、大幅提高关税等手段,严重滞缓了中国长期进行的以国际代工为主的客场全球化发展进程[10]。
同时,国内环境中我国经济发展短板明显。一是传统模式下国内市场发展不充分,地区和城乡居民间的贫富分化状态趋向紧张,社会分配失衡,突出表现为以房地产业、金融产业为主导的虚拟经济部门以其特有的暴利属性,凌驾于一般的生产部门之上,限制了关乎民生的基础产业发展和前沿科技创新,加剧产业结构失衡。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既是推动社会收入、财富分配结构改革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的前提,也是在全球市场上实现从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的时代要求。中国核心科技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存在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情况。以美国“芯片禁令”为例,警示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资本论》提出,“流通是商品占有者的全部商品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占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11]。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市场构成要素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充分涌流为前提,只有在连续运动中资本才能实现价值增值[11],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畅通的循环预期是现阶段国民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不是要搞专注于国内循环规避外部风险忽视外部发展机遇的“闭关锁国”式发展,也不是对外向型經济发展模式零敲碎打的边缘性修补,而是要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利用国际大循环的广大空间和多种优势为国内大循环厚植根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复苏的互利共赢、良性互动。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释放内需潜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们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内发展问题,坚持刀刃向内对内改革,将满足和开发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更好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的被动选择。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现实要求的主动应对。打通散布于经济发展各环节的多种梗阻,畅通国内大循环既是我们加快科研攻关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的重要基础和目的导向,也是坚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合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偏差,提高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与水平的要求和动力。同时还是深化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财富分配结构调整,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纾解结构性经济发展困境,逐步消弭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巩固农业基础,维护粮食安全,调平社会财富在资本与劳动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分配失衡,重塑产业结构,以完善内需体系、提高内需质量和内生性动力,更好应对全球市场的萎缩和经济衰退的前提和保障。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在当前国际发展环境下,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化解国际风险,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创新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国内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健全和完善价值链体系,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大市场,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2]重视国内大循环,并不是要简单紧缩国际市场,走内卷化发展路子,搞封闭的经济循环,而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支撑,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以巨大消费市场虹吸国际创新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国际大循环中寻找发展机遇,通过建立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全球市场体系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以主场的经济全球化,更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探究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解决当前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结构性难题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又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所积累的沉疴痼疾和国际力量此消彼长变局下发展环境风云开阖的应时之举。需要科学、理性和正确把握“双循环”的含义和侧重点,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筑牢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之要
直面全球产业回流的逆全球化趋势,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之要。首先,要兜住民生底线,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作用,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和消费能力。其次,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产权制度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保护和激发全社会成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要切实提高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匹配度。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总量性调控的二维并进,引导投资和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抑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行业泡沫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转换增长动能,发展数字经济,巩固长板,补齐短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和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一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下沉研究重心。破除评价体系上的“五唯”标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权益管理改革,捍卫科研人员权益和国家利益。二是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社会多渠道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在国家指导下向企业汇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生产过程的高度结合,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将国外出口管制“卡脖子”的实体清单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任务清单,发挥制度优势,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科研攻关。三是要着力改善创新人才培育的环境。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活动自身规律,摒除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的急功近利倾向,充分发挥中国现有人才、资源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担负时代大任的世界级创新人才和团队。
(三)落实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之需
因时因事制宜进行系统性宏观调控,科学应对发达经济体溢出效应,畅通资源和要素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循环,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之需。一要注重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權衡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优先顺序,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维护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汇率稳定间的动态平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冲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内需,缓解出口贸易乏力下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时灵活适度地推行稳健货币政策抑制货币发行和热钱流入,搭配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反方向牵引,缓解“滞胀”风险。二要善于利用信号传导等货币政策沟通渠道,通过引导市场预期和改变利率期限结构,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拉动投资,调控宏观经济基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三要正确对待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采取“疏而不堵”的方式,在接纳和利用知识、科技等溢出提高国内要素禀赋的同时,防控资本溢出效应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基于“一带一路”框架等扩大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形成资本流通闭环。
(四)凸显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
葆育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长期稳定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要着力发展普惠性金融业务,强化金融对小微企业等民营市场主体的支持,并加强监管,以防利用资金“空转”套利。同时,提供高效政策帮扶,持续推动减租降息和减税降费,协调企业所得、负债利息支出与依法上缴之间的比例,缓解“负债—投资”模式下的企业压力。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以高精尖产品打开市场,维护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稳固,消减非经济因素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要号召企业经营者发扬以勇担社会责任、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和热爱祖国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稳定企业就业岗位,投身各类公益事业,将事业发展熔铸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坚守契约精神和诚信底线,重视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对内改革,适当放宽退出和准入机制,完善创新容错机制,化解企业创新风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五)畅通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运用政策工具引导区域内资源调配,打通区域间要素循环管道渐进实现跨区域联动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首先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持之以恒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打通要素城乡流动渠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农村治理改革,实现更高层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其次要打破属地主义利益格局和行政归属界限对生产要素流通的限制,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两翼推动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要素配置质量和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配度,满足区域内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再次要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集群优势,合理布局区域内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最后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和新境界,逐步实现区域内跨国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四、结语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资源和要素的畅通循环,依托国内或国际市场只是根据时代特点的自主选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局势的深刻调整,致使传统模式下的国内外循环遭遇梗阻。中国经济的蓬勃进程与世界经济前景黯淡的不同步,也要求我们做强内需市场,优化投资结构,使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更多地适应和满足国内市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巩固国民经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这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国家中长期战略。同时,要认清当前逆全球化趋势的实质,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冷静化解风险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循环的转型升级,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
[2]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3] 盛垒.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变量、新趋势与新周期——2017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J].世界经济研究,2017,(1).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5] 金碚.世界大变局下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J].经济体制改革,2020,(5).
[6] 洪俊杰.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双环流理论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2018,(1).
[7]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1,(3).
[8]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
[9] 马飒.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出口优势吗?——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的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15,(26).
[10] 刘志彪.从客场到主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J].理论导报,2020,(8).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
[责任编辑:邹立鸣]
The Formation Log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Approach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circulation"
WAN Junjie, WANG Wenhao
Abstrac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in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ycles" with the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 bod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utual promo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overal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the practical a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 body, fully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levels,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y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 systematic macro-control,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market entities,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e a long-term Stabilize a loose and free business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economies, use policy tools to guid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nd open up inter-regional factor circulation channels;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the current trend of anti-globalization and grasp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almly resolve risks and challenges, maintain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open a new game amidst changes, grasp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pportunities, 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2035 long-term goal, we will always be invincible in the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dual-circulation" pattern;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new development stag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收稿日期] 2021-06-24
[作者簡介] 万军杰(1973-),男,河南西平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王文浩(1999-),男,河南驻马店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